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迅雷 《政府法制》2010,(20):37-37
200多年前的一个星期五。 两个来自田纳西州的年轻人面对面站立,他们要进行你死我活的决斗。因为决斗在田纳西州是非法的,所以他们旅行一天一夜到肯塔基州来解决"死活"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涛 《政府法制》2009,(5):15-15
作为司法裁决的一种形式,司法决斗历史悠久。早在公元6世纪。欧洲的法兰克人就将决斗作为一种证明自己的方式。选择司法决斗的人,是愿意以死来捍卫清白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网上热议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民营企业主彭北京于2008年11月24日向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晓龙、该院执行局局长郑建华两人下的《决斗书》。  相似文献   

4.
江雪 《政府法制》2009,(5):14-15
2008年11月24日,湖南郴州人彭北京在网上发帖,称要与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晓龙和该院执行局局长郑建华“以原始的方式决斗”。这篇帖子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网友跟帖无数,一下子把彭北京和郴州市中院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是当代面临的现实、紧迫的中心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建构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和谐"价值观。但是,要树立这种新型价值观,我们就要面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所带来的激烈价值冲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阻碍着天人和谐价值观的建构及实践,必须加以重视并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本文主要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关系的演化为线索,从两者的争论入手,比较和分析两种理论的异同,进而阐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闫爱青 《政府法制》2008,(18):50-50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的一切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因此,环境问题是人类的一大问题。而要想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作保障。  相似文献   

8.
2008年岁末,一则"决斗"的新闻"惊艳四座"。55岁的郴州老汉彭北京在几家知名论坛,向湖南郴州市中级法院院长李晓龙和执行局长郑建华下达"战书"。他在《决斗书》中提出,要在当地最热闹的广  相似文献   

9.
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活得不容易,担子空前沉重,压力八方袭来,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世界大着呢,孩子小着呢,事情多着呢,钞票少着呢,别人笑着呢,老婆骂着呢,日子长着呢,俺正忙着呢……”磕头碰脑,顾此失彼。一些人觉着,社会与家庭、支出与收入、理想与现实……似乎全都拧着劲儿。归根结底——不够和谐。  相似文献   

10.
人类,作为地球村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问题就会随之发生。总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环境危机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人类中心论是环境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作为一种反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中心论是一场人类价值观上的范式转变,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而且也提供了"人—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李拥军  侯学宾 《法学杂志》2006,27(1):112-114
对二战的反思和人权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权利观念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使人类的共同体特征愈加明显,动物等非人实体权利的出现佐证着人类权利的存在。个人权利是人类权利的基础,人类权利是基于每个人的需要由人抽象出来的权利,是个人权利的放大形态,维护人类权利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人类个体即个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目前,渤海湾溢油事件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整个事件中,事故责任方、执法部门和公众都对此次事件给予了不同的回应。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海洋伦理的缺失是发生事故的关键。造成海洋伦理失范的原因既有价值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利益驱动、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因此,相应的海洋伦理建设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构建人海和谐的新海洋伦理观,以杜绝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心理具有普遍性,这是西方主流心理学研究的前提。但是,西方主流心理学家并没有深入探讨人类心理的普遍性水平。美国心理学家Cole(1996)和Resnick(1994)曾把人的心理比作工具箱,把认知、情绪和动机等心理过程视为心理工具箱里的工具。根据跨文化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心理过程如各种工具一样,有些是某个群体的成员所特有的;有些则是每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出现的频率及被激活的条件也基本相同;有些虽然是每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但出现的频率及被激活的条件不同;还有一些出现的频率不同但被激活的条件相同,由此体现出人类心理的不同的普遍性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宿命。自觉、理性、积极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把握自身命运的必由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有整个人类社会都能认知、接受、奉行和维护的思想观念基础,这就是“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它实际上是整个人类,包括所有民族和国家都能认知和接受的“人类文明最大公约数”。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次次证明,一个和平持久的人类共同体,只能通过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沟通、共识和合作才能实现,仅仅依靠力量形成的共同体不可能长久持续。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尤其是东西方文化,要相互尊重、彼此融合,从而实现多元共生。具有四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恰恰具有这方面的根性与基因,而且孕育了可以为整个人类接受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念。未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如果能够实现东西方文化价值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有了最基本的思想和观念基础,这将是人类的共同福祉,它必然带来人类文明的一大跃进。  相似文献   

