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1968年秋—1971年秋)杨健在1968年9月底,《人民日报》社论宣布“全国山河一片红”,随着“文革”夺权阶段的结束,红卫兵的“历史任务”也完结了。在这一年10月,工宣队开进各大中学校校园,并着手重建“模范红卫兵”...  相似文献   

2.
《报刊文摘》第2216期头版头条刊登一位同志的文章,名为“谨防党委、政府换届中的届末现象”。换届就是换干部、调整干部、调动干部,我们是五年换一次届,如果有“届末现象”,那么五年中,到第四年这个现象就要出现,所谓“届末现象”主要表现在:有些干部不安心工作了,认为自己已无升迁希望、心灰意冷,  相似文献   

3.
冒充“红卫兵”舍己救战友王一光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发布后,各种名目的红卫兵组织在神州大地迅速兴起,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乱打、乱砸、乱抄的“破四旧”狂潮。公安部一局设在部机关外的一个单位的看门人,是一位身体不好的单身老同志,叫陶国椿。他曾出于好...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最近一个时期,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话询问《河南政报》被列为“特殊系列报刊”及有关问题,经归纳综合,现特作解答如下。一、《河南政报》为什么属“特殊系列报刊”?答:1997年省新闻出版局对全省的报刊市场进行了治理整顿,停办了404种内部报刊,对保留...  相似文献   

5.
读了“老红卫兵”徐浩渊的《见证与反思:一个老三届人的自述》一文(《中国青年研究》1997年6期、1998年1期连载),不禁沉浸在距今已是30年的那段历史中。1997年初冬的午后,日头已斜,仿佛“白头宫女说玄宗”的岁月,然而禁不住要问:“受伤的程度与抗...  相似文献   

6.
记得首次接触《人民公安》杂志,乃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因从事公安宣传,促使我必须首先对公安机关的报刊、杂志加以注意。《人民公安》这本风格独特的刊物,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眼帘。基层公安机关从事宣传的民警,常有企盼在高层次媒体上发表文章的奢望。正是这种奢望,促使我常把发生在本地、自己认为尚有报道价值的案件,撰写成文,投给《人民公安》。但因之于一个县级市的“大事”,在《人民公安》眼里,不可能成为大事,加上我文笔粗涩等原因,努力多年,除在本省、本地报刊上有所“作为”外,却始终不见自己的文章登上《人民公安…  相似文献   

7.
为繁荣“自己的园地”──宜城市人事局积极做好人事报刊发行工作人事报刊是人事干部“自己的园地”。宜城市人事局针对当前报刊征订工作难度大,加之人事宣传工作会议召计较迟,采用以科室为单位包乡镇、分战线的办法,给压力,加措施,积极完成人事部门“两报四刊”(《...  相似文献   

8.
2014年1月12日,老红卫兵宋彬彬面对面向“文革”中受到伤害的老师和同学道歉。这是继陈小鲁去年10月“文革道歉”后,又一起标志性的道歉事件。陈小鲁是陈毅之子,组建过“文革”首个红卫兵联合组织“西纠”。宋彬彬为中共上将宋任穷的女儿,1966年在天安门城楼被毛泽东接见,因毛泽东建议其改名“宋要武”,一夜成为著名的红卫兵领袖。在她被接见前的10多天,宋彬彬所在的北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该校红卫兵打死,成为“文革”时期北京第一个被打死的教师。“宋要武”的迅速走红,使该行为开始被各地红卫兵模仿,批斗毒打教师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9.
赵勇 《同舟共进》2013,(4):79-80
读邢小群老师的《我们曾历经沧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里面有访谈贺延光的部分。邢老师问:“文革”初批斗老师是不是你领头?贺延光答,他没有领头参与批斗过老师,因为从外地转到北京,年纪小,很自卑,对自己的班主任也有一种畏惧感。“红卫兵开始兴打人的时候,我是一个观望者,既没参与,也不知道制止。为什么不制止?  相似文献   

10.
红卫兵运动与“文革”前的学校教育卜伟华“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犹如一股强劲的狂飚,曾经一度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成为造成全国大动乱的重要因素。红卫兵运动造成的影响巨大,涉及的人员众多,这里面的历史教训确实值得我们认真进行总结。红卫兵运动不是凭空产...  相似文献   

