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海军 《法国研究》2020,(1):99-104
敬隐渔的《阿Q正传》法译本,虽然是一个不完整的译本,曾在学界引起了一场风波,却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开创意义。敬隐渔首次将鲁迅作品译介到法国,为中国新文学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翻开了历史的第一页。他的文学译介活动促进了中法文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的传世小说<高老头>,1834年底开始在期刊上连载,次年首次出版单行本.这部世界名著在中国汉译已有六十年历史.起初只有傅雷先生的唯一译本,1989年才有了第二位译者的译本.1996年起至今出现了众多重译本.  相似文献   

3.
张璐 《法国研究》2006,(4):94-100
中国当代作家苏童,以其明净细腻的文笔、柔弱伤感的女性形象和灰暗却震撼人心的情节打动了无数的中国读者。同样,苏童的《米》也热销西方,尤其是法国,给法国读者以极大的震撼。苏童的《米》在法国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苏童杰出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译者娴熟准确的翻译。《米》的法文译本的译者是Dutrait夫妇,他们可以说都是翻译大家。三十年来他们一直热衷于中国文学文化。Liliane Dutrait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化的文章。No?l Dutrait是普罗旺斯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专家。他们夫妇俩合作翻译了不…  相似文献   

4.
杨维春 《法国研究》2015,(2):53-59,34
帕特里克·卡雷的法译《寒山诗》是法国这个汉学重镇的第一个法语全译本,体现了译者作为著名汉学家、佛教典籍翻译家、诗人作家的专业考证、深厚学养与精准把握。同时,该译本也存在着一些原文理解上的误读和译文表达上的误译,反映出译者在译语环境中的翻译选择。这个译本,既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汉学家和翻译家在寒山诗经典化译介中的用力之勤,也可以为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八○二年的法国公众犹如“庆祝一位公主诞生”那样欢迎夏多布里盎的小说《阿达拉》与《勒内》的问世;可惜我国长期以来不容易看到中译本。最近外国文学出版社与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阿达拉》与《勒内》,受到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6.
去年,一位法国朋友向我推荐了皮埃尔·米盖尔编写的《法国史》。可惜。当时我的法语功底甚薄,只能勉强弄懂文字的含义,无从领略其中的妙处。值得庆幸的是,最近我买到了此书的中译本。正如张芝联先生在此书《译者说明》一文所说,米盖尔的《法国史》“读来颇觉新颖爽朗,有强烈的现实感”。我自己也觉得受益匪浅,禁不住要把它介绍给对法国史感兴趣的朋友们。皮埃尔·米盖尔(Pierre Miquel)生于1930年,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获法国  相似文献   

7.
钱翰 《法国研究》2001,(2):181-186
从 1 971年到 1 984年 ,除了 1 977年休假 ,福柯在法兰西学院进行了十三次讲课。教席的名称是 :思想体系史 (H istoire dessyst mesde pens e)。这十三次演讲将由瑟依和伽里玛出版社根据录音和其他资料整理出版。法国在 1 997年和 1 999年分别出版了《必须保卫社会》2 和《不正常的人》,十三次演讲全部出齐可能还需要数年的时间 ,中国的译本也将紧跟法国的出版步伐。待福柯的演讲集全部出齐以后 ,对于这位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世界学术界和思想界会有更深刻的研究和认识。1 975年 ,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讲《不正常的人》 (Les…  相似文献   

8.
李兴业 《法国研究》2000,(1):102-111
中国和法国是世界上两大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大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作出过流芳百世的贡献,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不愧为两个伟大的民族。中法两国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早在16世纪,当麦哲伦首次环绕地球开辟欧亚航线后,中国的儒学和佛学伴随着丝绸、刺绣和瓷器等一起传到欧洲,传到法国,引起了法国人研究这个遥远东方国度的兴趣。1673年,法文版的《孔子传》问世。1687年,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法文译本在法国首次出版。当时,欧洲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孔子的垂教。对于公…  相似文献   

9.
弗利德里希·吕克特于1833年首次以诗歌体形式将《诗经》转译为德语,在《诗经》德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吕克特译本在翻译上比较自由,并加入了译者对中国诗歌的大量阐释。该译本直接体现了吕克特的"世界诗歌"理念:翻译世界各民族古代诗歌以促进民族间的和解与精神交流。译本问世后一再被后世诗人改写传唱,影响深远,是《诗经》西传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鹭山时调选集》中译本出版韩国现代著名诗人李殷相的《鸳山时调选集》已于1994年9月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韦旭升。李殷相(1903—1982)号“鸳山”,不仅是位卓越的诗人,也是学者、教育家、爱国者。他早在20年代就已开始注...  相似文献   

11.
雅克达尔(Jacques Dars)先生是法国国家博士、国立科研中心一级研究员、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被法语世界称为“绝妙之作”的《水浒》120回法译本,便出自他的笔下。在此前后,他还翻译过《鬼门关》(中国古代鬼怪故事选)、《剪灯新语》、《清平山堂话本》、《徐霞客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他1937年出生于巴黎,精通法、英、汉、德、意等多种语言,“文革”前曾来北京大学进修。由于早就仰慕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他自取的中文名字便是既谐音又达情的“谭  相似文献   

