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认同是当代中国的宪政问题之一。民族间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历史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凝聚力及公权的强制力,它更应基础性地依赖于民族间发展出一种拥有最大公分母的精神层面共识以及资源理性配置的制度性条件与框架。宪政认同便是对这种依赖的回应。宪政认同是在承认民族认同间差异的基础上,进而为这种差异构建一种法政层面的共性与交集,为民族认同这种历史、文化与感性的认同奠定一种更深层次的制度性认同框架、规范与发展方向。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民族认同应以宪政认同为转向目标,公权对少数民族发展权进行法律保障能使其承担起重要的民族完政认同构建功能,而民族宪政认同的发展对民族分离态势的消解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新中国取得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作为制度形态的封建主义在中国走向了历史终结。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在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陈云在财经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税收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理论的雏形。这一理论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财政平衡为核心,以博弃权衡为精髓,以实事求是为灵魂,以服务民生为关键。探索过渡时期陈云税收理论的时代特征,对于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税收思想史,以及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出,这是有关社会凝聚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凝聚力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升,这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发展的过程,国家凝聚力是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其路径、方法方式必须从多方面去探索,而且要长期不懈的进行这种探索。在当前,从提高政治认同度入手,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努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吴越文化在历经东周方国覆灭、民族大离散之后,由于话语权的缺失,其自身除了地域因素之外在物质意义上的文化传承能力基本丧失,而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中原文化解释系统对其的外部叙事却在某种程度上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在文献上连接起了这中断的一环。中原外部叙事一方面保存、还原了某些吴越文化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以“礼制”为文化解释核心的中原文化立场叙事框架下的认同重构与文化整合意识,表现出一方面极尽对吴越文化的歧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却又积极寻求对某些文化共性的吸纳的双重姿态,吴越文化的东周转型正是在排斥与吸纳的双重叙事的中原文化认同重构与文化整合之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文章以贵州省图书馆为例,结合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点,对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金良 《人事天地》2007,(12):46-48
杨承华,男,1952年生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1977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1992年从黔南民族医专调到广州市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现在是该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  相似文献   

8.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是小说TheGreatGatsby的突出艺术成就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此类叙事手法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译者的翻译能力。译者高克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适当插入叙事者补白和灵活运用古雅词句的翻译策略,再现了原文特有的叙事风格和时代氛围,有利于将语言和精神的双重内涵较巧妙地传递给目标读者。  相似文献   

9.
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所在。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以后现代手法解构正统历史记忆,以"蒙太奇"手法捏造虚假历史记忆,以"欲望"叙事策略弱化历史记忆,扰乱人心、动摇民族精神,其终极目的是要通过否定过去来否定现在,以否认党史国史来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时代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及时掌握其新型叙事手法及其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纠正其历史叙事的相对主义;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以媒介记忆唤醒和保持历史记忆的生命力,不给历史虚无主义以任何可乘之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观层面的拨乱乱反正,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沉疴痼疾。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文学中的革命历史小说是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在革命历史小说中,传统形式与革命叙事之间形成紧张的张力关系,传统一直是被当作"形式"的次要地位加以看待,但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和从上世纪90年代直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却为我们重新解读这些文本提供了有利的契机。而这其中《青春之歌》的叙事尤为突出,分析传统叙事与革命叙事的二重奏,可看作是对"红色经典"叙事的特殊而典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1.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03年,浙江青年运动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1957-1965年为第二阶段;1966-1976年为第三阶段;1976年10月-2003年为第四阶段.总体上说,浙江青年工作的领域非常广泛,整个青年运动在探索中求发展,在挫折中求进步,在改革中求创新.  相似文献   

12.
徐坤的小说善于运用其独特的智性叙事策略,以戏谑的手法揭示新的历史时空下男性"精英"文化的败落,解构男权文化,试图构建新的话语秩序.在其小说<含情脉脉水悠悠>中,作者利用女性弱势地位和非"精英"的大众视角,以俗克雅,以弱胜强地揭示了后工业时代"知识"分子固守自己的"精英"地位,无力挽救逐渐被边缘化的历史处境的尴尬状况,以主体性的姿态向男性"主流"话语挑战,建构了女性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今年年初,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正式出版。当前,贵州省党史部门也正在进行编著《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二卷(1949—1978)。地方党史是党的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共党史第二卷的出版,无疑对我们研究这段中共贵州地方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借鉴中共党史二卷的研究成果,对贵州解放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历史提出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政治统一的重要心理基础,其不仅包括政治认同,还包括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因而其建构过程也是多种认同的复合。国民党到台初期,曾通过多种路径加强民族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但是这些路径同时也存在着深层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民党在台前期的努力,导致了岛内“国家认同”的混乱,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忽视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选择权将导致强制同化或者强制反同化,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国家认同感的维系。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构建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都必须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选择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3(5):F0002-F0002
朴永馨,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退休教授,1936年6月27日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1955年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被推荐并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6年8月被派往前苏联学习特殊教育,1961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回国后在北京第二、第四聋校从事耳聋和弱智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和政治认同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有高度的民族、文化、地域以及政治认同,就会高度认同其国家,反之,则会导致陷入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国家认同的不足和缺失会导致他们无法包容和尊重内地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影响"一国两制"的实践。构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不仅要在初中国史教材中增加国家认同对象,还要加强国民教育,促进两地青少年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认同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多个学科领域研究探讨的重点话题,其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民族和认同两者的概念探讨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双重属性;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有机契合,是爱国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认同在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四个层次上发展了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文章考察了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国家认同关系较为紧张、中缅边民的国家认同关系却比较和谐的原因,认为大陆与台湾公民的民族国家意识强烈、过分强调“国家”界限,国家认同似乎被置于民族认同之上,而过于强调他者、通过强调和确立他者以确立自我,最终会将自我从他者及群体中分裂出来,故两岸公民的国家认同关系较为紧张;而中缅边民则因其民族认同及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策略使民族国家意识淡化、国家“界限”模糊,进而将自我与他者混为一体,不强调自我与他者的界限,从而营造了中缅边境及两国之间的长期友谊。总之,台湾的国家认同似乎被置于民族认同之上,而中缅边民的跨境民族则更多地看重民族认同而淡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本文在梳理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研究四种视角的基础上,以"嵌入—建构—增能"为整合性分析框架,通过对贵州省T县的经验考察,系统探讨了结构性嵌入与资源下沉、系统性建构与土客共生、全方位增能与社会改造的展开逻辑,立体呈现了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实践探索,这对于有效破解贫困治理长期存在的碎片化困境、打好新时代精准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