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庆金 《学理论》2009,(30):151-152
相似的防卫案件,有的法院认定为正当防卫,有的法院判防卫人有罪,这源于对“正当防卫”法律规定的理解不同。正当防卫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防卫适时性问题,二是防卫必要限度问题。本文只探讨防卫适时性问题。理解“防卫适时性”的法律规定,必须把握法律的正确导向:站在有利于保护防卫人合法权益的立场上,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人民法院的判决,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既保护受害人权益,又惩罚罪犯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2.
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认定是司法实践中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刑法中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进行分析,并就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认定尺度及影响正当防卫必要限度认定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力求使人们正确把握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内涵和外延,清晰认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既为司法审判提供参考,又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无限防卫不是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也不是没有任何强度要求的防卫,无限防卫其实是“有限防卫”。无限防卫是一种有条件的最大限度的合法自卫行为。无限防卫也不是一种独立的防卫制度,而是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情形,无限防卫的要件以正当防卫为基础,较之正当防卫的要件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4.
李川 《理论探索》2023,(2):16-25
为他人强行防卫等正当防卫适用中的认定争议,体现出探究正当防卫法哲学理据的必要价值。就正当防卫权利保护理据的两种论理路径而言,主张权利义务平衡关系的主观权利论比主张自然状态自助的例外私力救济论更具合理性,但仍然无法说明为国家与公共利益防卫等防卫形式的正当性。法秩序维护理据虽然在超个体的秩序法益基础上说明了为公法益防卫的正当性,但其抽象论证法秩序的逻辑导致内涵空洞化、个体手段化、效果附随化的适用困境。而综合权利保护与法秩序维护的二元论虽然说明力更强,但隐含着将权利与秩序对等并立的立场预设,从而错置二者层级关系,造成论证逻辑同义反复或内在矛盾的问题。正当防卫的实质根据应在权利保护理据前提下,补充社会连带作为正当防卫的全面理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容许规范衍生防卫权作为正当防卫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5.
成立正当防卫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防卫意思。但我国刑法目前对防卫意思的构成标准要求过高,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正当防卫的成立范围。所谓防卫意思,是指行为人认识到正在遭受急迫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场合,即使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积极的防卫目的、动机,只是出于紧张、惊愕、恐惧、憎恨、激愤或者报复心理而实施了反击,同样可以肯定防卫意思的存在,从而成立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6.
无限防卫的不合理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限防卫是1997年新刑法在正当防卫制度中的一项规定,这一规定的合理性一度引起理论界、司法界的争议。笔者认为,无限防卫制度的推行实际上与防卫权的发展趋势相悖,造成公力援救与私力救济的冲突,国家刑罚权与个体防卫权的冲突,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冲突,维护防卫人利益与保护不法侵害人人权的冲突。透过这些冲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制度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要求十分苛刻,防卫行为涉嫌犯罪时最终认定无罪的比例极低。尽管有"折中说"作为指导,但司法实践中总体上还是形成了以防卫结果作为认定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唯一标准的局面。同样类型的案件在各地、各审级法院之间有着不同的审判思路和标准。审判实践中应当适当放宽正当必要限度条件的标准,结合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的强度、现实的缓急、不法侵害的权益以及防卫人本身状况这四个要素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1)
于欢案一审判决错在法律定性之上,而非因脱离国情民意与人伦常理。防卫过当与否主要在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判断,须以客观事实及所反映的行为人主观态度(防卫意图)相结合的社会危害性综合裁断。司法者应在法益权衡与责任分配中,富于智慧地协调价值冲突。于欢的防卫行为并无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相似文献   

9.
王瑾  李晓华 《学理论》2012,(21):100-101
正当防卫是刑法赋予公民在国家、集体利益、本人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在不能及时得到公共权力救济时,而采取防卫的权利。其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卫行为。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认定争论相当大,主要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构成要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防卫过当的定罪和量刑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与1979年刑法典对正当防卫的规定相比,1997年刑法典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在第20条第3款规定了特殊防卫权的问题,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改变了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立法格局.但伴随着新规定的产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评判,不仅有助于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更有助于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11.
