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答:小平同志最近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左”的倾向在党内仍有一定的市场,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8,(1):54-54
姚桓在12月10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在关于党的基本路线的论述中指出,要“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段话重申了自十四大以来党章中的有关论述。这一论断,对推进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同志的这一“主要防‘左’”论,是基于对长期局势科学分析而作出的一项具有根本性的判断。然而,最近以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他还指出:“‘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象越‘左’越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这里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左”的东西根深蒂固,带有革命的色彩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亟待深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与“‘左’比右好”观念的长期禁锢有极大关系。而这一观念似未系统清理过。因此,对“‘左’比右好”作一番评析,辨明是非,将有助于使更多的人进一步从“左”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左”的根子很深,时间很长,影响很广,纠正起来也难。直至今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受到主要来自“左”的干扰,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分析,“左”倾思想的认识论根源是主观唯心主义,即“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从根本上违背了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唯物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3,(10):61-61
8月17日的《环球时报》刊登社评指出,中国改革开放道路整体上是超越左右的。有过那么多经验和教训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对"左"和"右"都有较高的警惕性,国家政治路线朝着其中任何一个方向猛摆都缺少群众基础。关键是什么是"左"和"右"?反对改革开放,无疑是"左"。但有人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成"左",把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50年代后期开始,党内出现了“‘左’比右好,宁‘左’勿右”的错误倾向。对于这一观点,本人不敢苟同。 回顾党史,实际上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就出现了“‘左’比右好”,“宁‘左’勿右”的错误。如在大革命后期的农民运动中,对所谓“土豪劣绅往往不问姓名,就给其戴上高帽子游街。也有当场经群众审判后立即枪决的”。在工人运动中,满足于“盲目的痛快干一下”,“随便逮捕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指出:“从1957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他还强调说:“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到来,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崭新一页。从那以后,我们走上了一条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道路,无疑,这也是一条不断深入地清算“左”的错误和危害,清除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谈话,贯穿着一个根本精神,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针对进一步解放思想问题,邓小平同志还鲜明地提出了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观点。他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左’的东西。”“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总结了我党七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对指导我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同志的这个重要思想,是对国际共运和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完全符合我国实际,不仅在当前具有校正航向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是在“左”倾思潮四处泛滥,人们心头充满了疑云的关键时刻,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毅然南巡,发表重要谈话,高屋建瓴,冲破姓“社”姓“资”的阴霾,推动改革开放的车轮重新启动,隆隆前进。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旗帜鲜明地反击了“左”倾思潮,批驳了假扮成马克思主义的“左”的谬论。邓小平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它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姓“社”姓“资”横加干扰,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的现状,邓小平说: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最近在视察南方时的讲话中说“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里我就防止“左”的问题说一些看法。主要说两个问题,一、当前防“左”,防什么?二、为什么产生“左”,怎样防? 先说第一个问题。警惕右,警惕什么?非常明确,就是警惕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然破坏国家的安定,破坏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动乱,这  相似文献   

13.
本刊第一期、第三期发表了我的两篇文章,分别论述了应尽快制定和实施"开发‘三农’资源、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战略以及制定和实施这一战略的条件已经成熟。之所以把这一战略叫做"开发‘三农’资源、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依据是:  相似文献   

14.
《南方周末》不久前刊登对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刘吉的专访。刘吉说,“警惕右,主要是防‘左’”这句话是邓小平的政治遗产之一,至今没有过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邓小平同志关于“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论断,既是对国际共运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规律的科学反映。只有自觉地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才能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沈小平 《先锋队》2014,(12):19-19
能否摆脱关系网,应对“人情关”考验,是摆在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重要关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我们必须过好‘两关’。第一关是‘自我关’,第二关是‘人情关’,以上这两关,不是要不要过,而是非过不可"。建国初期,毛岸英的一位亲戚想谋求"厅长方面位置",并让毛岸英把这个想法转达给毛主席。毛岸英给这位亲戚写信说:"反动派常骂共产党人没有人情,不讲人情。  相似文献   

17.
凌河 《学习导报》2014,(11):44-45
"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这是中央领导刘云山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为什么引出网上热评和公众热议?因为它不仅讲了一个政治学上经典恒定的道理,更指出了当前某些官员中存在的一个倾向性问题。为官真的"不易"。当一名"公仆",一是要甘于"清淡",  相似文献   

18.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①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际国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重要告诫。深刻理解并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对于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今年初的南巡重要谈话,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一致拥护。但对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些观点特别是关于“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科学论断,也有一些截然不同的声音,如私下有人说,“现在右得都没法再右了,还讲主要是防止‘左’?!”公开的,则有人提出了“反倾向斗争的重点搞错了要‘翻船’”的警告。对这些思想必须予以澄清。最有效的办法是联系实际,反复地深入地学习小平同志的谈话,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作为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锐利武器。因为这个谈话牢牢地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是最有说服力的。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科学,“是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参阅《列宁选集》第1卷第86页)小平同志从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着眼,准确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检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谁要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论社会主义,最好也只能是空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1,(12):47-47
斯大林说:“真理在‘左’和右中间。”此话正确,也很精辟。斯大林自己把握得怎样,姑且不论,但这句话说得确实好。中国的儒家实早有此意。《中庸》谓,执其两端用其中;《论语》谓,过犹不及。“过”与“不及”亦即“两端”。“过”与“不及”都不对,“用其中”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