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陈宝  郝新鸿 《理论导刊》2023,(9):96-103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密切关注和不懈探寻的问题。寻求人的彻底解放,其实质是寻求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学说的价值旨趣,也成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生成的内在动因。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借助话语表达形式得以呈现,反映了马克思人的本质话语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人的本质话语萌发于“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理想追求,并在破解人的本质谜题中经历了一个演绎的过程,实现了由“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前提性认知话语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本质规定话语、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社会性确证话语到“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的个体性彰显话语的转变。这种人的本质话语演绎在解开人的本质谜题后,转向了实现人的本质的路径探寻,明确了共同体活动是人全面获得和占有自身本质的实践依托,指出虚假的共同体是人对自身本质的异化,而真正的共同体是消除人的本质异化,要通过共同体活动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获得和占有,进而实现人的解放的最终依归。  相似文献   

2.
根据哲学研究问题的基本环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考察试着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方法。通过考察马克思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的初始关系、问题演进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的确定直至问题解决等三个基本环节的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过程是以马克思与传统世界的观念决裂开始直至马克思的死亡为结束的以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为主旨的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人类哲学。  相似文献   

3.
汤建龙 《理论探讨》2006,1(5):55-59
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有一个从经验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是经验实证主义的,而在“笔记本Ⅱ”、“笔记本Ⅲ”以及以后的《神圣家族》和《评李斯特》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则是经验历史主义的;同时,在上述文本中,现实社会关系的线索在马克思的思路中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现实社会关系的线索被马克思提升到了理论线索的主导地位,但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仍然是经验历史主义的。只有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平台,但《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容的理解还不是科学的,只有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容的理解才真正科学而深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概括,更是对存在于人类文明传统中的共同体思想萌芽的文化传承.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个体的生成是与共同体的变迁同步前行的,血缘共同体中人的不自由必将经过政治共同体中的虚假自由而走向真正共同体中的人的自由联合.遵循这样的致思逻辑,马克思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阐释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深刻展示了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底蕴,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历史之谜的求解进路及其科学结果,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批判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之间的张力同构。马克思将“历史之谜”提炼为人同自然、同社会之间的矛盾,以意识形态义理阐发和现实导向之间的深层关系为立足点,以人的劳动本质为切入点,探寻到异化现实“必然构成”的破解之道。以“历史之谜的解答”为研究视域,厘清意识形态批判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之间的逻辑互动,对于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挖掘马克思主义现实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作为人的本源性的活动,它体现了人的自由。在此,马克思确立了一种全新的自由本体论。他从"实践哲学"的范式去阐释自由,从而在唯物史观的地基上,揭示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辩证张力关系;指明了规范性的道德原则不是立基于超验实体,而是根源于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使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与其他道德哲学区分开来。马克思揭示了道德的根源、本质及功能,破除了西方伦理学史上长期存在的"道德幻象",从而使道德的本来面目得以呈现。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而彰显了一种"真正的人的道德"——人的生存正义。道德不再是利益冲突的麻醉剂,而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真正的共同体之中,人与他人之间实现了内在有机的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使用了一个新概念——感性意识。通过对感性意识概念的解读,我们发现马克思主张意识是由人的感性活动带来的,而不是自我意识的逻辑展开;人通过类意识——感性意识确证着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感性意识呈现方式的语言,也是在人与人的实践交往中生长出来的。只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我们才能在理论上把握马克思同近代思辨哲学的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也才有可能与我们真正照面。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29)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出发,将其当下的经济事实概括为"异化劳动"。他认为异化劳动是对象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特殊蜕变。人的真正本质的积极肯定形式本应该是普遍而自由的类存在物,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其根本上源于人本质的异化和扭曲,这种异化世界必然归宿是它的自我扬弃即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急风骤雨式的暴力革命,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从武器的批判消灭剥削制度到批判的武器指向美学救赎;看似缓和的冲突之中,却包含着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核心本质,指向人的自由发展与解放,是直接体现马克思的方法论并将马克思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结果;具体于阿多诺的文化批判与美学救赎,正是立足自己时代对马克思理论的真正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需要出发考量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与历史上其他思想家否定或片面强调人的需要的某一方面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关系范畴,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发展性.人的解放是伴随着人的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在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人与世界结成了各种关系,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随着满足需要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类必将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完整的人”的学说,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是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复杂系统.“完整的人”的一切属性都是从实践中引申出来的,“完整的人”也只能在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进程中被塑造.实现“完整的人”,既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落脚点,也是马克思倡导人的本质全面实现的理论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努力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以逐步实现马克思确立的“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冯婉玲 《学理论》2009,(19):139-140
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不断兴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是历史辩证的统一的这个唯物主义观点,首先实践是理解“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关键;其次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最后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些理论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马哲史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是通过对人及其本质问题的研究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也就是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对人本质问题探讨的逻辑结果,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原理仅仅是对人本质问题的科学解答。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尽管对人本质问题的研究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它并不能逻辑地导向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论青年本质     
如何认识青年的本质,这个问题影响着对待青年的态度和评价标准。而青年的本质是和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但是,上述人的本质的定义只是规定了所有人的本质的共同根源,而并不是所有人的本质的共同内  相似文献   

15.
杨欧 《学理论》2009,(25):3-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及人的本质,并且指明了异化扬弃的途径,即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从而达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的关于社会主义异化的论述,但是这位导师对于人的异化的一系列阐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兴黔 《学理论》2011,(26):22-23
贫困是一直以来伴随人类的社会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贫困的形成各有差异。但反贫困则是亘古不变的。在公正和责任、利益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意识到,贫困是必须消除的,而反贫困也会是今后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社会本质里的公平正义、人的本质中的道德责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互利益等方面对反贫困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以异化的方式存在,私有制也是以异化的方式存在,而这两种异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人的本质与人自身相分离,在现实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人化和动物式的生存方式。人的解放的根本是本质的人性复归,而前提则是需要异化于物之中的宗教和私有制的消灭。只有在人类的解放视域中才能准确地捕捉到马克思的宗教理论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8.
蔡振磊 《学理论》2011,(23):27-28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的核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们。马克思借助唯物史观,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合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阐述,实现了人的本质思想的历史性变革。《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解读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无疑是我们当代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并接下去进行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林叶菲 《学理论》2014,(4):84-85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和完全成熟的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旨在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梳理揭露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对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4)
关于公共性概念,马克思并没有使用过,但关于公共活动、公共利益等与公共性问题相关的概念可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看到。从这些概念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公共性问题的丰富思想,还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揭示的代表公共利益的共同体将经历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即由"虚幻的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的社会公共性思想在当代仍然体现出巨大的价值,提出了大力发展经济以建立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