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心理信息分析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说明心理信息概念对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的指导作用。方法综合分析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功能演变,用信息论的科学原理对心理测试技术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和诠释,详细论述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心理信息探查功能,对心理信息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测试时机提前、测试前对被测人进行生理状态和心理信息受干扰情况评估、案件测试条件选择、测试题目编制、测前谈话控制、测试目的分析和测试技术综合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结果每一部分论述里都结合了具体的案件办理实践,充分说明了心理信息新理论对心理测试技术实践的科学指导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试图将信息科学计算原理与心理测试技术的实践相结合,推算出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信息量,从而为心理测试技术的具体实践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基础。方法结合心理测试技术的具体实践,从信息原理出发,对心理测试技术的信息量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果为犯罪调查中的技术应用提供一个量化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3.
心理测试技术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实验设计的一种具体应用.心理实验是基于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实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设计进行的.本文从心理测试技术中实验设计的变量及其怎样控制变量,从心理测试技术的实验设计等角度,来正确看待心理实验在心理测试中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4.
陈梦 《法制与社会》2013,(36):202-203,213
对实验心理学进行研究学习,是心理测试技术不断完善的必要知识储备。因此,本文先对心理测试技术进行概述,叙述了心理测试技术的生理学基础和心理理论基础;接着对实验心理学做了简要描述。然后联系心理测试技术对实验心理学中的情绪进行实验研究。最后总结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趋势及其与实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笔者试结合测试实践,浅谈信访案件中应用该项技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信访案件中运用心理测试技术的常见问题经对多起信访案件的审查及实践,笔者从测试中发现,目前侦查机关在相当多的信访案件上,运用心理测试技术方面存在一些误区,过低或过高估计心理测试作用,直接导致心理测试  相似文献   

6.
"测谎",是日常概念,绝非科学术语。其科学称谓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简称心理测试技术或心测技术。测试结果能否作为证据,说法很多。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研讨其证据价值,必须首先对此状况及问题有深入了解。鉴于目前的混乱状况,将心理测试技术作为我国诉讼证据的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随着心理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心理测试结论在诉讼中得到接受、推广和应用,然而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准备不充分、立法不明确和缺乏可操作性、测试者整体素质不高、心理测试程序规范缺失、缺乏被测试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为更好地促进和发展心理测试技术,满足和服务司法实践的需要,应积极加强心理测试技术理论的研究,立法弥补法律规定的欠缺,提高测试者的素质,规范心理测试程序,保障被测试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发挥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一种侦查和证据审查辅助手段。可在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等执法办案中发挥积极效能,但心理测试技术在检察机关的应用具有其特殊性。结合浙江省检察机关心理测试技术应用开展的现状.提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广泛开展心理测试技术应用所应秉持的理念.以及推动检察技术“一体化”的应用工作机制、办案部门能动的应用协作机制、科学有效的测试人员培训机制等三个机制的建设,切实发挥心理测试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通常人们所称的“测谎技术”(POLIGRAPHY),就是专业测试人员根据案件情况,用事先编制好的与心理测试相关的题目,向被测试人提问,以形成对被测试人的心理刺激,再用计算机化心理测试系统记录其情绪的生理反应,以此分析判断被测试人与案件的关系,帮助侦查人员甑别犯罪嫌疑人、知情人和无辜者的一种高科技心理鉴定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目前在我国方兴未艾。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加之由于认识的原  相似文献   