16.
人类线粒体DNA非编码区的序列分析与法医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线粒体DNA(mtDNA)序列分析和应用的历史沿革1 981年Anderson完成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部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并提出人类mtDNA呈闭合环状 ,总长度为 1 6 5 6 9bp[1 ] 。在此基础上 ,许多学者致力于分析这一环状小分子DNA ,以揭示mtDNA的序列多态性程度。早期主要采用RFLP技术 ,如Greenberg等[2 ] 、Horai等[3] 用RFLP技术对人类mtDNA进行了序列分析 ,结果显示 :人类mtDNA的序列多态性仅局限于长度约为 1 .1kb的非编码区 ,称之为D -Loop区 ,其中包含两个长度…  相似文献   

17.
左素娥  伍新尧 《证据科学》2001,8(4):225-227
一、人类线粒体DNA(mtDNA)序列分析和应用的历史沿革 1981年Anderson完成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部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并提出人类mtDNA呈闭合环状,总长度为16 569bp[1].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致力于分析这一环状小分子DNA,以揭示mtDNA的序列多态性程度.早期主要采用RFLP技术,如Greenberg等[2]、Horai等[3]用RFLP技术对人类mtDNA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人类mtDNA的序列多态性仅局限于长度约为1.1kb的非编码区,称之为D-Loop区,其中包含两个长度各为400bp的高度可变区-HV1和HV2;不同个体的mtDNA存在长度变异和序列变异,结果也提示人类线粒体DNA比核DNA有更高的突变率,为核DNA的5~10倍.甚至某些区域是核DNA的6~17倍.到了90年代,DNA自动测序技术在mtDNA研究上的普及应用,大大促进了研究的发展,不少学者提出人类mtDNA的序列分析可用于法医学个人识别.如Stonking等[4]用SSO杂交技术,Sulivan等[5]和Holland等[6]用直接测序法分别对时间久远(最长达24a)的尸体残骸的mtDNA进行序列分析,并与其可疑母系亲属进行比对,为尸源追踪提供了证据. 国内法医学者也于90年代中期开始了对我国汉族人群的mtDNA D-Loop区的序列进行分析[7,8],并陆续有将mtDNA的序列分析用于法医个人识别的报道,如公安部二所的刘冰等[9]将对脱落毛发的mtDNA嵌套式扩增的方法用于模板量很少的案例的个人识别,获得成功. 二、人类mtDNA序列分析的现状目前对mtDNA序列的分析方法多采用对其PCR产物的自动测序,所用检材包括血液、毛发、皮肤、指甲、骨骼、胎盘等多种组织,仍以Aderson所报道的序列为参考序列.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界里,飓风、海啸、洪水、瘟疫、干旱、野外火灾以及地震等是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实例。人类在抵御生存环境的挑战中繁衍生息。在这过程中,人类经验到环境具有易变性、动态性、过程性;另一方面,世界不是完全无序的,并非转眼之间万事俱变,尽管终极而言无物常驻。  相似文献   

19.
《罗马规约》第7条规定:"危害人类罪"是指在广泛或有系统地针对任何平民人口进行的攻击中,在明知这一攻击的情况下,作为攻击的一部分而实施的下列任何一种行为:……笔者认为根据《罗马规约》第7条的规定,危害人类罪的心理要件是故意,包括我国刑法中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罗马规约》第7条提及的"明知",仅仅说明了认识因素,即要求行为人对非法行为及危害结果之外的某些背景、情节或者大环境的认识。在特定情形下特殊歧视故意也可成为危害人类罪中迫害罪的心理要件。  相似文献   

20.
法律,作为人们行为的刚性准则,作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器,可以出自国家,也可以来自民间;可以有国家强制力威慑,也可以由社会组织保障实施。全球化进程是在缺少世界政府干预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就为全球社会有机体充分发育提供了天然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类共同法。人类共同法的产生出于全球公共事务和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它有自己特定的调整领域,不仅不会消弥国家法,反而会与国家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可以想象,未来的人类法必然是一幅多元图景,人类公共事务必然仰仗各种力量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