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据是语言符号与所表达的事物(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自然联系。法语教学中对理据的研究和运用,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信心和更好地掌握法语。法语时态种类繁多,过去时的构成更为复杂,是法语学习者常为头疼的事情。我们把法语过去时态的构成形态看成能指,其表达的时间概念(即“过去”或“先时性”内涵)当作所指,找出其规律,即两者间的理据性,帮助学生梳理和掌握法语时态中的各种过去时。  相似文献   

2.
语法和认知的关系是当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诸多论战的焦点。我们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出发探讨两者的关系,以魁北克法语(fran?ais québécois)的一个变体——通俗魁北克法语(fran?ais québécois familier)——特有的语法结构为语言事实,通过深入分析四个结构——宾语代词、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从句和关系从句——并与法国法语(fran?ais de France)比较,考查两者的异同,讨论语言结构差异的认知动因,一方面证明这些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揭示认知和语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法语条件式现在时历来是情态表达的重要手段。然而,国内现有文献极少提及其时体用法,更不曾剖析其时体用法与情态用法表达机制的异同。本文以认知语言学视角,借助果斯兰(Gosselin)的冲突理论和托马斯(Thomason)与崴特(Vet)的分枝时间理论,指出法语条件式现在时与所属语境的时态冲突是两种用法分化的内在动因,语境分析和语言测试则是区分二者的外在手段。  相似文献   

4.
陈元 《法国研究》2009,(3):86-88
法语语言的等级问题是困扰我们法语教学和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掌握了足够的法语词汇,也学习了全部的法语语法,同时了学习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知识。但是在看法国电影或者听两个真正的法国人一起讲话、或者在看文学作品时,学生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没有学好,而是我们在学校里教授的只是通用的法语,而很少专门讲解口头法语或者较高雅的书翰用语所造成的。本文正是想从这一问题出发,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对法语的语级特征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法语语法教学中,对简单过去时的常见讲解包括:简单过去时常与第三人称连用于书面语、表示发生在过去并与现在没什么联系的非延续性动作、动作一个接一个发生等。然而这些过于简单的讲解似乎已落入俗套,要感受简单过去时的使用效果,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本文欲从这些语法讲解出发,从陈述理论角度并借助部分叙事学观点解析简单过去时的使用,区分简单过去时与复合过去时的使用效果,从而为帮助法语学习者理解简单过去时提供一种陈述语言学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词语形态和句法特点上对法、汉语的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在词语形态上,法语属于屈折语,汉语属于词根语。为了弥补自身缺少形态变化的不足,汉语在构词上采取了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措施。在句法结构上,法、汉语均属分析语,但二者虚词的功能各不相同,语言成分的序列也有着千差万别。通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法语形态丰富,表达规范,规律性强,是严谨的结构型语言。汉语形式灵活,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是典型的结合型语言。法语具有更多的科学特性;汉语具有更多的哲学特性与艺术特性。两种语言,两种风貌,各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分别体现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非意愿回忆”是《追忆似水年华》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事件”在德勒兹的思想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从德勒兹的理论出发对《追忆似水年华》进行“德勒兹式”的重新阐释,将“非意愿回忆”理解为生成性的“事件”,从感觉与时间这两个角度来试图说明非意愿回忆是如何可能的。那么我们将看到:一方面,对感觉的把握就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而是深入到其潜在的可能性维度——组成感觉的情感与觉知这两个方面也由此突破日常现实中的感情和知觉,使得在记忆中生成的诸多形象得以摆脱静态的具象化思维的桎梏,通过一种未确定的、暂时性的身体状态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记忆的重现给了我们理解时间的另一种可能的契机,区别于日常生活中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的依次进场,非意愿意义发生的瞬间意味着过去与未来的同时持存。追忆在实质上并不是退回到过去,而是朝着未来向度的创造和生成。  相似文献   

8.
民粹主义及其泛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19世纪俄国的民粹主义,在现今的话语出现了两重涵义:一种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中的民粹主义,是19世纪俄国社会产生的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另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民粹主义,无论在内涵还是表现形式上与前者都有很大区别。更多地表现为接近人民的平民主义、草根主义。两种语境下的“民粹主义”不仅内涵不同,而且在分析同一历史人物时,也有很大差异。出现了民粹主义与平民主义、人民主义相混淆的现象,从而致使民粹主义在不同程度的泛化,应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9.
一任何一种文学与文化,无论是从时间意义还是从空间意义上来说,都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积淀、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融汇的产物。文学和文化的演革从来都是与进步和衰退即发展和危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构成了两条互相交接与切割的曲线:前一种形态处于衰微之时,后一种形态便处于酝酿的态势之中,这种交替或更迭在新危机发生前大体完成,臻于成熟的一方遂成为某一历  相似文献   