10.
武伯欣  张泽民 《证据科学》2008,16(5):622-628
“测谎”,是日常概念,绝非科学术语。其科学称谓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简称心理测试技术或心测技术。测试结果能否作为证据,说法很多。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研讨其证据价值,必须首先对此状况及问题有深入了解。鉴于目前的混乱状况,将心理测试技术作为我国诉讼证据的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民事诉讼和刑侦实践中,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心理测试结论的有效与无证据资格的冲突.本文深入研究了该冲突的表现形式,揭示了本质,提出了如下观点:心理测试技术不能被界定为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只允许设立少数心理测试机构以鼓励科学探索,测试机构及其人员必须保持严格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心理测试技术只能在严格遵循科学道德和司法道德的前提下,试用于刑事侦查中;在民事诉讼(以及行政诉讼及国家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考核招聘工作)中等要禁止使用心理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12.
刘猜 《刑事技术》2011,(2):57-58
根据人事部、公安部国人部发[2004]67号文件《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队伍专业技术职位设置办法》之刑事科学技术队伍专业技术职位工作内容中的规定:心理测试专业技术职位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利用有关仪器设备探查、推断人的个体心理信息。此规定除了为从事心理测试技术的民警赋予了合规的身份外,也为心理测试技术真正成为刑事技术的一个种类和合规运用于侦查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和犯罪心理分析技术作为新型的侦查辅助手段,二者都是将心理信息应用到案件侦查中,这无疑扩大了案件信息的来源,开拓了侦查视野,特别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各类案件侦破中的作用更是日益明显。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建立在犯罪心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在实践应用中,人们忽视了犯罪心理分析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的作用,使得该技术在实践应用中未完全有效地发挥作用,故而要重视犯罪心理分析在犯罪心理测试中的作用,才能有效运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为侦破案件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张勇 《刑事技术》2013,(6):50-51
心理测试技术是利用有关仪器设备探查、推断人的个体心理信息。它是一项"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测试技术,心理测试仪器会客观的记录下被测试对象的生理参数,但个体的生理参数在采集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被测人自身生理状态的影响。服用抑制性药物对于生理参数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在心理测试时,  相似文献   

15.
付翠 《政法学刊》2008,25(2):37-40
事件相关电位测谎技术(简称ERP)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心理测试方式与传统的多道心理测试技术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基本原理方面,事件相关电位测谎是根据被试对相关刺激的脑电反应来判别他与所调查事件的关系,而多道心理测试技术则是根据被试对相关刺激的呼吸和血压的变化来进行评判;在测试内容和程序方面表现为行为样本、评分标准和测试结论上的差异;在效度、信度方面,多道心理测试技术具有优于事件相关电位测谎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心理测试,又称心理测定、测谎鉴定。心理测试所使用的仪器全称为“多参量心理测试仪”,俗称测谎仪或测谎器,是综合心理学、生理学和现代电子学及其他应用科学技术设计而成的。其基本原理是:人  相似文献   

17.
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试技术的广泛运用与司法对其结论的态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基于心理测试技术的可靠性及其结论的正确性,被测人与案件和事实的关联,以及针对被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所形成的以图谱形式表现出来的痕迹,可以明确心理测试结论具有鉴定结论的证据资格.心理测试结论属于有限可采的补强证据,其证明力由法官自由判断但又对法官心证形成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技术手段将进入司法领域,成为法庭证据。犯罪心理痕迹鉴定技术就是其中一种。犯罪心理痕迹鉴定结论的证据意义犯罪心理痕迹鉴定技术即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它是运用现代心理学和实验心理技术成果以及神经生理学、生理电子学等学科研究成果,通过专用心理测试系统和智能计算机,同时同步记录被测人的多项心理生理反应指标,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实验心理技术,它所测试的是犯罪嫌疑人对作案有关情况的记忆痕迹,也就是在国外早已普遍流行而被我国错译为“测谎技术”的多道心理测试技术。国外20世纪初产生的“测谎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三个层次逐层深入的去分析和探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实践与应用。审理案件的心理实验技术,是依据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生物电子学、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综合的考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实践中带来的便利以及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王刚 《犯罪研究》2003,(4):33-37
在人格矫正理论和行刑个别化思想的影响下,将心理测试技术运用于刑事执行阶段,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实践,显示了远大的发展前景。目前由于心理测试在执行阶段的价值定位不明,导致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心理测试不仅应当在分押分管、心理改造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应当在减刑假释过程中有新的发展。此外,心理测试规范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