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想吴乃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成为“五四”的旗帜,反映了“五四”启蒙思潮的精神实质。“五四”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总结,它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但其本...  相似文献   

2.
一除了民主五四启蒙运动的再检讨?我们还需要什么●马勇中国知识分子有着许多良好的传统,他们甘于清贫,“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颜乐处”一般说来是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向往的生命境界。但在政治上,在人格上,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有一种...  相似文献   

3.
“五四”、五四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一提起“五四”,人们就会想到“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反传统主义”等各种名词。的确,它们构成了“五四”的基本形象。因为“五四”是一个思想活跃、主义丛生的时代,围绕人的解放和民族国家的重建问题,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启蒙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相继涌入国门,  相似文献   

4.
在试图还原一种多元化文学史观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重估中,应该把发生在现代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审视、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历史特征: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启蒙,促使少数民族产生并发展了成熟的现代作家文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又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影响和丰富了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五四与中国青年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以五四青年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如何在青年崇拜声中作为独立的青年阶层诞生的过程及意义,分析了这个群体鲜明的特色,并通过对五四运动的政治环境与启蒙演变的阐述,说明了青年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政治环境与五四启蒙的演变对青年作出期待是理所当然的。但青年在现实中的作用,也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要给予恰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欧洲与中国历史上都有两种启蒙运动,即自由主义的启蒙与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这两种启蒙在欧洲历史上是先后衔接的,在我国历史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则是并列发展的。在我国,这两种启蒙的发展都历经曲折的过程。当今,我们要重新启蒙,重新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还必须以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眼光,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文明的精华,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启蒙。  相似文献   

7.
民俗学研究视野与现代文学国民性主题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红 《求索》2008,(11):185-187
民俗学研究是五四文学探求“国民性”改造的重要部分,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民俗学研究首先以学术的视角拓展了国民性研究的视野,使“国民性”反思突破了五四初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层面而进一步延伸到民俗文化的深层,也使“国民性”改造的启蒙思考真正贴近了乡土国民的精神世界。正是民俗学视野的介入,也使得现代文学在开创之初就以乡土为文化指向而获得了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深化,使民俗社会中符合自然人性的本真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国民性”改造也因此获得了可汲取的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作为“五四产儿”,巴金不同于一般“五四”启蒙作家之处,就在于他既是现代启蒙进步理念的高扬者,又是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参与者,两者的容纳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构成巴金特殊的精神景观。“自由德性”是巴金从无政府主义中获取的思想精髓,这使他拥有永远指向未来的现世批判武器,也是他晚年审辨中国激进现代性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救亡与启蒙     
<正> 五四爱国运动,到今天整整七十一年了。在我们缅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的英雄业绩的同时,不由使人想起了近年来思想舆论界出现的一种怪论,即所谓“救亡压倒启蒙”的论点。要知道,中国人民在救亡斗争中所战胜的,是最强大、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列强。然而,按“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看来,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完成这样光辉业绩的伟大的中国人民,直到现在,他们的眼睛还没有睁开,如今还得补上资产阶级启蒙的那一课。提出和附和这一观点的,既不是蒙童,也不是对中国革命史茫无所知的人。我们不禁要问,怎么会作出这样不顾事实的、荒唐的论断来呢?五四运动就是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影响全国、震动世界的爱国运动;这个运动又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一直被全国青年视为精神圣殿,怀着一颗虔敬之心,记者驱车来到了著名的北大校团,并走访了北大团委副书记彭华彰,就“五四”的话题谈了起来。戴着近视镜,一副清浪的学者风度的法学博士彭华彩,在一间宽大的会议室里与记者对坐,侃侃而谈。“我认为‘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民族危亡之际,热血青年们提出的“外乎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又衍生了这样两大时代主题,一是救亡图存,另一主题是思想启蒙。作为‘五四’运动的准备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与民主…  相似文献   

11.
<正> 海外有一些学者,把“五四”的“反传统”与“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混为一谈,认为前者开了后者的先河,二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笔者认为,“五四”与“文革”,形似而质异,不可不辨别清楚。一、启蒙精神与蒙昧主义“五四”运动的主体是知识精英。他们并不是全面地反传统。他们的地位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走上反文化的道路。他们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借助另一种文化的价值来冲垮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发生整整八十五年了。这是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启蒙和救国的群众运动,他们热烈地倡导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振臂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落后腐朽的旧制度宣战。运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向欺压自己的列强和无能腐败的当权者奋起抗争。八十五年来,围绕“五四”运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守旧派抨击它数典忘祖,毁灭传统文化,使中国不再像中国;极左派则利用其激进的口号,鼓吹平均主义的小农式乌托邦;狭隘民族主义者把“五四”的爱国主义解释成盲目排外,特别是反…  相似文献   

13.
主张用文学改造国民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并挽救民族的危亡,是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面对艰难时世所作出的智慧抉择。它赋予文学以厚重的实践着的历史品格,并促使文学走向严肃和崇高。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将文学革新、思想革新和政治革新组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为20世纪重功利的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举行了“奠基礼”。新民文学思潮及其所发动的包括诗界、文界、小说界和戏曲界在内的文学革新运动,既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整体推进的、全方位的文学革新运动,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推进中国文学革新的运动,其人文性质和文学性质都确实是前“五四”的。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一百年里,五四运动的启蒙作用在政治、文化、历史等不同领域都得到了深度研究,但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上,相关研究主要见于零散的个体人物美学思想分析,缺乏整体性的学科探究。五四运动对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启蒙包括三个方面:对学科独立的理性意识启蒙,对作为审美价值新根据的个体自由意识启蒙以及美学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力量之启蒙。这三层意义开启了中国美学不同于欧洲美学的现代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西化”的经历,一次是东汉末年的佛教东进,一次是“五四”后传来马列。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西化”,并非对方的强加与侵入,都是国人自主选择与引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五四精神也可以说是少年中国精神樊星撰文指出,什么是20世纪的中国文化精神,就是少年中国的精神。1910年,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发表了激情澎湃的《少年中国说》。五四先驱们关于新青年的议论集中体现了他们对新的时代风气、新的民族精神、新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从自然经济——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工业社会的历史过渡,中国近代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又曲折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五四”时代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关键时期,它以百家争鸣的文化革命形式提供了新的理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五四”运动的产物,对“五四”价值观念作出了特定的选择。70年以后的今天,人们返顾这一历程,为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价值迷失的困惑,必然会对“五四”理想作一次新的选择。这种历史的回旋表明,“五四”理想至今仍然是可供社会选择的一种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08,(2):104-105
最近两年有一种说法,叫做“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其最早的发端是04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重写中国哲学史学术讨论会”,这个讨论会的副标题就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有些人的观点是这样的——中国哲学是无概念化、无规定性、无确定性的幼稚、浅薄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不是自足的系统,不是自行规定的理论体系。五四以来我们研究中国哲学,都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分析、剪裁和归类中国哲学。所以中国哲学是不合法的,不管你是搞中哲还是西哲,其实都是在搞西哲,所谓的“中国哲学”其实是“西方哲学在中国”。  相似文献   

19.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说“五四”。前不久,有学者对“五四”的起因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就“五四”若干问题的评价,谈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激进主义的产物,是非理性运动。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妥当。“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而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新文化运动是针对尊孔复古和政治复辟逆流而发起的。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首先是袁世凯称帝,实行卖国独裁,提倡尊…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有一种观点特别盛行。即认为“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这一观点的最权威代表是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教授。林教授在他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中开宗明义就指出:“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源的特定性质,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正是由于“五四”“反传统主义是非常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