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转制后劳动关系正发生实质性变化张立群,马继红企业转机建制使这一近似凝固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企业与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并以契约的形式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趋向企业化、契约化,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1、国家用工变成企业用工,职工获得择业自由...  相似文献   

2.
<正> 要想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行劳动用工、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必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很多,但从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这一敏感问题入手,是比较稳妥和有效的。我国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明显不利于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企业内“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挫伤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是我国实行劳动、人事、分配三大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  相似文献   

3.
广东企业全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之我见卢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  相似文献   

4.
陶涛 《政策》2007,(8):40-41
在文化体制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新组建的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省广电总台)利用改革整合之机,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和管理权限,对处级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和目标管理,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和优化组合。这项引人注目的改革,历时大半年,于2006年底结束,效果十分明显,为我省广电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启动竞争上岗机制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张锋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干部制度改革是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龙头工作,也是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的有效途径。今年来,我们全面启动干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机制,实行...  相似文献   

6.
标体仁在《经济研究资料》上撰文认为,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劳动方针应该是:要求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断增加稳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企业在经济波和中囤积劳动,限制大企业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与2相适应,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方向,应该是把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原有的行政策历关系变成契约关系.并在契约关系基础上。强调企业则核心员工工作的保障和员工对企业的忠殡,而不是孩调人员的能进能出和过分自由的“双向选择”。这就是说,要在契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类似日本终身雇佣制的、新的企业“铁饭碗”制度。…  相似文献   

7.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经济体制顺利转换的重要条件。广东省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并在实践与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为最终形成一个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逐步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的社会保险体系打下了基础。一、统筹制的建立从1983年开始,广东省对企业的劳动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1、1983年开始,对新招工人推行劳动合同制,并同时实行合同制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合同制职工养…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向“老年型”过渡,到本世纪末将成为“老年型国家”,由此带来的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一)我国现行的企业事业组织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制度,是一九六九年开始实行的。在这之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各单位除由行政直接支付的劳保费用外,另外按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三缴纳劳动保险金,实行的是劳动保险基金制度,属社会统筹的性质。十年动乱中,停止了保险金的提取,把本来由劳动保险基金项目中支出的职工退休金,改为从企业利润项目中的营业外支出列支。职工退休  相似文献   

9.
为了集中力量做好国有亏损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首先要明确界定下岗职工的范围。有两个概念要搞清楚:一是要把职工下岗和失业区分开。下岗是指下岗职工与企业没有解除劳动关系,仍然是企业的职工;失业则不同,这些人与企业没有劳动关系,滞留在社会上。我们从1984年开始,对新进厂的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这不同于以后全面开展的全员劳动  相似文献   

10.
始于80年代后期的职工下岗现象,最初的对象是企业劳动制度改革中优化组合下来的工作懒散者和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弱病残人员。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大量的企业富余人员在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因企业关停并转而下岗失业。其中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素质较好的职工。面对现实,下岗失业职工中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实现劳动关系法制化钱正鹤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领域改革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省、市政府要求在今年年底有百分之八十的企业和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为此.必须统一思想,加大力度,以推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解放思想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朱海鹏王敏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互结合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优点,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劳者有其股”,变无产为有产,变公有为共有,确立职工与企业之间终身合作...  相似文献   

13.
在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一些企业率先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人提出,私有制的日本尚能实行终身雇佣制,而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合同制?对于上述问题,我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14.
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人。几年来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财政局坚持以人为本 ,狠抓公务员队伍建设 ,在切实推动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 ,取得了突出实效。自1997年以来 ,红山区财政局成功的在机关内部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 ,主要做法是依据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优化组合改革方案 ,打破了传统的环节干部任命机制和职工的使用机制 ,建立引入了激励竞争机制 ,实行了职工民主推选环节干部 ,环节干部聘用职工的双向选择办法。对于落选的环节干部和落聘的职工由局党支部谈话后统一妥善安…  相似文献   

15.
军队职工能否顺利分流安置是推进部队社会化保障进程的瓶颈工作,同时,也是部队人事劳动改革的关键工作。非现役公勤人员可优先从部队分流安置的职工中应聘录用,为军队职工分流安置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渠道,这项制度今年在全军中全面实行。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初,杭锦后旗委统战部会同旗总工会、旗纪检委、旗经济局、旗工商联、旗个体私营协会等部门分两次深入全旗八十多家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进行了调研,重点对非公有制经济职工劳动和权益保障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查。一、调查的情况这次对非公有制经济职工劳动和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主要从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情况、职工工资状况、职工福利和劳保待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职工劳动时间,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等方面入手。——截至2005年11月底,全旗共有法人资格的企业229家,从业人员12000多人…  相似文献   

17.
目前,欠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仍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影响了职工在不同经济组织之间的正常合理流动。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欠发展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8.
魏文彪 《人民政坛》2014,(10):39-39
<正>国务院不久前公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国务院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  相似文献   

19.
百家论萃     
把制度创新当作改革重点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结合一些实际,我们对企业制度的多层面进行一些探讨。继续深化企业改革,首先是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改全民工为合同工,打破干部、职工身份,彻底解除企业干部、职工根深蒂固的“国家固定工”的观念;其次,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打破大锅饭,树立效益观念,实施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再次,是调整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划小核算单位,进行“一企多制”的改造,可以选择三种方式:一、公司制改组。对固定资产较多、…  相似文献   

20.
最近 ,劳动社会保障部提出了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即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实行“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督指导”,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目前 ,机关服务经营单位无论是企业还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大多数实行的是传统的分配制度。只有遵循市场规律 ,积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才能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