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劳动分属于三个不同层次的范畴:一般劳动、交换劳动和制度性劳动。劳动价值论是关于交换劳动的理论。交换劳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继续存在,劳动价值论仍适用于存在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研究劳动价值论要结合两个“新的实际”: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文还提出研究社会主义劳动性质的理论边界,并据此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作出自己的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2.
诗歌起源于劳动。它本不属于那些见花流泪、对月伤情的骚人墨客,而属于如鲁迅所说的一边劳动一边喊着号子的“杭育杭育派”。但社会分化成了阶级。垄断了生产资料的寄生虫,同时垄断了劳动产品,也垄断了诗。诗被关进神圣的殿堂、温馨的绣房,不仅从此与劳动分家,并且成为少数人对多数人实行专政的工具。田野上的“杭育杭育派”诗人,尽管仍顽强地在把自己的劳动和斗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以法治化的途径解决集体劳动争议,法治化对社会和谐的功能与价值在于:通过法律程序的设定将罢工等集体劳动争议行为进行“去政治化”的处理、将复杂的社会问题转化为相对单纯的法律技术问题,具体而言,集体劳动争议法律调整基本的制度框架由争议表达机制与反应机制两大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4.
沈海滨 《传承》2010,(25):56-57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自古以来,盐淮地区的盐工、船工、农民、渔民在劳动过程中,习惯口唱田歌、秧歌、牛歌、号子,以吐积气,以鼓劲力,经长期传唱衍化,形成若干民间小唱。清代中叶,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田歌"雷雷腔""栽秧调"等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此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  相似文献   

5.
文河 《今日浙江》2010,(16):60-60
岱山渔歌是舟山渔场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主要包括岱山渔民号子、渔歌小调及新渔歌三大部分。渔民号子是岱山渔民、船工在渔船和运输船各种劳动过程中长期积累且代代传承的劳动号子;渔歌小调是岱山渔区民间传唱的叙述故事或抒发情感的小曲;而新渔歌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岱山文化工作者汲取传统渔歌及号子精华而新创作的歌曲。  相似文献   

6.
《统一论坛》2003,(6):14-14
2003年11月9日晚,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在台北县一个会议上明目张胆地重申台海两岸为“一边一国”,大唱其“一边一国”“台独”谬论。他还表示,要与会者们放弃一个中国的主张,拒绝一国两制。另外,还表示他一定要推动2004年3月20日以前实施“公投”。他说什  相似文献   

7.
《春秋》2017,(1)
正历史上,山东聊城地区曾因京杭大运河的兴盛而繁荣了数百年,为聊城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沉淀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号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音乐文化,聊城船工号子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聊城地区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风貌和集体智慧。聊城船工号子的历史起源说到运河号子的起源,则与运河的开凿相关。为缩短南粮北运的距离,元世祖忽必烈在1272年定都  相似文献   

8.
纪念日是发生在公共空间中的制度时间,“五一”节和“三八”节上,大规模的、反复的公共展示所塑造的“劳动”深深地嵌入民众的集体记忆中,塑造人们的观念。本文探索1920-1937年发生在城市的“五一”节和“三八”节纪念仪式如何塑造并传播了现代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妇女”和妇女“劳动”的图式,认为仪式打造妇女“劳动”的具体方式有二:一是纳入,通过积极纳入女工、农妇等群体,共产党和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主导的这两个纪念日向大众塑造了什么是妇女的“劳动”,并在充满情感的仪式里促使参与者认同“劳动妇女”的主体身份;二是排除,不同党派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在“五一”节和“三八”节纪念活动中,通过对“劳动妇女”与“职业妇女”“家庭妇女”的不同解读,表达了对妇女“劳动”与“家事”等非“劳动”形式的不同主张,在城市的节日仪式中形塑并传递了以女工的公共劳动为首的现代“劳动”图式。  相似文献   

9.
着手做一件大事,尤其是需要使用大气力的事,往往必须闭上嘴,憋足了劲儿。举些通俗的例子说:“上至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下至刘邦斩蛇,武松打虎,以及运动员的举重、赛跑、打球,大都是闭着嘴干的,意在集中精神和体力。若是一边干正经事一边搞解说,搞评议,搞自我张扬,其是注定要失败的。建筑工程中有一项修路、架桥工程,“接轨”往往是关键时刻,此时必须聚精会神,十分用心用力;尤需要闭上嘴,少说废话。若是一边搞工程一边搞演讲,说相声,那工程很可能弄成豆腐渣工程。我向来认为我们中国人办事,干得成功的,说话少、用力多是原因之一。凡…  相似文献   

