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少华 《江淮法治》2009,(10):25-25
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近日纷纷引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用以检测毕业论文。人们把这一系统称之为“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据了解,此检测系统是一种反剽窃软件,可以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只要检测文章与比对文献存在一个相同的句子,就能被检测系统发现。  相似文献   

2.
抄袭剽窃行为是指把他人智力成果据为己有,并用自己的名义发表该作品的行为。剽窃与抄袭两者含义略有不同,江建名先生认为:剽窃与抄袭意在微殊,但一般理解为:以多少改变形式或内容的方法,将他人作品全部或部分作为自己的作品加以发表的行为。而抄袭则是剽窃的一种直接手段。”①因此,抄袭与剽窃行为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非法地将他有的智力成果占为己有。抄袭剽窃行为古已有之。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尚未形成的年代,人们对抄袭剽窃行为只能给予道德上的谴责。然而,《著作权法》在我国已颁布多年,抄袭剽窃行为却屡禁不止,其中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3.
张海荣 《法制与社会》2011,(17):279-280
学术剽窃内容相当广泛,直接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在黑格尔看来,建立在"财产人格"论基础上的"精神产权"制度,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著作品的"剽窃"问题,同时也决定了立法和审查机构难以精确定性"剽窃"。在涉及对著作权的保护上,黑格尔认为制止剽窃的出路只能依靠"面子"。黑格尔对"剽窃"的合理认识,对于解决当前的学术剽窃等一系列学术腐败行为,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抄袭剽窃的侵权与违约双重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啸天  汤擎 《知识产权》2000,10(1):37-40
近年来,抄袭剽窃活动在我国有抬头之势。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抄袭剽窃行为的揭露率偏低,制裁不力;二是著作权人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势单力薄;三是出版者向抄袭者追究赔偿责任的权利未能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强化对抄袭剽窃行为的制约手段和制裁力度。笔者同时认为,抄袭剽窃之作一旦得以发表,抄袭剽窃者就必须承担侵权(侵犯著作权)与违约(出版合同违约)的双重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于艳茹案"是我国首个因论文抄袭导致博士学位撤销的行政诉讼案件。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决定的合法性,必须结合教育行政法治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案件事实予以评析。本案中的主要问题有:学位撤销的法律依据;这篇涉嫌抄袭的论文是否构成博士学位撤销的要件;"舞弊作伪"与"抄袭、剽窃"的区分;博士学位撤销的程序合法性;以及当事人权利救济。对抄袭剽窃行为的治理,除司法审查外,还应当建立一种回归知识理性的学术评审规范。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术论文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 关于学术论文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我国以往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何认定抄袭剽窃行为方面。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抄袭行为的认定却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其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国学术领域中,目前有一种反常现象,“天下文章一大抄”见多不怪,抄来抄去,以致于最后谁是原始创作者,谁是抄袭者已分辩不清。笔者以为,产生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根源,是我国学术  相似文献   

7.
版权     
几米作品被“临摹”,牵扯复杂法律问题 近日,沈阳小贩夏俊峰儿子强强画作涉嫌抄袭几米画作引发热议,争论的核心,就是临摹他人美术作品的行为是否是剽窃,构成侵权。其实,美术作品比文字作品在剽窃的认定上复杂,并且更难鉴别。  相似文献   

