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德国国务委员会主席昂纳克应邀于1987年9月对联邦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引起世界舆论的广泛注意,二千四百余名各国记者前去采访。尽管东西方舆论对这一事件作出了各自的评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民主德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联邦德国,是两德关系史上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分为二的,两国不仅社会制度不同,而且分属于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国长达1,738公里的边界线是东西欧的  相似文献   

2.
东正教自它传入俄罗斯巳逾千年。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它与苏联、俄罗斯的政教关系也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在今天的俄罗斯,东正教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宗教热。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国的活动,是百年中国人留学史上最富有特色的篇章之一.自19世纪下半叶起,受其时国际国内形势等因素影响,在清政府的推动下,中国人留俄活动渐次兴起,陆续有中央、地方派遣的各类型官费、自费留学生赴俄国求学深造,而相关留学管理体制也随之建立与完善.这一留学活动不仅首开中国学子赴俄求学之先河,培养出一批精通俄文的外交、外语人才,而且开辟了近代中俄教育交流乃至文化交流的新渠道,并为后续中国人留苏活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德国与俄罗斯两个地理上接近的欧洲大国,都曾处于欧洲重大事件的中心,都对欧洲大陆和世界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二战后,虽然德俄在一些问题上始终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分歧,但德国历届政府总体上力求与俄罗斯和平共处,致力于构建务实友好的伙伴关系。乌克兰危机之后的德俄关系处于新的十字路口,面临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一、苏联好、苏联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苏联的关系一路走来,历经友好与敌对交互更迭的若干历史阶段。让我们首先回溯一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大体上的关系走向吧。  相似文献   

6.
从中苏到中俄,从同盟、对抗到伙伴,这三种关系模式如同历史本身的有机发展一样,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逻辑关联。一方面,同盟和对抗模式为伙伴模式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历史遗产,对其产生了不可割舍的内在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伙伴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后之所以能够得到全面、持续而又深入地构建,是与其对同盟和对抗模式所进行的辩证继承和扬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两个重要的地区大国,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对彼此和欧洲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双边关系中,能源因素因其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决定性意义长期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2018年9月,由德俄牵头,法国、奥地利与荷兰合资建造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式动工铺设。该项目将使输往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绕开乌克兰,经过波罗的海海底直接连通德俄两国,德国由此成为俄罗斯天然气最重要的转运国。此举虽然在双边层面上保证了德俄的能源经济安全,但在多边层面却招致欧盟、美国等多方反对。因担心会进一步加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欧盟委员会及中东欧国家欲诉诸法律对该项目施以约束;美国在制裁项目企业的同时转而向波兰、乌克兰等国出口液化天然气,在利用政治机遇抢占欧洲市场的同时试图制衡俄罗斯的影响力。在多方力量博弈中,德国需要在平衡俄美欧关系中付出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8.
9.
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的接受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超过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然而,究竟是以中国当代现实政治的立场来"改造"俄苏"红色经典",以期让它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当代现实政治服务;还是凸显俄苏"红色经典"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全面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作出不牵强附会的现实阐释,这是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接受史中一直存在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战略,与日本的关系更因北方四岛问题而陷入长期僵局状态。俄罗斯独立之初,一度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1994年初提出“全方位外交战略”,注重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关系,但与日本的关系一直断断续续,没有明显的进展。1997年以来,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安全、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强劲发展势头,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德俄关系在整体上保持融洽。但近几年德俄关系正经历变化,相互疏远愈发明显。2009年默克尔政府更换了联合执政伙伴,导致德俄关系开始疏远,2012年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使德俄关系进一步疏远,2013年底默克尔开始第三任期也缺乏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的愿望。究其原因,是两国政治家各自不同地强调双边关系优先次序并致力于不同的目标。而乌克兰危机又给德俄关系增添新的分歧与矛盾,致使疏远中的德俄关系逐步转向争夺与对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美两国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创议成为世界政治的热点话题。文章认为,对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应从理论与政策、历史和现实等多层面进行深入思考。要想准确把握当前中美关系的战略实质,一方面需要超越现有国际政治理论中以权力转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旧有范式,将国内政治模式、对外战略选择和国际战略互动等多重变量纳入研究范畴;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包括中美在内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反复出现的"崛起国一主导国"二元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总之,只有通过理论透视和历史比较,才能把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所具备的学理基础和现有条件,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更有意义的判断,并努力"预为之谋"、最大限度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相似文献   

13.
一、俄韩安全合作的回顾 1992年11月18至20日叶利钦对韩国进行了首次访问,这确立了俄韩安全关系的基础。叶在韩国国会作了一次演讲,其中指出俄的对外政策“正从集中于西方、欧洲和美国转向亚太地区”,韩国是俄在该地区的主要伙伴之一。访韩期间,叶利钦和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斯文·赫定丰富多彩的政治生涯一般了解甚少。在斯文·赫定的探险生涯中,作为瑞典人他努力地在英国、俄国与德国这三个欧洲大国之间周旋。赫定需要英俄两国的帮助以进行中亚探险,但是由于在政治和感情上更同情德国,他最终失去了前者的信任。赫定的探险活动紧密地与德国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他与希特勒和纳粹的密切关系饱受西方同行的批评。赫定的政治选择对他的科学研究和个人声誉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不冷不热的德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冷不热的德英关系孙秀民游离于欧洲大陆的英国英伦三岛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长期来,英国与欧洲大陆的交往并不十分密切,而更多地与远隔重洋的美国和好,结成“英美特殊关系”。直至70年代希思首相才决心“填平海峡回老家”,挤进欧共体,投入欧洲大陆...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印度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关系,两国高层互访不断。印俄关系发展源于双方没有重大利益冲突并互有重大需求。但印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印美关系的影响,并对中俄关系和中印关系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新秩序正在形成之中。尽管俄、中、印三边互动关系相当复杂,甚至存在分歧,但在塑造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三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却在不断增多,这在未来又可能会促进俄、中、印三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对于这一发展前景,美国似乎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96年4月24—27日,俄中举行的最高级会谈再次使世界的注意力转到俄中关系上。会议议程集中在国际问题上,包括: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作为两国顺利改革核心条件的和平与稳定,亚太安全体系的加强,以及双边关系。 由于若干新因素的出现,包括最高级会谈在内的俄中高层接触变得日益重要。其中最主要因素是中国第九个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以及由中国人大于1996年3月八届四次会议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学术界和国际政治领域,俄罗斯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之所以如此,远不只是俄国本身的文明结构之复杂性所致,更有西方的独特表述之原因.影响西方对俄罗斯问题表述的,是因为西方自身的欧洲中心论、欧美所建构的"西方"概念及其在国际和俄国所产生的反应、对俄罗斯问题进行斯拉夫-俄国-苏联学研究等,这些原因从不同方面促成了西方对俄罗斯问题的认知和判断远不同于俄国,既时有谬误,又始终有着主体意识、独特发现.  相似文献   

20.
论二次大战时期的法苏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法苏出于军事政治需要立即走上了联合抗德的道路,并将合作关系维持到大战胜利结束。归纳起来,战时法苏关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法苏在处理相互关系时,除了考虑战时需要外,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战后的政治和安全。第二,德国问题始终是法苏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上的相同利害关系成为它们合作的主要基础,美英因素对它们关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与制约作用。第三,合作是战时法苏关系的主流,但双方在不少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矛盾。所有这些特点决定了战时法苏关系的基本面貌,大大丰富了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