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梅洛-庞蒂通过对灵肉一体的身体、身体间性的身体以及作为语言和表达的身体等身体理论的阐述,构筑成身体现象学。基于梅氏的身体现象学,不难发现人类远古教育的"根身"的本质。"灌输式"教育异化了远古教育"根身"性,体现出重心抑身、以心训心等"失身"的缺陷。"对话式"教育以其身心一体、以身言身心等"具身"化的特性成为取代"灌输式"教育的难逆之势。实现"对话式"教育转向,必须让书本回归生活,实行商谈式教学方法以及构建学习共同体。唯如此,身体才能作为教育的主体而存在,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人类教育鲜活的生命特质才能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
在回顾和审视现代民族文化时,我们无法忘记鲁迅。更无法回避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鲁迅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民族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不足与缺陷的批判。本文以鲁迅的思想精神自由作为立足基础。分析当代知识分子的多重角色及理念背后的弊端。重新思考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基于现代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来理解孟子哲学的自我,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从历史性角度而言,孟子证成了其自身之为自身,即自我不是作为普遍概念的例子而是切己之自身而存在;并且,孟子从自我“内在固有”之思出发,以能思能觉的主体之展开自身作为自我,是逐渐生成的精神性作为自我属己世界的主宰和本体根据,这都与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具有某种一致性;但是另一方面,孟子的自我又有“人皆可以为尧舜”、“心所同然”的普遍性承诺,他具有很强烈的“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这就容易走向文化或道德英雄主义,而有悖于平民化自由人格。因此,对于孟子哲学中的自我,需要经过创造性的阐释才能真正成为平民化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式人物,一位深受景仰的现代文化宗师。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武装的缔造者之一和主要军事领袖,大部分精力花费在与敌人生死决战的残酷战争中,但由于他骨子里的"革命文化情结",心中始终不忘另一条战线--风云变幻的文化战线。在南征北战的枪林弹雨里,他"指点江山";在马背上、窑洞里,他"激扬文字",关注"文化同行者"的种种心迹与表现。这个时候,影响毛泽东最深的当算鲁迅。毛泽东说过,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是伟大的革命家,他尊称鲁迅是"中国第一等圣人"。  相似文献   

5.
讲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涉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讲这种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一提儒家思想,核心自然就是对孔子的认识。对孔子的褒贬可谓多矣,单说20世纪,他就有两次恶运:世纪初的"打倒孔家店";70年代的"批林批孔"。耐人寻味的是,每逢此时(尤其是后一次)有人就抬出鲁迅,作为自己的仗恃去说三道四。仿佛鲁迅是极端反孔的,认为孔子是逆种,应该打倒。这种观点既不利于我们对孔子的认识,也不利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那么,鲁迅到底是怎么看孔子,他笔下的孔子是个什么样子?在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之际,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教于方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一、批判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作为主将,作为"五四"运动的目击者和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以"现代化"作为考量基点,可观见近半个世纪的改革之步,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者叠加的语境下,表现出螺旋式的前进路向。尤其是以政治话语作为爬梳对象,更能体察国家力量主导下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中国人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一个经久不衰且意义重大的理论研究主题。国内学界主要是从三个层面或三种形态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的社会主义。然而,无论是学说、制度还是运动,其背后必然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因此,明确和指认作为一种价值形态的社会主义成为可能和必要。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向世人昭示"和谐社会"作为一种价值形态的社会主义之时代意蕴和本体承诺。这一价值形态的具体内涵包括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尚东涛  朱占江 《探索》2003,4(5):75-77
任何哲学理论都以"本体"为"基"而立,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同样有自身的"本体论承诺"."本体"作为人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对世界"归一"的认识,与真理胶着在一起.对"本体"真之判定,如果在波普证伪理论的原则下,宜取新历史主义学派的夏佩尔的立场,即当"本体"在三大真理论视域皆为真时为真.据此,"本体"虽在融贯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论视域内为真,但由于在符合论尺度下不为真而非真.这既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本体论倾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不表明这种倾向的全然合理性.因为,"本体"非真并不能对人对"本体"的需要构成否证.但"本体"非真的判定表明"本体"及哲学理论的归宿不是"科学",而指向人是其所未是之应是;"本体"及哲学理论的非惟一性,彰显着其内在的"宽容精神";哲学文本之"本体"理解的"一定之不定"的多样性,均具"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修养民魂     
人有灵魂,全世界许多民族,许多文化都这么说。人有三魂七魄,大概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专有,原出于中医,又为道家所鼓吹,“抱朴子曰:‘师言欲长生,勤服大药,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灵地抵,皆可接见,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这也是一种修养,自然,今天看来鬼画符而已矣。七十多年前,鲁迅作《学界的三魂》,指中国的国魂也有三。一是官魂,二是匪魂,三是民魂。我们中国历来是官本位,这文化,这体制,养成了中国人的官魂。鲁迅说:‘个国人的官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本,宋重理学而有…  相似文献   

