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旭 《刑事技术》2009,(1):71-72
1起爆炸案由于其恶劣的社会危害性而引人关注,该案12年来一直未能侦破。2007年4月,通过运用心理测试技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科学甄别,致使案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胜利告破。  相似文献   

2.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案件、多起车辆共同构成的交通肇事案件及其他有明显争议的交通肇事案件,需要进行痕迹鉴定以明确责任和车辆,由于该类事故现场情况的复杂性、痕迹形成的动态性和瞬间性、制作样本的困难性等因素,给痕迹的鉴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加强  相似文献   

3.
必然因果关系说与偶然因果关系说是我国刑法学界对刑法因果关系的主流学说,但其在具体司法运用中却很难操作。为此,我们提出了“控制作用力说”,即只要所造成的结果是在行为人的行为控制、支配之下产生的,则该行为与此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果该行为对结果的产生不存在支配作用力,则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至于对过失犯罪中注意义务范围的理解,我们认为,只要在适用中坚守刑法的紧缩性,对被告人作出相对有利的处理,进行一些扩大解释,并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1案情简介2006年4月16日,公主岭市某印刷厂副厂长张某离奇失踪。张妻当夜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调查走访,发现张某过去的情妇王某有作案嫌疑。公安机关随即对王某及其丈夫刘某进行询问,二人均矢口否认。调查中还发现,张某某失踪当日上午,与他联系最频繁的手机号码是:13009304310。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学生因交通肇事引发的刑事案件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民意讨论的热浪拉伸了舆论与独立审判之间的张力。本文以药家鑫案为起点,通过大学生驾车撞人行为与情境、观念、文化的联结分析,探讨法律与社会影响大学生群体互动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1案件资料 1.1基本案情 2006年10月20日,某市一公司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400m^2,现场无人员伤亡。火势扑灭,损失价值上百万元的货物。11月1日18时10分,该公司某车间再次发生火灾,现场过火面积约1000m^2,车间人造花半成品及制花工具器械等价值人民币400余万元财物瞬间被付之一炬。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29日傍晚20时56分.山西省襄汾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中队接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指令:在该县汾城镇高家庄路段.一辆三轮车将一骑自行车老人撞倒后逃逸.  相似文献   

8.
交通事故认定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功能的合理解说,推定在替代证据证明方面的必要性,交通肇事证据体系中主观评价因果的介入,"排除合理怀疑"证明要求的把握,不完美证据下判定刑事责任的基础事实范围的界定,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刻阐研,必将有益于完善立法、丰富理论和解决实践中的纷争.  相似文献   

9.
陈梦 《法制与社会》2013,(36):202-203,213
对实验心理学进行研究学习,是心理测试技术不断完善的必要知识储备。因此,本文先对心理测试技术进行概述,叙述了心理测试技术的生理学基础和心理理论基础;接着对实验心理学做了简要描述。然后联系心理测试技术对实验心理学中的情绪进行实验研究。最后总结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趋势及其与实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一例利用心理测试技术在一起公交车爆炸案中有效排除重点嫌疑人的案件,为改变侦查思路、寻找新目标提供了有利依据,既保护了无辜,也为破获案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导致交通肇事犯罪后的民事赔偿也出现许多问题,引发大量社会矛盾。其中受害人民事赔偿便是焦点问题之一。为了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赔偿,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刘永红  景丽 《政府法制》2014,(25):43-43
7月14日3时许,山西省万荣县“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通化镇六毋至西孝原路段,发现一名死者。万荣县公安局张少华局长等领导立即带领相关民警赶赴现场。因现场线索较少,一时难以查证是交通事故或他杀刑事案件。张少华局长指示交警大队、刑警大队共同勘验现场,调查取证,尽快破案。  相似文献   

13.
1案件资料 某年1月30日20时许,事主欧甲(女,23岁,广东省清远市人)到G派出所报案称:1月29日下午,其与姐姐欧乙(25岁,在G镇某制衣厂从事采购工作)见过一面后,其姐姐与男友陈某出去吃饭一直未归。1月31日12时许,陈某也来到G派出所报案称:1月29日17时许,其与欧乙在G镇某餐厅用餐后,驾车将欧乙送至制衣厂路口后离开,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也给交警部门调查取证、认定肇事车辆带来很大的难度。随着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事故责任的划定、车辆的认定提出上诉要求的日益增多,对肇事案车辆痕迹的检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交通肇事案车辆痕迹分类 1.1 交通肇事案可划分为3类。分别为车与车相撞、车与人相撞、车与建筑物或其它物体相撞。我们把肇事车辆称作造痕体,被撞车辆、行人称作承痕体。  相似文献   

15.
陈秋婷 《法制与社会》2011,(19):87+96-87,96
交通肇事案件的数量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且交通肇事案件中出现的逃逸情节日益增多。本文以一起交通肇事案为例,深入分析交通肇事逃逸情节的构成及逃逸情节的类型,以期有裨于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逃逸情节,有力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16.
正案情回放2014年4月17日上午11时56分,南京交警一大队接到报警。报警人称,在中山门大街南京理工大学校门口对面,一位老人骑车摔倒,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交警赶到现场时,受伤的老人已被120急救车送往医院救治。报警人称,他没看到老人是如何倒地的。交警通过走访得知,老人是撞到一位行人后倒地的。据目击者称,老人骑车由东向西行驶,电动车车头撞到一位行人的腿部,行人无大碍,但老人摔倒在地。4月18日,老人经抢救无效死亡。最终,民警锁定这位行人是案发地附近一家商店的工作人员李某。4月19日,民警将李某抓获归案。李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红外显微镜联用技术检验交通肇事案物证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样品用量小,检材不用预处理,检验方法快速、准确、可靠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交通肇事现场提取的物证鉴定中。  相似文献   

18.
付翠 《政法学刊》2006,23(4):125-128
心理测试(俗称测谎)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被测人记忆中是否存在有关测试主题的心理信息,而心理信息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注意,所以说注意是心理信息形成的重要源泉,也是心理测试的一个重要心理学基础,因此对注意心理机制的分析将有助于测试题目的编制和结果的分析,从而提高测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笔者试结合测试实践,浅谈信访案件中应用该项技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信访案件中运用心理测试技术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20.
袁光明 《刑事技术》2003,(Z1):58-60
现代心理测试技术是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和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它与痕迹、法医、理化等刑事技术不同的是,其它刑事技术是以物质的手段作用于物质的对象,是一个对客观痕迹的静态检验过程,方法相对简单可靠。而心理测试技术则是以物质的手段作用于非物质的对象,即人的心理,检测的是案件事实在当事人记忆中和心理上留下的痕迹,是一个提取心理痕迹的过程。这项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正处于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同步发展完善和普及的重要时期。笔者经过4年成功与失误的心理测试实践,有两方面的深刻体会:(1)这项技术经大量实践证明是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