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民法通则》没有对隐私权予以保护的情况下,将侵害隐私权归为侵害名誉权予以保护,意义重大。司法实践中发生的侵害隐私权案件大多数是因为新闻媒介不当采制、刊播有关他人隐私的内容而引起的,本文着重对新闻采访侵害隐私权、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等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以及侵权原因进行法律上的探讨和分析,以引起人们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侵犯他人隐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伴随着论坛、博客、微博的迅速发展,给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隐私权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它不仅要能对传统的侵害隐私行为予以禁止,还要求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新的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制约.  相似文献   

3.
对隐私权的尊重及其所保护的各种具体隐私利益的认定,越来越呈现出逐步扩大、日渐精细的特点,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在隐私权保护的理念与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在侵犯隐私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当事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名誉受损的情形,属于同一侵害行为,引起多个损害后果的问题,而非独立的侵权行为。只有在披露隐私事实时,同时发表侮辱、诽谤性言论,导致当事人名誉损害的情形,才有必要在承认侵害隐私权的同时也承认侵害名誉权。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属于民事权利,为私权。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利的保护、研究非常重视,许多国家把隐私权列入民法典,直接予以保护,还有一部分国家概括保护,在出现隐私权被侵害时,根据判例和法规直接保护。我国民事法律发展较慢,对人格权的研究更为落后。由于民事法律中没有条款保护隐私权,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非常普遍,审判实践中,侵害隐私权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为顺应世界民事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注重了对民事法律研究,但是,由于法律的滞后,隐私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笔者只能运用所学的一点浅薄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对我国当前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法律保护制度,浅见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新闻侵权的定义。魏永征先生在《被告席上的记者——新闻侵权论》的前言中这样写到“:本书所要论述的,是因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作品或者其它作品在内容方面引起侵害他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而导致的诉讼,简称‘新闻诉讼’”。孙旭培先生主编的《新闻侵权与诉讼》认为“:新闻侵权是指通过新闻媒介侵害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它合法权益的行为。”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认为“:新闻侵权是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媒以故意捏造事实或报道失实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6.
垃圾邮件更大程度上侵害的是收件人的隐私权,或者说是安宁享受生活而不受不正当的侵扰的权利。很多国家从保障互联网使用者的隐私权为出发点制定了反垃圾邮件立法。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规定,反垃圾邮件立法也相对滞后,使垃圾邮件有泛滥趋势。对滥发垃圾邮件的行为加以制止,对网络个人信息资料使用行为进行规范,同时也使网络个人资料的控制与利用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是我国立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已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绝对主力军,他们在学习先进科技、接触网络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负面影响侵害的直接对象。本文通过对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一般叙述,指出了青少年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内容,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成立专门机构、行业自律及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等,逐步提高青少年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中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运用该条规定追究网络环境中侵害隐私权的责任时,尚需要对归责原则、责任构成、责任方式等方面进行应用上的细化。对于网络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适用一般过错原则进行归责。在责任构成要件上,均有一些特殊性的内容。在责任方式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不带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媒介侵权行为特指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新闻媒介缺乏法律意识,在对刑事诉讼案件进行报道时,一味追求所谓新闻的真实性,在报道受害人的被害经过及结果的同时,也侵害了受害人的人格权,由此引发新闻侵权诉讼。在新闻侵害人格权下,受害人可以依照《民法通则》及《刑法》保护自己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海量信息的采集机制和智能机器的筛选分析,让国境线和隐私权逐渐模糊。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国家安全产生现实威胁、极易引发刑案不稳定因素、易成为个体私欲利用工具、引发民众恐惧影响公信力;大数据时代信息泄露的渠道多元化,包括特定行业的不法行为、私家侦探的行业行为、人肉搜索的公众行为、电子商务等网络行为、网络黑客等技术行为;现阶段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侦查的主要策略在于环节侧重维度、法律应用维度和防范认知维度的综合。  相似文献   

11.
警察执法权与公民隐私权作为一对矛盾共同体,其统一的一面表现为警察执法权是保障包括隐私权在内的个体公民人权的必要手段,警察执法权服从于保障人权的最终目的;其对立的一面表现为在特定情形下警察执法权要优先于公民隐私权以及现实生活中警察执法权对公民隐私权各种形式的侵害。协调两者之间对立冲突的方法是通过法律设定警察执法权干预公民隐私权的实体和程序条件,并规定警察执法权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隐私权保护的法律缺陷和与隐私权相关的执法与司法实践中引发的一系列道德和法律上的问题,以权利和行为相对分离的构想为基础,提出在新的民事法律中应明确界定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同时,对拥有隐私权的公民在实际行为中的道德失范,予以谴责;对违法的行为,执法与司法部门拥有法律追究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带来极大冲击。面对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被侵害现状并结合国外隐私权的保护经验,我国需要采取立法、网络管理、行业自律、提高隐私权保护意识等综合措施,对网络空间隐私权进行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4.
警察实施盘查行为是警察权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发现、预防、制止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查缉犯罪嫌疑人、消除治安危害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盘查权的行使又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密切相关,行使不当有可能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对盘查行为的有关基本问题进行概括阐述,对有关国家或地区盘查的相关立法与实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警察盘查行为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对完善盘查权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有关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法学界探讨较多,但有关隐私权的新闻保护问题却并未得以广泛的讨论,也未引起一般公众的普遍注意.以英国王妃戴安娜因新闻侵权(隐私权)而致死的事件为切入点,论述隐私及隐私权新闻保护的概念、目前国内外隐私权新闻保护的一般与特殊原则等问题,力图为我国建立和完善隐私权新闻保护制度提供一点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微型话筒、针孔摄像机、可拍照手机等录音、摄像设备的不断普及,私自录音、摄像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到公民的隐私权。然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隐私权的规定尚不完善,有关私自录音、摄像行为侵犯隐私权的立法严重不足。我国应在法律层面明确公民的隐私权,并在民法、刑法中对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予以规制。同时,加强行政管理,对录音、摄像设备实行严格的市场管理,提高公民个人防护意识,以保护个人隐私权。  相似文献   

17.
香港明星的不雅照片酿成2008年春节轰轰烈烈的“艳照门”事件。在人们谴责明星们糜烂的私生活的同时,对明星们拍摄艳照的行为性质应界定为个人的私行为,而不涉及法律层面的责任问题。作为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陈冠希及女明星们的隐私权、肖像权等权利遭受了侵害,他们虽然有权寻求法律保护但在权利救济中仍会遇到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现宪法司法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实中,强大的媒体侵害处于劣势的公民的隐私权和表达自由权的情况屡屡出现。由于我国普通法律中对隐私权和表达自由权的规定不完善,有必要针对媒体侵害隐私权和表达自由权的诉讼实行宪法司法化,即援引宪法相关条款,结合普通法律的规定来审理这类案件。  相似文献   

19.
原告广州市华侨房屋开发公司诉被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名誉权纠纷一案,本院认为: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名誉不受侵害的权利,同时也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判断某一个新闻机构是否由于其不正当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导致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名誉权时,应以其所报道的内容是否严重失实,评论是否公正,是否造成了他人人格受损、社会评价降低等事实为标准.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是全体公民都享有的法定民事权利。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隐私权理应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只有合理界定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内容,规范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责任,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