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邱勇 《今日海南》2007,(12):39-39
《大学章句》开宗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就是传统国学中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今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为人民造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添砖加瓦的重任,更应该汲取我们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养分,注重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2.
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5,(8)
<正>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是道德的存在。而党员干部更应为社会做出道德的表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相似文献   

4.
《群众》2020,(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做表率,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的践行者、示范者。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何修身?《诗经·  相似文献   

5.
品德高尚者如巍巍山岳,人皆敬仰。何谓品德?品德即人的品行道德。品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就是人生的准绳。古今中外圣贤之士莫不视道德为人生第一要义。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重伦理、讲道德。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开篇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观,把伦理道德看成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把道德教育和修养看作是培养圣贤君子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必经…  相似文献   

6.
齐家在修身     
一个人,你晓得他好,就要晓得他坏的一面,不要被自己感情欺骗,也要晓得一个入坏,也有好的一面,要了解清楚。可是,这两句话讲起来很容易,做到了,“天下鲜矣”。因此,这是修身的第一步。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入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相似文献   

7.
何芳 《今日上海》2013,(10):40-45
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古今皆如是。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言:医者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才能成苍生大医,可见医道在于仁。  相似文献   

8.
正治国先齐家。从古至今,家风都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礼记·大学》中说过:"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家风传承不可忽视,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  相似文献   

9.
正古语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12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正,则民风淳。这并非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强调家风建设。率先垂范,好干部当有好家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  相似文献   

10.
《群书治要》收录有《礼记·乐记》。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一句话“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意思是:懂乐的人才真正的快乐,正人君子闻道、得道就很快乐,而小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他才很高兴。走在正道上,并且控制欲望,我们就可以非常快乐而不恐惧慌乱。贪恋私欲而不行正道,我们就会迷惑而且不快乐。《礼记·乐记》还提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11.
赵世文 《现代领导》2004,(11):46-46
古人云:“欲齐其家等,先修其身。”组工干部能否将公道正派作为自己的修身之本,决定了其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其政治上是否坚定.党性修养是否高深,道德品质是否优良,人格情操是否高尚的集中反映。组工干部必须培养和树立公道正派的思想作风和政治品质。具体就是要做到“六个一”,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为名利所缚,不为物欲所诱,不为私情所扰;要有一种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有一种吃亏的思想,任劳任怨,思辱负重;要有一种高尚的情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有一种宽阔的胸怀,海纳百川,不计个人恩怨;要有一颗公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铸造公道正派的品质,从而赢得群众的爱戴和信任,工作才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威信",《辞海》的解释是:"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人大代表能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维护法律尊严、确保公平正义,也存在一个威信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家和万事兴","家"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同样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员融入党派活动的最直接平台。为了加强和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就必须切实建设好党派基层组织。2018年年初,为了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农工党江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教科书是获取知识、累积文化底蕴、培育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梁启超有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推而及之,也可以说,欲新一国之文化、精神气象,必先优其教科书。近年来,关于教育的大讨论几乎每隔几年便爆发一次,教科书是其中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古代商鞅曾以重法制、重农战、严刑厚赏的政治主张,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商君书·修权》是他提出以法治国,反对以私害法的文学名篇。其中一些关于法治的思想主张,仍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一、为公任法是治国的根本。《修权》提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修权》又指出,"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相似文献   

16.
《公民导刊》2011,(2):51-5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解读]要想树木长得高大,应当使它的根部长得稳固,要想让泉水永远畅流,必须疏通它的源头。青少年要想将来大有作为。必须先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一个伦理道德意识浓重的民族,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也浸润着浓重的伦理观念。当西方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为商业贸易、物质利益而展开冒险、竞争的时候,中国古代社会却在以合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中发展着一种“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作为合作劳动基本单位的血缘家族内部的和睦与和谐。这样一种人际关系,以自身修养和克制为起点,求得家族的和谐;又以自身、自家为轴心,推己及人,仁爱仁义,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以巩固农业经济基础。而语言,作为人与人、人与世界相联系的根本纽带,它的修饰与运用,自然渗透着这种“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的人际系原则。  相似文献   

18.
“能治编枯就能起死人”古意《吕氏春秋》中记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古时候,鲁国有一个名叫公孙绰的人,他到处向人宣传说:"我能够让死人复活。"人们都很惊讶,问他有什么绝招。他振振有词地回答:"我会医术,本来能治偏瘫一类疾病,让多年瘫痪在床的人重新站起来行走...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凡有作为者,都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儒家倡导“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平天下”。墨家认为,加强“德”的修养,是人生所必须。古人常说的“德不厚者不可使民”,都说明为官者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就没有资格领导、管理百姓。我们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党的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对搞好党的建设和实现宏伟目标至关重要。作为领导者来说,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也影响到领导者的权威。所以,做一个让民放心、称心的“官”,必须打好…  相似文献   

20.
治官者鉴     
王志略 《人大论坛》2008,(12):37-37
曾经我以韩非子的法治为骄傲.以为中国自古就有法治理念。 比如,他曾在《韩非子·有度第六》中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又如,他在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由治而乱,由强而弱,由兴而亡之后,他说:“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