10.
孟红 《党史纵览》2006,(4):45-49
许广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女性,是中国文化先锋和旗手--鲁迅的夫人.她聪明上进,勇敢率真,追求自由平等,极具叛逆精神.这样独特的个性也充分地表露于她的情恋世界中,从纯真童年时代对父亲酒醉碰杯许婚的"所遇非人"的反抗,到花季少女时期与表哥短暂而苦涩的初恋萌芽,再到成人之后冲破封建世俗偏见,一往情深地爱恋鲁迅及其事业……她的婚恋历程独树一帜而苦乐皆有.  相似文献   

11.
<正>明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逝世80周年。无论是鲁迅在世时,或者在他逝世后的漫长岁月里,对他的研究、评论和研讨,文章多如恒河沙数。虽也有贬者,但他对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近年来,有人把鲁迅说成是"断裂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罪人"。这种错误看法,在钱理群等人的文章中已有批评。鲁迅的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正  相似文献   

12.
曹禺先生是闻名遐迩的戏剧大师,杰出的戏剧教育家,东方的"莎士比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先生与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冰心并称"北斗七星"。潜江是曹禺先生的故里,近年来,潜江明确提出了打造"曹禺文化品牌,建设中国戏剧之都"的目标,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软实力,并逐步推动曹禺文化实现由文化名人向名人文化、由名人文化向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变。一、基本成效一是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近年来,潜江先后投入20多亿建成了曹禺戏楼、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朝日新闻>特派记者,尾崎秀实在上海结识许多中国左翼文化人士,并为"左联"活动提供帮助,在此期间他与鲁迅成为至交  相似文献   

14.
余玮 《党史纵览》2011,(5):37-41
鲁迅,中国的文化巨人,有"民族魂"之誉,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更是广为人知。然而,在儿子周海婴的心目中,父亲鲁迅并不"横眉冷对",而是那么的慈爱。周海婴面容清癯,两鬓微斑,颧骨凸出,特别是那嫡传的"周氏"之眉浓且黑,颇有其父神韵。他一出生就注定要因为父亲而受人关注。然而,周海婴一直试图走出自己的路,不希望被父辈的光环照射,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做着远离文学的工作,周海婴说:"别人就把我放在一个框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秉承着"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注重感知、行动与感情系统在认知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从具身学习的视角揭示了研学旅行课程的具身路径,并根据"任务整合程度"与"身体参与程度"划分了四种不同水平的动态研学环境,针对不同的具身水平提出分层的地理研学具身教学策略,以期为研学旅行教学设计与...  相似文献   

16.
危与机     
当前,我国正开启千年一遇的民族复兴征程。复兴之要,不在"复"——不是简单的历史回归,而在"兴"——应该是更多的革故鼎新。器以力行,人以魂立。作为"民之魂"的文化,其自醒与自新是一切革故鼎新之根本。我们必须纠正文化偏执,完善民族危机观。鸦片战争后,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直在受欺、一直在挨打。中国共产党人背负民族的期望,带领人民奋争28年,建立人民共和国,宣告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政治讲义》是严复为了适应中国社会急剧变革转型的需要撰写的政治学著作,是中国人的第一部现代政治学专著。严复在书中向国人反复阐明和普及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和机制,指出现代政治文明的表现形态之一是"政界自由"。"政界自由",不同于"经济自由"、"个人自由"和"国家自由";它指的是政府和其治下的国民之间相对待的一种关系,即"国民自由",是国民"以限制政府之治权为自由","以政令简省,为政界自由"。也就是说,政界自由是国民对政府管束权的限制,政府管束应有其边界。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中没有生成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理念与实践机制,这使中国传统政治形态难以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严复阐明了国人对"政界自由"的种种误解,并确定政府管束权界的原则,力图在理念上倡导、教化国人获取新智慧而迈向新文明。  相似文献   

18.
阳明的良知本体融存在论、价值论、认识论和境界论为一体,可以说阳明的良知是一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本体、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顿悟渐修是阳明最心仪的致良知的工夫.他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则需渐修.在"天泉证道"中,阳明认为重工夫的德洪尚未觉解良知也是一境界本体,而已顿悟良如本体的汝中则欠缺悟后的渐修工夫,因此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三·一八惨案王静三·一八惨案是北京段祺瑞政府对反帝爱国群众的一次血腥大屠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往的史学工作者对此曾进行过大量的探讨,但很少有人研究鲁迅与三·一八惨案的关系。而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在文化战...  相似文献   

20.
叶娟丽  范晨岩 《探索》2020,(1):5-15
"中国之治"是十九大以来理论回应中国治理实践的最新成果,具有特定的语境与含义。但仅从"中国之治"这个四字词语的提出来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可考证的资料中,苏轼最早提出"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从而将"中国之治"与华夷论相连。此后,严复、康有为、鲁迅等人分别从不同立场使用了"中国之治"这个概念。根据"中国之治"的词源学意义与十九大以后"中国之治"在学术界"复兴"的具体历史背景,现实语境的"中国之治"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具体而言,一是中国之智,即中国式治理理念;二是中国之制,即中国式治理方略;三是中国之志,即中国式治理愿景。当然,对"中国之治"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界定。结合"中国之治"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语境,在使用与传播这一概念时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分清"中国之治"的应然形态与实然形态,处理好作为工具的"中国之治"与作为目的的"中国之治"的关系,注意将"中国之治"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