<正>当防卫从习俗到习惯再到法律,从防卫本能到防卫权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演变至今,普遍规定在各国刑事法律中,且备受关注和热议。试图从正当防卫的实质特征出发,结合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浅析正当防卫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谢晖 《理论探索》2023,(2):5-15
近年来,正当防卫问题超出我国法学家特别是刑法学家的视界,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实务界与学术界对它的看法也有歧义,特别是针对防卫热点案件的讨论,更是热烈且尖锐。跳出法定概念正当防卫本身,换个视角观察,则防卫是人们立基于好利恶害之人性的内在需要,防卫行为是此种内在需要的行为表达。置诸制度,防卫是主体对自我的习惯权利,同时也是主体对社会的伦理义务,这构成防卫作为内在制度的基本规范结构。而防卫的内在制度只有外在化、正式化,才能收到更好的正当效果和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5)
国家为了达到对防卫人真实有效的保护,法律赋予公民进行正当防卫的权利,但是由于规定得过于宽泛,在实用中不好掌握,也让这一制度没有发挥其效用。随后在1997年刑法修改的时候,立法者便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丰富,增加了第三款的内容,也就是现行刑法中称之"特殊防卫"的制度,但是由于增加的这一内容在文义表达上不够清楚,而学者对于其内涵的理解也有分歧,所以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常常被束之高阁,而要打破这样一种局面就需要了解该制度的含义及特征和适用条件,从而物尽其用,实现该制度设立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石聚航 《理论导刊》2013,(1):115-117
正当防卫的理论依据亦即正当防卫的正当性根基。我国通说认为,防卫的权利性乃正当防卫的法理依据。但遗憾的是,通说并没有继续挖掘正当防卫背后隐喻的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掣肘着对正当防卫的法理探索。因此,以社会秩序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与个人的理性博弈为视角,考证正当防卫的理论依据,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将防卫人身与防卫财产规定于同一条款,司法实践也未发展出区分防卫人身法益和财产法益的裁判规则。美国刑法中,防卫人身是防卫抗辩体系中基础、核心的类型,其又分为自我防卫和为他人防卫。自我防卫人身成立要件包括非法武力的存在、使用武力的时间、使用武力的限度、使用武力的必要性、(合理)相信的心理。为他人防卫的与自我防卫成立要件相似,其特殊点在于"他人"的范围和第三人客观的防卫权。美国刑事立法中正当防卫的类型化、偏主观的认定进路、防卫权本位的观念值得我国部分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共青团工作改革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股团组织出面创办青年实业的热潮。特别是八四年六月团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以后,越来越多的团组织在关注着这个问题。团组织该不该办青年实业?它的意义怎样,前途如何?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而且在团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来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17.
对防卫意图的研究从最初的防卫意图性质研究再到后来其衍生的偶然防卫、偶然防卫与打击错误结合的研究,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一直都在持续进行着。围绕着防卫认识与防卫目的是否有必要存在、偶然防卫等方面展开的讨论,以1979年刑法典的颁布以及1997年刑法修正为时间节点,防卫意图研究的四十年发展状况可分为1979—1996年、1997—2019年两个时期。通过回顾以往四十年我国防卫意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来研究未来防卫意图的发展趋势,在"偶然防卫"的合法性、防卫意图与其他正当防卫要件的关系问题以及偶然防卫与打击错误的结合等方面可进一步推进我国防卫意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婧 《理论与改革》2015,(2):156-159
自我国刑法颁布实施以来,围绕着"行凶"一词的确切含义,刑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直至今日,也尚未有定论。所以,本文以列举对"行凶"概念的不同观点入手,对各种观点进行客观表述并进行综合比较和简要评析。以刑法条文的体系结构和立法目的,对"行凶"所包含的刑法学含义做了全新的剖析,以试图找到完善认定"行凶"犯罪的司法标准。尽管对"行凶"的特别防卫权规定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我们还是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到对"行凶"的特别防卫权规定有其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但丰富了特别防卫制度,而且符合当下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的社会需求,具有积极的立法意义。今天我们的讨论,乃是期许特别防卫权制度能够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更加符合打击严重暴力犯罪的法律需要。  相似文献   

19.
唐律对“殴”限定了手段,且有时预设为互殴场景,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击打。比较“拒捍”与“拒殴”,可知“拒殴”也不是单纯的防卫,而含有积极加害的主观因素。这些结论应用于律中涉“殴”的一些条文,可见以往学者所以为的某些正当防卫条款,其实预设的是互殴情形,本与防卫无关。对于这些条款中看似不符合正当防卫精神的规定,不必基于正当防卫理念迂曲解释,而应对于其中涉及刑罚减免的规定,给出正当防卫之外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焦焜 《学理论》2009,(8):86-87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并结合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内容的规定,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