10.
论在中国法语教学实践中对互动式教学法某些原则的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亘 《法国研究》2009,(1):71-74
互动式教学法在欧洲非常风行,但是在中国的法语教学实践中并不总是受到欢迎。这种教学法在实践课堂的边缘化可以由几方面来解释。教学硬件、教学时间和教学对象的思维定式等等都是阻碍互动式教学法推广的原因。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尽可能地将互动式教学法的某些原则和中国法语教学的实际相结合。文中举出两个例子来诠释“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伦理道德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企业也将很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企业道德建设中。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似乎对企业伦理道德的文化基础认识不足,认为存在具有“普遍性”的企业伦理道德规范。通过对一家法国大型跨国企业集团L两个最能体现其企业道德观的文件——《行动原则》与《商业行为法则》——的法语版本和英语版本进行文本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法美两国伦理道德观上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都可以在二者的民族文化差异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国际刑事法院成立和发展特点的概述(包括相同观点国家集团与美国的博弈),本文将美国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民主、共和两党三届政府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政策演变进行了比较与解析。作者认为,应关注美国三届政府近20年来始终未变的两大政策核心:即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国际刑事法院进行控制和干预,以及要求国际刑事法院给予所有美国人司法豁免权。从美国全球战略与国家利益出发,需要时在世界上使用武力则是以上两大政策核心的基本前提。它们将继续影响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政策,并使美国在近期(特别是在世界热点地区出现突发事件时)与中长期(预期2017年《罗马规约侵略罪修正案》批准生效后)存在着与国际刑事法院发生新的矛盾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1940—1958:在西欧文艺界发生,占廿世纪文学史不少篇章的两个运动:“达达”(1918)和“超现实主义”(1924),我们且读跟这两个运动联系密切的著名的一些诗人。莫管达达在先或超现实主义继后,他们都一边将“改变生活”与“改变世界”相提并论,一边竭力将诗推到可能的极限。两者意图都在认识艺术本质、生活与艺术的区别,以及运用艺术方法去挖掘他们所谓的人的自由、解放的各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雷蒙·阿隆是国际政治经典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阿隆认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国际政治的悖论首先是伦理与效率的矛盾。对外政策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一个国家拥有合法行使暴力权力的世界上,寻求和平与安全。终其一生,阿隆都在探究1945年以来国际体系发生的变化。他认为,核武器笼罩下的两极和异质是战后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由此也造成核时代国际战略、国际伦理的两难困境。尽管阿隆的分析和思考连同冷战都已经成为历史,但他研究国际关系的方法,他的政治、历史和哲学智慧对我们今天认识当代的国际政治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西方学术界21世纪初关于欧盟力量的讨论出发,追踪了欧债危机背景下"规范性力量欧洲"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出现的新变化及其与"市场性力量欧洲"之间展开的辩论。文章认为,尽管两种理论模式在"规范"和"市场"何者是欧盟力量本质特征的问题上存有分歧,但二者间最终呈现的融合与互补态势反映了欧盟通过塑造国际规则和规范实现战略利益的对外政策常态。与此同时,规范性力量研究议程呈现出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取向,特别是将经济自由主义和市场性原则纳入欧盟核心规范体系,欧洲中心论松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学术界反思欧盟力量相对下降和国际力量格局变化的新现实后做出的回应,对于我们理解欧盟在国际规范、国际秩序演变中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士家训是了解武士道的内含、武士生活及其思想的重要史料。一般认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武士家训是北条重时所作的《六波罗殿御家训》与《极乐寺殿御消息》,即《北条重时家训》。但是从内容来看,《六波罗殿御家训》的作者很可能并非北条重时,而是北条泰时为长子北条时氏所作。此家训的内容受到佛教三世思想的影响,还体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极乐寺殿御消息》的内容可以看作神、佛、儒、道思想的综合体,包含了武士道最初的意义内涵及精神实质,为后世的各种武士道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半助动词是法语中一个常见的语言成分,语义特征复杂。半助动词vouloir语义发展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从实义动词(想要)→半助动词(意图)→半助动词(推测)→表“将来”意义的半助动词。vouloir dire也经历了词汇虚化和词汇固化过程,其语义从表意图、意愿的“vouloir dire 1”演变成表推测的“vouloir dire 2”再演变成表主观判断的“vouloir dire 3”,并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态意义。不同语境下,概念化主体对vouloir dire的认知识解具有显著差异。“vouloir dire 1”和“vouloir dire 2”的时间属性是“非现实”,而“vouloir dire 3”的时间属性为“当前现实”。其次,概念化主体识解动力情态“vouloir dire 1”时表现出了明显的顺序性扫描,而识解认识情态“vouloir dire 2”和“vouloir dire 3”时则为整体扫描。  相似文献   

18.
瑞典和丹麦两国拥有相似的文化价值观、制度结构和地缘政治环境,并且都发生了由于出版有关穆罕默德卡通漫画所引发的暴力事件。但发生在丹麦的事件的暴力效应比瑞典更为严重,以至于最终演变为一场国际性的暴力危机。两国在该事件上为什么会存在进程上的差异,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有的研究无法对此作出清晰的解释。本文从叙述研究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以叙述结构和角色扮演为基础的解释框架,并系统地比较和说明了丹麦和瑞典漫画危机进程的差异。研究表明,从叙述与身份实践的角度分析暴力进程是一种可行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9.
孟晓琦 《法国研究》2020,(1):105-112
反义同词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指同一个词同时兼有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义项,是一词多义的一种特殊体现。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源自人类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反义同词即是人类对同一事体所具有的对立性特征进行体验和认知加工后的语言表征。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上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以事件域各要素间存在的四种不同关系为基准,尝试对汉、法语中的反义同词现象进行阐释对比。  相似文献   

20.
一 前言 最近韩半岛上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政治形势,这一形势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南北首脑会晤的成功,和解与合作契机的形成,这是对上述形势最有力的说明。韩国金大中总统把现在的韩半岛政治形势称为“新千年韩半岛的奇迹”,这种说法丝毫都不过分,南北之间最近发生的一切的确令人吃惊,这也最终让人们看到了冷战结构在韩半岛已经开始瓦解,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构筑和平环境的前景。 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点,本文将首先叙述南北首脑会晤的背景和成果,并对会谈之后的南北关系加以分析,最后部分将谈到韩半岛新的政局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