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理论》2020,(12)
20世纪30年代,随着德国纳粹党的上台以及美国资本主义的兴盛,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逐渐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本质,并对其展开了批判。本文是针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而展开的探究,首先对其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其次揭示了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最后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但仍对当代中国无论是国家、民众还是学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尽管称谓不同,但他们都是指称大众文化。技术理性观是他们对大众文化分析的逻辑出发点。由于对技术理性总体上持公正、赞同的态度,本雅明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持乐观的、客观的观点,相比较而言,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持总体批判的态度,因而其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持悲观的、否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孔婷 《学理论》2015,(1):68-69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现代西方主要思潮,以其社会批判理论为核心理念,从大众文化批判角度入手,从其批判理论来源、主要内容、理论影响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对文化内容进行评价与考察,并辩证地分析其对我国文化现代化构建的借鉴作用,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主题之一。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不管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还是马尔库塞,他们都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给予了激烈的批判和否定。对于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泛滥、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人的单向度化越来越严重,人们也越来越感到不安和担忧。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反思当下中国文化的问题,探索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现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和强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时对我们也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11)
随着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对人的操控日益加深。作为一种异化了的文化力量,大众文化对人有着消极乃至负面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对之进行了一番系统而猛烈的批判,其批判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于当今社会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文化,这里的文化不是通常意义上广义的或者狭义的文化,而是把文化理解为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理解为分析大众文化何以可能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文化及其超越性表现为生存方式的演进。生存方式的不同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互分离,但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主流文化不同的中心价值,中国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离只是相对的,而表现出中西方大众文化不同的历史与现实命运。中国的大众文化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与西方相区别,没有形成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峙局面,而是构成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8.
分配正义问题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主要线索,但是马克思的批判又并非局限于分配正义。在其早期,马克思没有将批判的视野局限于抽象的哲学思考,而是转向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从政治经济学领域入手去探索问题发生的历史轨迹。在其晚期,马克思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局限性,今天我们需要理清马克思以正义问题为核心批判资本主义思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资本主义的纵深发展,资本触角的全面延伸,马克思当年所面临的"异化劳动"已经转变为一种人类的生存危机,毋宁说是"文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以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多元化的视角开始重新反思启蒙的理性叙事,这种精神自觉主要表现在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历史反思、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强调,以及葛兰西对实践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主题思考切中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同时为"文化焦虑"中的人类的精神自觉提供了某种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2)
倡导一种"积极的""实践的""民众的"大众文化,是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的一大特色。"逼近"斯图亚特·霍尔的"大众文化",论述其内在思想精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积极文化思想的认同""在异之同:辩证批判的力量汲取""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认同""大众构造社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功能 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主要是以电子媒介为手段、在当今社会流行的一种消费性文化。大众文化也称作流行文化。在西方被称作popular culture或mass culture。大众文化的外延非常宽泛,其种类与形式很多,如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娱乐片、世俗文学、广告文化、时尚、服装、畅销书与杂志,甚至街头活动等等都是具体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其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它的影响早已渗透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之中。大众文化以其趣味性、受欢迎性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大众文化由于带有商业色彩,存在一些缺陷。应该以先进文化推进大众文化发展,规范大众文化产业性发展,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半个多世纪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在批判继承中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纵观毛泽东对中西文化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条主线,那就是要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中西文化,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波普尔在其著作《历史主义贫困论》里关于预告的不精确性的论述在理论界一直被认为是其重要观点之一,也是其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反驳的一个重要论点。试图通过仔细回顾波普尔著作,理清其结构,配之以与波普尔相似的论据——从股票交易出发,来说明波普尔的这一论点在波普尔的著作中只是继承了反自然主义学说的观点,即没有准确而详尽的科学性的社会预报。但是并未从这点继续深入,并进一步得出历史宿命论全然是一种迷信的基本论题,更没有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5.
每个城市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表现为一定的文化活力,这就是所谓的城市文化活力。大众文化无疑是当代城市社会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的存在,一方面释放了城市文化活力,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消极性又抑制了城市文化活力的激发,针对大众文化的消极性,通过重建大众文化的价值达到提升城市文化活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抗英国精英主义文化传统,论证大众文化合法性,雷蒙·威廉斯将文化界定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是"普通的、平常的"。在此基础上,威廉斯从文化标准何时开始下降、文化标准有没有下降、精英主义者认定文化标准下降的原因及其根本立场和意图等方面,对文化标准因大众的介入而下降的说法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深刻质疑。本文认为,威廉斯大众文化思想与马克思哲学具有相似的价值维度,是对马克思人类解放价值观和"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文化问题上的深入和展开,对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叶飞 《理论导刊》2005,4(2):24-26
精英文化是文字时代文化的权威,但它却是少数人的文化,是远离了大众的“文化孤岛”。而具有日常生活性、大众传播性、娱乐消遣性等特征的大众文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大众时代,它内在的人文关怀也随着技术、教育和民主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凸现。时代要求我们能够正视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核。真正先进的、大众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必将走向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了有关正义的观点,在国内外的学者中也存在着对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诸多争议,马克思是否赞同正义、马克思是否在正义的维度下批判资本主义为非正义、共产主义是否是一个正义的社会、马克思缘何批判资本主义,这些都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也由此形成了几种主要观点,试图在对各种观点的简单阐述与评析下,重点阐发马克思的正义观,在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深入剖析中,进一步了解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威廉斯和伊格尔顿作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中从文化维度体现其学术思想的典范.威廉斯把文化界定为"民有和民享的存在",从而倡导大众文化和共同文化,在人类生活方式的层面,突出了文化的实践功能;伊格尔顿在词源学以及意识形态的高度理解文化,从人类文明、生活方式以及艺术等方面探求文化的本质,突出了整体主义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在实践的、人类生存的和民主政治的意义上,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推进了对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深层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教育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在当前新时期下,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击,重新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就成为我们面临的、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首先研究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着重分析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