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敏希  赵玲 《求索》2011,(3):126-127,11
现代哲学出现了重视身体经验哲学之趋势。二十世纪初,为了批判传统哲学抽象的实体观,怀特海将"事件"作为宇宙基本单位,把传统哲学中精神实体对物质实体研究转变为对世界即事件综合体的关系研究,为解释认识和世界之构成提供了更为具体直观的"实在"。二十世纪中期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以批判认识过程中抽象、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为目的,从身心交融、主体与客体相互转换的身体主体出发,突出身体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实现了更为彻底的主体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仁学为核心,以"求善"为天职,以至真的道理即为至善的准则,这种教育哲学缺乏"求真"的价值和理性思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虽然培育了无数志士仁人"经世致用"、"兼治天下"的政治品格,但是"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构成了传统教育文化基本框架,抑制了近代自然科学和实证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五四"运动给东方中国带来了"科学"强音,中国的教育哲学也因此面临着现代化转型。追求现代,重视传统,在两种传统和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形成现时代的教育理念,这将是中国教育哲学的现代理路。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本文改以往研究中的实体思维方式为生成性思维方式,对"天人合一"这一理论进行一种生成式的解读.现代西方生存哲学是一种生成性思维,马克思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生存论更是一种生成性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自身又存在丰富的生存论资源,以当代西方生存哲学、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作为理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和谐理论作一种生成性的解读,以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存论特质,试图从宏观上重构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也期望中国哲学能与当代世界哲学形成一种新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4.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哲学"无我",哲学成了对各种文本的解读、成了概念积木的混搭,不再是源于热爱的批判和关切,不再是苦难生存中的引路阳光,也就不能在对现实的伟大满足中实现自己。因此哲学必然边缘化,个中缘由除了今天的实用社会对哲学的排挤以外,哲学自身的问题不容推卸。我们没有给哲学以时代根基,没有给哲学民族品格,没有给哲学以个性风采,自然也就失去了哲学应有的救赎功能,丢掉了哲学应有的位置。因此,将哲学从教科书背景中解放出来,真正创造中国自己的"有我"哲学,是时代交给哲学家的使命,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应尽的本分。  相似文献   

5.
王向清 《求索》2007,(1):144-146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阐释中国传统哲学是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另一重大贡献。他阐明了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泉;注重从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立场把握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真正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和哲学成果的结晶,它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光辉灿烂,特别是中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牟丽平 《求索》2013,(10):125-127
中国“修身”文化哲学是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修行和教化活动,要旨为提升文化之身、升华精神之身。中国“修身”文化哲学,作为现代人可能的修身方式,在改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提升现代人的境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中国“修身”哲学是身体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使得中国“修身”文化哲学具有较强地防御过度异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刘歆立 《前沿》2013,(11):61-63
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创者,毛泽东以躬行实践的革命精神和与众不同的理论敏锐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道路,赋予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人民性与真理性等鲜明特色。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通过知行结合的实践化、古为今用的本土化、人民至上的大众化和实际运用的应用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深深地植根于革命传统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中,成为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大众哲学,并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教育以及传统,溯源其文化根源和哲学内核,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道家文化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强调教育应该合乎"自然";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强调"学道"之核心。然而,社会的进程乃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典范,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诠译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在人性自觉这个内在性平面上,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西传统哲学和马克思及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想进行一个简单的勾勒,得出一个概略的哲学地图是有意义的尝试性努力.哲学从人性的"混沌"中开展出不同向度的理性平面,为人们带来了由我理解的观念框架.西方古典哲学对人性的理性自觉,中国传统哲学对人性的德性自觉,马克思和后现代哲学对人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当前建构新世纪的中国哲学至少应做到:回到哲学自身的逻辑,在"爱智慧"的地平线上融合"中、西、马",以此作为建构新哲学的基础;贴近事物的本真存在,充分发挥创造性,提出有意义的哲学洞见,以此实现新哲学的生成;同时,由于时代的特点和中国哲学的传统,还应把科技理性作为建构中国哲学新形态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2.
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杜运辉、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陆信礼分别撰文对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和合学"是"编造哲学"、"虚妄哲学".本文就此做出回应,认为"和合学"作为张先生积几十年教学与科研心得而通达的致思成果,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合学"是张先生基于"自己讲"、"讲自己"哲学史观的哲学创新体系,是对传统哲学批判、继承与发展的智慧结晶,为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资源,以中国哲学思.  相似文献   

13.
丁妍 《人民论坛》2014,(12):211-2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中国时代精神。其发展经历了早期传播、紧密结合、曲折发展和理论创新四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启示有:要有整体性理解、要处理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之间的关系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衍永 《求索》2008,(7):119-120
哲学要研究人,必然思考人的死亡,死亡问题不能排除在哲学研究的对象之外。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三大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死亡哲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佛家、道家、佛教对死亡的思考比较化、体系化、理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刚 《学习与实践》2012,(6):111-116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关注的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来建立最佳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和生活方式,它来源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并超越了这一传统。近年来,作为探讨最好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政治哲学,几乎成为哲学中的显学。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在克服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危机中走向了复兴。而伴随着这一复兴,作为"直接左右政治的发展"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也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6.
雷龙乾 《人民论坛》2012,(17):170-171
中国现代化历经三次重大哲学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本质上不仅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而且是从生存方式到哲学意识形态的变革过程。化解哲学危机应根据时代要求,立足"人本"立场,构建具有当代实践品格和"中、西、马"差异互补的哲学资源萃取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传统哲学以追求作为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为己任,即追求因果链条的"原初点",此"原初点"在传统哲学中以"本体"呈现出来。由于"本体"脱离现实使得因果关系成为一种抽象存在,此因果关系虽然构成了现实生活世界多种解释样式,但这种"连续性"思维定势的弊端,即抽象决定论的因果关系无视现实生活存在及其"有限性"规定。这成了现当代哲学反叛传统哲学的突破口。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生活世界"有限性"规定上,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决定性因果关系及其非决定性因果关系内在关联,揭示了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内在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通古今之变、融中西之学、究天人之际,是21世纪中国哲学之时代使命的主要内容。这里的"问题域"涵盖了纵断面的古今、横断面的中西与超越面的天人三个向度。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个由衰落而复苏而繁盛的道路。可以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人类哲学的主流传统之一,古老的中国哲学也必将在21世纪焕发出青春。  相似文献   

19.
近代哲学基于"理论哲学"的进路,力求于实践生活之外寻得理论的基点,并由此出发构造出涵摄实在整体的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必然内涵着单一必然性的逻辑关系,近代哲学由此必然会彻底否定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而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框架中,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被归向理论哲学的进路,所以同样造成了这一重要范畴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20.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