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2.
孤独的智慧     
哲学家尼采说:孤独是美的,因为它纯净生活。   雕塑家罗丹的说法有一点不同,他说: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丰富人的情感。   而我更喜欢鲁迅说的那句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高山的峰巅是孤独的;大海的深处是孤独的;高远的蓝天是孤独的;草原上唱歌的牧羊人是孤独的……但这些恰恰牵引着我们美好的向往。   屈原在孤独中悲悯浮生,他的诗歌有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贝多芬在孤独中吞咽不幸,他的音乐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拿破仑在孤独中傲笑命运,他的生命之旗在各大战…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残疾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可怕的,或许有人说不;如果说残疾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万分遗憾的,应该没人反对。他双目失明,就再也感受不到色彩的灿烂;他失去双腿,就再也体会不到随意奔跑的激情;他失去双手,今生今世就欠所爱的人一个柔情的拥抱;哪怕他仅仅是缺了根手指,遗憾的感觉就缠上了他。我也是一个时不时被遗憾困绕的残疾人。9岁的时候,因事故,我失去了宝贵的双手。在父母茫然与无奈的脸上,我读懂坚强。于是苦练用脚写字,于是重返校园。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小学、中学学业。1990年被闽江大学录取,成为我省第一位无双臂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闽清县残联工作。备受社会关爱的我,终于有了回馈社会的平台,深感欣慰,为残疾同人服务,成了我的工作,我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曹素华 《政策》2002,(5):54-55
采访崔岜院士很难,难的是他再三推脱:“不要宣传我”,理由是:“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其实,他所做的这些事,都是极不平凡的;他负责研制的新的合金钢有二种已纳入国家标准。近20年里,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3项;其成果在国防  相似文献   

5.
法律服务     
《公民导刊》2004,(1):51-52
我父母离婚时,我被判归母亲抚养,父亲再婚,并添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母亲与我相依为命,未能再婚,并已下岗3年,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去年我考上了大学,父亲勉强给了我一个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但今年从开学到现在,父亲分文未给,他的理由:一是他已下岗,没有固定经济收入:二是我同父异母的弟弟已上初中,无法再承担我的学费和生活费;三是我已年满18周岁,他对我不再负有抚养义务。请问,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父亲就可以不再给付学费了吗?  相似文献   

6.
学好邓小平理论增强科技兴路意识徐敦墉邓小平同志以他的远见卓识,对科技的战略地位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他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强调:“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我...  相似文献   

7.
转眼间,已经几个月过去了。 几个月来,我自始至终都不敢相信斌斌已经离开了我们这个事实。白天,一闲下来没事,我总会听到斌斌那亲热地喊“妈”的声音;一听到有人敲门,我就忙不颠地跑去开门,总以为是斌斌回来了,到了晚上,我几乎夜夜失眠,偶而闭上眼睛,全都是斌斌的影子,有他小时候的模样;有他穿警服的神态;更有他在大街上躺倒在血泊中的惨状……   斌斌,我的孩子,你回来吧,我已经做好了你最爱吃的抓饭、拌面,就等着你回来和爸、妈一块品尝;斌斌,我的孩子,你快回来、快回来吧,你难道忘了,全家人都等着你参加明天的订婚仪式吗 ?   斌斌是我最小的孩子,他上面有四个姐姐、两个哥哥。   1990年,斌斌高中毕业了,正当全家人张罗着给他找个事做的时候,他却瞒着我和他爸,偷偷报名要参军。当时,闻知此事,我死活不愿意,因为就在一年前,我已经有一个儿子在部队牺牲了,我伤透了心,当时,我才 50刚出头,听到噩耗,一夜之间白了头,我实在不想……看我这儿说不通,斌斌没办法,就叫来了他的姐姐、哥哥,大家一齐做我的思想工作,看到孩子那铁了心的样子,我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加了两个条件,第一就是到了部队要好好干,第二是每个月寄一封信回来。好在孩子还...  相似文献   

8.
我只向远处吹送播种的声音至于我是否能够收获并不重要──摘自周慧超《北去的云》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多次登上大学讲坛;他,只是一个语文教师,却已出版了哲学论著;他,作为中学校长,信阳市九中在全市有口皆碑;他,是一个谜。读了他的诗集,才豁然开朗:他复杂...  相似文献   

