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蒋平 《长白学刊》2009,(2):109-112
老工业基地城市空间的重塑一方面打破了单位社会的原始空间,由单位认同联接的机械团结被破坏,但是从此也意味着多维复杂的新空间出现。从单位空间向社会空间的转换,不仅仅是个体心理调适的问题,同时还包括一系列社会安排的转换,如社会福利的提供、社会治理、社会参与和社会认同等在空间上的转换,由于老工业基地社会特殊的历史积习,形成了制度安排和资源动员的路径依赖,强化了在空间资源的博弈中不均衡的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2.
庞淑华 《长白学刊》2004,(6):107-107
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进程中,需要加强环境建设,完善相应政策法规,搞好招商引资等工作.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创业文化,以创业精神改造和提升东北地域文化.重塑新时期东北人的创业文化,对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实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公共文化政策体系随之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对我国公共文化政策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就公共文化政策进行了内容维度的统计分析发现:涉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公共文化经济领域的政策出台得最为密集。重点探讨了公共文化经济政策中相关财税政策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两大领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公共文化经济政策优化,提出要促进立法保障文化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与系统性,提升财税支持力度和效率,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模式创新及加强公共文化经济政策评估等若干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前进论坛》2011,(11):27-28,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农工党四川省委会的《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沈阳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丰厚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凸显沈阳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和经济的有机融合、文化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相辅相成,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于天山 《前进》2015,(3):48-49
应县地处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大融合的地带,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地上建筑,地下文物,以及民俗风情都十分宝贵,如何使它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这几年,我们提出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护中进步的思路,在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经验。一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享有文化的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作为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潘志嘉 《群众》2013,(10):61-62
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富裕的经济社会条件,滋养了常熟崇文重教、富而兴文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常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效能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文化实体、资助文化项目、参与文化活动、提供文化产品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刘丽 《长白学刊》2004,(6):104-105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加强法治建设,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只有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保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方针的有效实施,才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机构为主,其他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辅,其中社会组织基本是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主要生产者,在我国目前这一组织群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补充,是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对于中国而言是中西结合的社会文化成果的运用,它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领土上的重要实践,具有推动整个社会和历史进步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集融合于一身的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也响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潮,结合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性的主义文化,建立了符合中国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又将时代因素导入文化之中,形成了一种能够为中国发展提供推动力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这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也是我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必然要不断认识和落实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任学丽 《长白学刊》2015,(1):114-118
新中国成立初期,单位制度的建立,以严密的单位组织体系、单位办社会及形成单位家族式氛围和总体性意识形态等方式,促进了社会总体结构的稳定,保障和满足了单位人等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效地增进了个体安全。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度的变迁,带来了单位体系的松解,单位办社会职能的分离及单位家族式氛围的衰微和总体性意识形态的消弥,成为削弱个体安全的重要诱因。通过优化社会组织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和塑造公共精神等举措,创新社会管理,增强个体安全,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3.
周宜开 《前进论坛》2011,(10):28-29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屈宏 《大连干部学刊》2007,23(12):22-24
建设和谐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核心.而和谐城市文化建设则为构建和谐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连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排头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谐城市文化,为和谐大连的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和谐城市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其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加强特殊性研究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的客观历史需求,也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理论的客观历史任务。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文化多元共存,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除遵循其他地区的一般性原则外,还需遵循特殊性原则。即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建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传统与鼓励创新的原则、文化培育和文化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文化的开放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文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文化创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空间、文化资源、实践主体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甘肃是多民族及其文化聚集融合的典型场域,近年来致力营造融历史性与现实性、共同性与差异性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整合空间内的历史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多样文化资源,通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使作为实践主体的各族人民在文化空间中深度参与、意义交织和文化共享。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对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实践个案和区域经验。  相似文献   

17.
2013年以来,乌海市委宣传部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由市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分管市长带队,市、区宣传部和文化系统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组成调研组,先后6次深入三区、办事处(镇)、社区(村),对全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广泛调研。通过调研,对近年来乌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发现了一些影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对下一步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  相似文献   

18.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我国政府正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有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民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容要素和功能目标上建立二者的联系,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良 《学习与实践》2012,(7):122-127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仅依靠国家自上而下推动,而且需要民众自下而上参与。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国家除了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民众参与文化建设提供平台与载体,通过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制度性供给,激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资源,把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体性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20.
《江苏政协》2013,(5):14-14
<正>为加强我省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建设,提出如下建议:一、提高对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是使学生学以致用、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有效举措。应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教育和宣传,发动社会单位参与和支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以社会单位为依托的分散的、灵活多样的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并加强对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研讨和交流,找出地区间的差距和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从而整体提升社会实践教育水平。二、尽快制订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实施管理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