11.
编辑部:《中国民政》今年第一期“回音壁”专栏《莫让报刊“坐班房”》的来信,引起了河北临西县民政局局长孙王波的关注,并很快在全局全系统形成了学用党报党刊、民政报刊的浓厚气氛。看到该读者来信后,孙同年随即到局机关各办公室查看,并利用下基层时间到乡镇民欧助理员办公室查看,发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该读者来信中的情况。l月中旬,他在全系统会议上对学用报刊做了安排,要求每人有剪辑、有笔记,每天报刊及时分发,办公室妥善留存备查。同一班人带头学用报刊。《中国民政》第4期关于治理违法婚姻“五连环”体系建设的文章,被呈送…  相似文献   

12.
红卫兵运动     
《传承》2006,(Z1)
红卫兵成“文革”主力军“文化大革命”的凶猛烈火,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红卫兵运动点燃的。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5月下旬出现在北京,初时只是惩治社会上的小流氓,尚不是“文革”的主力军。到了8月1日,毛泽东写了一封表示“热烈的支持”的信后,红卫兵运动迅速席卷全国。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他的胳膊上第一次戴上了红卫兵袖章。从此“,红卫兵”的名字变成了正式的名称。红卫兵最辉煌的时刻是在1966年的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先后八次在天安门广场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1100万红卫兵,他们的造反精神得到了伟大领袖的肯定。而数以…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的报刊征订中,忻城县红渡镇鼓励群众采取“股份制”的办法订阅各类报刊,目前,全镇已有80多名群众合伙订阅了《广西日报》、《当代广西》、《桂中日报》、《南方科技报》等“股份报”。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音乐杨健红卫兵歌曲的音乐背景——工农兵文艺运动中的群众音乐红卫兵歌曲不是在“文革”运动的某一天突然产生出来的,它必然是某一种音乐继承与发展的产物。红卫兵歌曲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艺术继承,是自1962年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话剧(续)杨健红卫兵话剧与工农兵文艺的关系红卫兵戏剧总体上是学生业余戏剧运动的范畴。它不可能不受到“文革”前夕的工农兵文艺和阶级斗争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在1966年运动初,广泛兴起的红卫兵早期文艺宣传活动:对口词、三句半、锣鼓群,都...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多家报刊对重庆市市长蒲海清的就职讲话做过报道。《报刊文摘》的显要版面有对现场的描述:“一句话没讲完就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密集如潮涌”,“十分钟讲演响起了二十五次掌声”。  相似文献   

17.
失踪与幸存     
失踪与幸存艾晓明朱学勤在去年十月的《读书》上发表文章《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提到在1968年前后,上海一些重点学校的高中生,较早发生对“文革”的怀疑和独立思考,逐渐发展为青年学生中一种半公开半地下的民问思潮。他把这群人称之为“思想型的红卫兵”,或更中性...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山东省临朐县委统战部按照全省统战部长会议要求,积极探索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创新设立了“统一战线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是一辆改装后的大型厢式货车,满载各类统一战线图书和报刊,主要包括《中国统一战线》、《山东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报》、《联合日报》、党和国家有关统一战线方针政策读本,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京昆艺术》第20、21期合刊,载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京剧票友》一文,认为“京剧票友”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的形式”,很有见地。但是,大凡票友雅集聚会之处,莫不便是流派纷星荟萃之所。人民玩味欣赏,切磋砥砺,兴趣盎然,心向往之。故可以说,“京剧流派”也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这些习闻常见的流派既为众所周知,更是众所公认的。至于某些由报刊文字或影视节目所“推”  相似文献   

20.
刘乐一在“红崖古迹”石壁前为记者讲释“天书”。享誉中外的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红崖古迹,是黔中瑰宝。特别是书写在崖壁上的“神秘天书”,引起了中外学者和好奇人士的极大兴趣。1995年三月贵州省安顺地区行署提出:“悬赏百万,破译天书”的设想被新闻界报道后,在神州大地以及海内外掀起“红崖天书”热。“天书”是否是文字,何种文字,何人所为,产生于何时,是什么遗迹,更是释疑多说,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可见其研究价值弥足珍贵。对于“红崖天书”,我先是在去年四月见到《报刊文摘》转载,《浙江工人日报》一篇百余字的报道,并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