10.
和谐劳动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强 《长白学刊》2009,(3):114-117
和谐劳动关系首先是一种类型,是一种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其次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主体双方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劳动关系;再次是一种多层次的和谐,是一种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11.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让许多企业上演了劝令员工集体辞职的事件,而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的一名老员工王国平,却打赢了公司解雇员工以规避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官司,审判法官说,用人单位应正确看待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现实造成了严重的分配不公,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学界曾就此进行过持续而广泛的讨论,但始终没有解决问题。所谓的分配不公指的是平均主义、差距悬殊等问题,其实质就是工资与“劳”相脱钩,多劳未必多得,少劳未必少得,背离了按劳分配原则,归结起来就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要想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劳”的计量问题才能按劳分配。以往人们把劳动价值论归结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解决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但它却解决不了今日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因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往往包含在集体劳动成果之中,而从集体劳动成果之中却无法计量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以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出发解决不了“劳”的计量问题。这时,必须从现实出发进行理论创新,证明“劳动具有价值”,说明市场具有计量价值的功能,于是劳动具有的价值就能通过市场得到趋近准确的实现。可见,证明劳动具有价值后,分配不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使劳动及其主体劳动者开始受到尊重和保护;要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做到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进行创新,划分出第四产业,确立生产商品劳动与非生产商品劳动的范畴,尊重人才,发展劳动文明。  相似文献   

14.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是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需要。我国社会劳动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劳动主体及其组织形式日趋多元化 ,新的劳动形式层出不穷 ,生产劳动对市场需求的依存性显著增强 ,劳动质量不断提高 ,分工合作更加广泛和密切。今后应当把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上来 ,全面考察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创造价值的特点 ,深入探讨劳动形成价值的条件 ,正确认识各种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集体劳动争议对于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冲击强烈,应当侧重预防。中外实践经验都证明,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预防集体劳动争议的最重要途经,国家应当引导、鼓励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活动,既促进企业发展,又使职工在发展中获益。实现双赢,是预防集体劳动争议的根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劳动者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冲突,具有群体性、无预期性、程式失序、争议内容混杂等特点。对于这些冲突和纠纷,不能简单等同于群体性事件,当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集体劳动争议,可概括称之为“群体劳动争议”。群体劳动争议本质上属于经济纠纷,而非具有政治目的或者社会目的的群体性事件,不能以维稳思维和手段予以应对,而应通过法律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王江松 《求索》2005,(12):6-9
劳动与资本在其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向对方转化:劳动转化为人力资本,而物质资本也大规模转化为知识劳动,于是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合题即“劳动性资本”。“劳动性资本”即“人力资本”虽然没有终结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但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两者的对抗性冲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构成、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把按劳分配规定为“资产阶级权利”,这是《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以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先用小商品生产者的尺度来衡量按劳分配,然后又拿发达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尺度来衡量小商品生产,通过这样曲折的道路就找到了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权利之间的同一性。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衡量按劳分配时,所使用的是自由劳动的尺度,也即马克思是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角度来衡量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性质的。当然,关于什么是自由劳动,以前也只是一些特征设想,而缺少历史分析。本文详细分析了劳动发展史,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对“资产阶级权利”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闽西红土地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传颂,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工仆”的长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明松。五年来,张明松带领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班人,为长汀县培育出了一支5万人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孵化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起飞的“长汀现象”立下了汗马功劳。2004年,长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荣获国务院“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2005年县劳动和就业中心又被评为“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去年底,他个人又荣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等功。连续三年荣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表彰,既有集体,又有窗口,还有个人,这凝聚着张明松对就业、再就业的一片深情。“当好产业和工人的勤务员,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是一名人民公仆!”有着1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张明松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20.
理论是现实的抽象和升华,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劳动产品、商品及其价值的创造是最基本的范畴和命题,结合现实的需要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神实质,必须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劳动,即劳动是劳动力有目的的使用,只有坚持这种理解,才能使劳动产品和商品的范畴得到拓展,进而在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的观点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