9.
杨景宇 《中国人大》2012,(22):52-53
有一次,彭真同志对我说:“我爱读诗,但不写诗。诗为心声,是感情的宣泄;诗又是艺术,要写好,没有功底不行。不能说我没有心声、没有感情,只是没有下过功夫,写不好。”他说这话,是中肯的。我曾目睹他读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时的专注与兴奋。他还与我共赏过瞿秋白的诗,并对我逐首讲解诗中的含意和秋白当时的心情.颇有独到见解,使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他把战士当兄弟,战士把他当大哥;他把战士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时刻把战士的冷暖挂心上,乐为基层解烦忧。他常说:“兵有疾病我心痛;兵有委屈我内疚;兵有难处我解忧”,并始终以此要求自己情洒基层官兵,按照“察兵情、知兵意、解兵忧、办实事”的思路为兵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知道他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他的过去和现在,就能预知他的未来。”一个人如此,一个政党和一个政权亦如此。李登辉身上的外国影子在不久前出版的《台湾的主张》一书里,李登辉对于自己处于日据时期的童年,有着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的追述。“最大的幸福是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让我有机会接受完整的教育”Z日本统治台湾“若从历史观点来看,或许可算是个悲哀;但若从个人自身来说,毋宁是幸福”,“直到今天,我仍然感谢时代让我能有些体验,开启我幸福的人生”。因为父亲是日本刑警,“从小学、到中…  相似文献   

12.
五月,我认识姚次会郝书平读完《血染的丰碑》一文,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五月,我认识了好警察姚次会;五月,我知道了他的光荣事迹;五月,我得到他的噩耗;也是在五月我寄上一片哀思,尽管晚了些。悲痛之余,我不能不为那些在歹徒行凶毒打姚次会时围观的众人感到悲哀和气...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爷爷,王振义,在外人的眼中是一位名医、一位科学家,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他更是一位和蔼可亲、血浓于水的亲人。他生命不息、研究不止;他关爱病人,更关心家人,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在我结识的浙江企业家中,李书福是个极富个性的人物。此人极富幻想,却脚踏实地;他的人生充满坎坷,却总能逢凶化吉;他看似大大咧咧,却时时顾及细节;他自称半个文盲,却能用英语与老外直接对话,而且诗作不断……  相似文献   

15.
于强 《台声》2023,(7):96-97
<正>朱实先生于3月21日仙逝,享年97岁,噩耗传来,不胜悲痛,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忘年交。2019年秋天,我去他家中看望他,只见他精神矍铄,笑容满面。我刚刚坐下,他连忙拿出两个装有表彰状的镜框递给我,我双手捧着欣赏。一个是装有2018年11月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片山和之颁发的表彰状,表彰他为日中友好和交流作出的贡献并表示敬意;另一个是装有2018年2月日本角川全国俳句大赏审查委员会颁发的表彰状,他获得日本第十三回全国俳句大赛海外奖。真是双喜临门,我表示祝贺,心中不由产生敬意和钦佩。日本方面授予他这样崇高的荣誉也是名至实归。  相似文献   

16.
陈益源 《台声》2013,(11):85-87
对于汪毅夫会长,我和许许多多的台湾学者一样,早就景仰已久。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1869—1923年)的曾孙;他是闽台文史研究的大名家,著作等身;他当过大陆几所著名大学的教授、福建省的副省长、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学者从政而义不失学者本色的政治人物……  相似文献   

17.
叶芳 《台声》2011,(10):54-56
8月22日,突然听到钟铁民先生去世的消息,真的不敢相信。尽管早就知道钟先生从小就身体赢弱,常年受病痛干扰;尽管已经知道他去年刚刚做过手术,仍在休养之中,但我一直相信他会好起来的,因为他的毅力、他的信念、他的精神,都是那样永远快乐、鲜活地感染着周边的朋友们。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与他的3次交谈,从中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做事,更让我无论如何无法接受钟先生已经离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洪水来临的时候,他组织群众有序转移;村民情绪激动时,他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做安抚工作;洪灾过后,他组织带领一班人日夜值班,巡查危险区域。他说:“我干工作,最要紧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相似文献   

19.
说到做人和治学,这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我想从钟敬文先生说起,他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表率。他说过:“有些导师……缺乏崇高的理想,缺乏拼命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有的只想多弄点钱,到社会上去兼职;挂了导师的名却不能尽到导师的责任。这样的导师,是很难带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来的。”他不仅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我从心眼里尊敬、佩服他。20年代他在岭南大学工作、学习之余,就到图书馆整理民俗文献,研究民间文化。后转到中山大学,协助顾颉刚先生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当时反动政府认为他是左派,黑名…  相似文献   

20.
闻君小记     
闻君小记特约撰稿人乐秀拔闻君是我在台湾的亲戚,年过半百,已退休了。他身材较矮小,皮肤黝黑,但很精神,很健谈,知识也很丰富,经济、文学、政治、礼仪,他都懂;但他所专长的,是建筑装璜业,对建材、电料、五金等特别懂行。然而,我知道他是苦出身,大概是初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