12.
波德莱尔是一位创作伊始就具备了一套明确完整的理论的作家,《恶之花》仿佛一枚琢磨得玲珑剔透的钻石一样的在众多的平面上反映出他的诗歌理论的不同侧面。他并未写出系统的理论著作,他的思想和观点散见于大量的画评、书评、函札和诗篇之中。他的深刻、敏锐、准确和渊博,使他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波德莱尔就是法国“十九世纪最大的批评家”①或者“十九世纪最大的艺术批评家”.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为代表的文化发展新风向给译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翻译好文化负载词正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步。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凝聚和展现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文本。其中,《西游记》的法语译本研究至今无人问津。本文将以《西游记》三部法语译本为例,通过比较和分析作品中的典型案例,讨论和总结文化负载词的汉法翻译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在法国尚蒂伊多学科研究中心(Centrede Recherches interdisciplinaire deChantilly),举行了一次有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学者参加的国际汉学讨论会。会议主题是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同欧洲(主要是同法国及其他主要国家)的交往关系,尤其是中国对他们的影响。内容分三个方面:一、“哲学影响”,这方面提出的论文有《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哲学和基督教》、《伏尔泰与中国》,以及论述耶稣会士们如何看待和研究儒教和道教的文章。第二个方面是以“来自中国的艺术和科学”为题,讨论中国艺术和科学对欧洲的影响;其中《艺术家让·德尼·阿蒂雷(法国耶稣会士,汉名王致诚或巴德尼。——译者)及他对圆明园的描绘所产生的影响》一文,指出圆明园被这位传教士介绍到欧洲后,法、英、德、俄等国出现惊叹、崇尚中国风格的热潮,纷纷仿建中国式亭榭楼阁和宝塔。第三方面是关于“礼仪之争”问题的讨论;论文有《礼仪之争的政治和财政背景》、《新发现的有关中国礼仪的档案》等。会议总的看法是,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对欧洲的影响不仅胜过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而且“比多年来人们一般想象的要大得多”。全部讨论会文献以《十七和十八世纪法国驻北京传教团》为题,收入《启蒙时代的中国》丛书。《十八世纪中国文明对法国、英国和俄国的影响》是法国兰斯大学校长米歇尔·德韦兹先生在讨论会开幕式上作的报告。这篇报告高屋建瓴,言简意骇,立论新颖,颇有启发性。德韦兹先生是近代史教授,所著《十八世纪末的欧洲和世界》一书,已编入《人类的演进》丛书。下面是报告全文。  相似文献   

15.
廖建裕(Leo Suryadinata),印尼籍华人学者,1975年曾获美国大学博士学位,是研究印尼华人问题的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讲师。廖建裕先生所著《华人少数民族的窘境》一书于1984年5月用印尼文在雅加达出版。该书的英文版本书名是《印尼土著,华人少数民族和中国》(1978年出版于新加坡)。本译文是该书印尼文版的第二部分第四章,原标题是“华人少数民族:一种分析”。 正当印尼政府寻求解决“原住民”与“非原住民”问题,解决对华人的同化问题时,此书印尼文版的发行,受到印尼各界的普遍关注,被视为重要书籍加以宣传。有影响的印尼政治刊物《时代周刊》还曾登载该书的部分章节。 译者还需说明的是,文章把印尼1948年茉莉芬事件说成“印尼共产党叛乱”,把1965年“九·三○”事变说成“印尼共产党政变”等都是原著作者的观点,现原文照译,并非代表译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怎样评价法国大革命中以罗伯斯比尔为代表的恐怖行为,这一直是各类史学作品中的争论焦点。本文作者博采各家观点,论述了法国著名作家阿那托尔·法朗士的《诸神渴了》这本历史小说的新颖之处。法朗士不是把法国大革命看成“铁板一块”,而是把他真诚拥护的1789年原则和他深恶痛绝的1793牟暴行区别开来,将人物的政治行为和他们的心理状态、思想背景、文化环境联系起来,通过清晰的分析和批评,不仅重建了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而且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公民的理想和怀疑,使这本小说成为众多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孙越 《法国研究》2012,(1):11-19
葛兰言的译本未保持《关雎》的音韵之美,在遣词造句上模仿原诗的结构,但造成译文的冗长;许渊冲的译本在音韵和词句上保存了原诗短小精美的特点,却打破了原诗的语言结构。两个译本形式上的区别源于两位译者对《关雎》理解:葛兰言依据儒家经典注疏,将译文演绎为“妇人摘野菜以供庙堂,求淑女以献君子”的故事;许渊冲未理会儒家的阐释,而是还原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葛译的关键在于“妇人”这一角色的引入,而古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给原诗的人物和情节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也使多种阐释和演绎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曾朴不仅是晚清知名小说家,也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翻译家。1912年辛亥革命后,曾朴从法语翻译了雨果的名作《九十三年》,并将其题为“法国革命外史”,刊载于《时报》。曾朴于此时翻译《九十三年》,虽然明显地包含着应合中国革命时局的动机,但作品高扬人性的主题却超越了单纯的政治革命,表达了“诗人”的革命理想。译者曾朴的“诗人”身份以及他对作品的细致解读又使他进一步阐发了作品“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道主题,因此使这部小说在当时显示出一种“不合时宜”的思考革命的理路。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门科学。随着科学理论日臻成熟,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已经凸显。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具体操作者,对文本的构筑和对文字的处理,都要在点与面上权衡:大到翻译策略的制定、小到翻译手段、甚至连接词的选择。可以讲,译者的境界决定着文本的优劣。在此,我们不妨以《夕暮》法译本为例,郭沫若先生这篇散文虽短,却充满诗情画意和有着完整的语义。本文试图解读译者在此翻译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从理论中寻找到文本处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璞 《法国研究》2014,(3):62-65
相对中国出版的诸多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法国文学史》而言,法国出版的由法国学者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却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学内容丰富,需要作者知识广博。但20世纪下半叶问世的雅克?班巴诺的《中国文学史》却按文类不同,并大体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中国历代知名的作家作品和法国乃至英美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认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承前启后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