8.
论抄袭的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抄袭的认定王毅抄袭,又称剽窃,是指将他人的作品据为己有,并以作者自居,在剽窃的作品上行使著作权的行为。①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作者的精神权利,也侵害了著作权人的经济权利,还欺骗了公众,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严厉谴责。目前,在各国著作权实践中,剽窃著作权案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披露学术领域的腐败问题,例如,有的搞论文抄袭剽窃,有的搞材料注水,有的搞虚假签定,有的搞内定奖项,也有的搞他人代笔、买卖项目等,这种不光彩的行为使圣洁的学术领域受到了严重侵害,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0.
刘丽英 《法制与社会》2013,(32):277-279,282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泛滥成灾。我国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称呼很多,我国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即为学术活动中的不端行为,其在学术研究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术不端行为需要从行政、民事、刑事法律不同层面进行规制,同时需要从加强学术规范立法、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执法和提升对学术不端的司法审查能力方面来构建学术诚信法律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裁判要旨】高等学校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是课程考试的一种方式,其抄袭行为属考试作弊,是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处罚。但高等学校不能适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第(五)项所规定的因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以开除学生学籍的情形。该第(五)项所称的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专门规定"剽窃"行为,"剽窃"行为的判断标准不统一或者不严谨,不仅标志着我国著作权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对优秀创新人才的一种打压。本文讨论"剽窃"的法律概念,探究"剽窃"的认定标准,以冀对于"剽窃"的阻遏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3.
谈剽窃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剽窃、抄袭他人作品,是一种严重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人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而且要承担行政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剽窃也是侵犯著作权行为中发生得较多的一种,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剽窃者并非原文照搬他人作品,而是删删减减,修修改改,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手段,给案件的实际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认定剽窃的问题。一、剽窃、抄袭是否同义?  相似文献   

14.
<正> 抄袭亦称剽窃,是一种窃取他人作品为自己作品的行为。抄袭是最常见的一种侵害著作权的行为。要追究抄袭者的法律责任,首先需要划清抄袭与非抄袭的界限,准确认定抄袭的行为。是否对作品进行独立的创作活动是划分抄袭与非抄袭的总标准。但是,这一标准过于概括和抽象。要在实践中解决对抄袭的认定问题,有必要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那么,具体地  相似文献   

15.
法律解释不应被视为纯粹的语义归类或人为划界。"甘露案"再审判决书中对于"剽窃、抄袭"的立法本意的法律解释并未被证成,而且也无法被证成,因为该案中此描述性不确定法律概念并不存在多义性。"情节严重"作为评价性不确定法律概念,为构成要件的裁量,裁判者不能通过定义式的法律解释代行判断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案的实质并不在于对"剽窃、抄袭"或"情节严重"的解释,而关涉裁量是否合乎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谈增设剽窃他人著作罪雷东生近年来,抄袭、剽窃他人著作予以发表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剽窃行为既严重地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欺骗了社会公众,也影响了文化市场的健康、正常发展,而原有的民事、行政制裁措施已不足以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因此,运用刑...  相似文献   

17.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我国还处在制度不断完善的阶段。学术不端行为在当前社会公众越来越予以关注并监督的大背景下,仍然层出不穷,其根本原因在于现存制度存在缺陷,而直接原因在于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本身的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当前我国学术共同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制裁"仍属于道德层面的泛泛谴责,系统性的法律法规并未建立。我国学术共同体应深入地思考现行学术不端行为监管防控体制,通过立法明晰行政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引入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出自己的学术期刊论文撤销制度,真正建立起学术团体—出版主体—学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不端行为是科学道德中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的重要范畴,本文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从科研工作者自身、科研管理部门以及评审人员三方面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科研工作者自身层面、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海明 《检察风云》2010,(12):11-13
【反思】中国要扭转学术风气,需要通过专门的立法来规范学术造假行为。在发达国家,知识生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物质生产的比例。就世界范围来看,知识创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而学界范围来看,知识创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而学界担负着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历史使命。学术造假,不论是修改数据,还是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抄袭现象,其实质属于学术腐败。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有强大的知识原创力。而学术腐败,则是阻碍学术进步的最大阻力。学术腐败现象严重,学术的天空必然是昏暗的,需要净化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前,“抄袭”一词成为影视圈的新热词,其传播与流行的程度与影视剧的热播基本同步,如影随形.是时候该为这个“抄袭”正名了. 抄袭之析:抄=窃 抄袭,在《辞海》中的释义为:把别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为自己的去发表;照搬别人的思想、方法、经验等. 在法律意义上,抄袭一词出现在1990年《著作权法》.该法第四十六条第一项即是“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由此可见,1990年《著作权法》把剽窃和抄袭作为并列的侵权行为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