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与行动的关系是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学中的一般行动理论与实践行动理论分别构成了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和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特别强调制度中的规范与价值观要素,制度通过个体人格系统对调节性规范或规则体系的内化来对行动发生作用,在制度与行动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话语理性"。相反,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将认知因素上升至核心地位,制度凭借制度环境中生成的合法性机制通过行动者的制度认知、意义建构对行动选择产生影响,在制度与行动的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2.
贺海波  黄红发 《求实》2015,(2):82-90
"行动者与结构"分析框架既认同结构对行动的限制,也肯定行动对结构的影响,认为二者是互相建构的关系。当前,国家、利益表达客体、大众传媒和弱势群体等行动者采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的策略行动,并生产出利益表达的特定社会结构,致使弱势群体形成了不合理的利益表达逻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表达的合理逻辑是个体利益受损时应通过正当渠道合理表达寻求补偿,但要顾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国家、利益表达客体、大众传媒和弱势群体等行动者应改进策略行动,营造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表达的社会结构,从而解构与重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逻辑,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完成从无序到有序的跨跃。  相似文献   

3.
作为法人行动者的各类非营利组织要与政府、社会公众、企业进行不断的互动.在这些现实的互动中,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是非营利组织获得社会合法性的必要前提,二者通过交换必要的资源,以实现各自的社会行动目的.运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本文对中国青基会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做以解读,以探讨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合法性获得之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人的“关系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关系本位"的社会,这是儒家经典积淀的结果.本文将这种"关系取向"定位为"关系理性",并在韦伯的理性框架内,将"关系理性"理想类型地划分为价值型"关系理性"和工具型"关系理性".进而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行动者的行动遵循价值型"关系理性"的原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种价值型"关系理性"在市场导向的社会转型中,逐渐迂回地成长为了一种工具型"关系理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奥斯特罗姆IAD框架深入探讨房地产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以及政策产出.研究发现: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制度丛林、多层级共同体以及房地产特殊属性等变量构成利益相关者行动的外部动力;在行动情境中,行动者、职位、行为、预期结果、控制力、信息、成本-收益等变量构成利益相关者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内外变量共同作用下,利益相关...  相似文献   

6.
人类关于自身行动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在诸多理论中,帕森斯经典的"唯意志行动理论"影响深远,有利于在分析层面上将具体行动抽象为科学理论,但其缺陷在于忽略了对组织中个体行动的分析。由于不同时代下组织类型有所不同,因而对组织中个体行动的分析只能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进行。在工业社会中,组织中的个体行动可以抽象为环境、行动者、手段和结果四个基本要素,行动者的能动性和行动的时序性使各要素能够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陈世香  邹胜男 《求实》2022,(6):14-25+107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具体的制度改革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外部环境,以及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层面的基本规则所构成的制度环境的约束和影响。在具体的改革组织场域中,改革的成败也取决于场域结构、场域中的改革制度安排以及场域中改革行动者的策略性行为。对中国制度改革进行全面研究,应聚焦制度改革过程,运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及其制度变迁理论,创新性地结合组织场域理论及其多层次制度过程分析框架,建构一个包括社会环境、组织场域与行动者分析多层次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借助这一分析框架,可以从某一结构维度深入探讨中国制度改革背后的制度逻辑,也可以整体关注制度改革过程中结构与行为的复杂互动,探析影响制度改革的一般性因果机制,从而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制度改革提出可供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制度转型环境中,制度变迁内在的波动性、软约束性及非耦合性从不同逻辑维度影响着地方核心行动者的行动空间。作为制度建构与解构的中轴,地方核心行动者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选择、建构着制度,又逾越、破坏着制度。以纵向规范央地关系、横向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及夯实公民社会根基三个维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强化对地方核心行动者制度环境约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梁立新 《探索》2014,(2):121-125,134
基于ANT的分析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展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异质行动者即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围绕着公共文化的生产和供给相互界定、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动态过程。在民族地区内外因素协同推进下,通过转译机制的运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一、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的内涵息息相关文化是一个内容及其丰富的广泛的复合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通过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它是一定社会集团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这一集团的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内容。本文所涉及的是狭义文化。  相似文献   

11.
黄津孚教授的《机遇管理导论》是一本系统论述机遇管理的专著。作者认为,机遇是与主体和客体、必然性和偶然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命题;是社会目标矢量、能量矢量、环境动力因素矢量的合成结果,是函数突变的区域,因此机遇分析又是一个数学命题;机遇的价值分析和管理,既有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理性因素在起作用,又有社会主体的价值观、乐观悲观倾向等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在起作用。它涉及战略和战术、决策与行动、经验与人格,而且与非线性、非均衡联系在一起。因此,机遇分析及管理是需要运用哲学以及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等多学科…  相似文献   

12.
普通大众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重要行动者,是现代世界有别于传统社会的显著标志。大众行动不仅作为社会现象而存在,而且还作为民主研究的对象而存在。在现代国家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心理学色彩的理论取向占据突出地位,它采用社会中心主义的分析路径,考察社会变迁对个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影响。但由于缺乏对国家作用的充分论述,政治制度与大众行动之间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一、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的内涵息息相关 文化是一个内容及其丰富的广泛的复合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通过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它是一定社会集团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这一集团的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内容.本文所涉及的是狭义文化.  相似文献   

14.
思想工作要因“需”利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想、所盼、所求,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主观欲望,是人们在生活中由于缺少某些所需的物质因素或精神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而要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引导人们行动的思想动机由需要而产生。需要是人们...  相似文献   

15.
"开放"一词于今并不陌生,于近代中国却意味一段激荡的历史。本文使用"开放意识"而非"开放思想"或"开放理论",缘于理论乃是一套完整的体系,近代开放意识显然没有达到这一高度。据《辞海》注释,思想是思维的内容,而思维又指认识的理性阶段,由此推导出,思想系认识的理性阶段,小于意识一词的涵概范围。意识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能够使人用从客观现实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对物质发展过程起巨大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所以意识一词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不仅有其宏观背景,在微观上也存在着一个生成机制,即参与群体共有的问题和情感体验酝酿了事件起源,初级行动团体的存在解决了搭便车和成本收益分担问题,从众心理和去个性化使得参与者之间的情绪相互激荡催生了事件的非理性化。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中现场应对应包括现场应急指挥体制的运用,舆论功能的发挥,现场策略的优化,还要引入缓和、消弭事件的现场对话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校园文化形象地说,就是高校校园内具有大学生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它包括马列主义教育、形势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娱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等。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第二课堂活动及文体活动。准确地说,它是指以大学生为主要栽体,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在价值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一、成本与监督成本狭义的成本即会计学成本定义,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或完成一定任务而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货币表现。或指为实现一定目的所付出的价值牺牲。广义的成本即经济学成本定义,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所付出的价值牺牲,它包括可以用货币直接计量的直接成本、显性成本、外在成本,也包括一部分不  相似文献   

19.
党内法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党内法规是指党内所有用以规范和保障党的行为的法律或规范性文件。党内法规应当成为普法的基本内容,因为普法中的法并不仅限于国家法,也包括党内法规,党内法规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法党内法规客观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纪在法前"是党从严治党的需要,"纪在法前"是维护党良好形象的理性选择,"纪在法前"完全符合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青年内卷视为一种社会行动,借鉴社会行动理论,构建了一个“行动者—目标—手段”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青年内卷源于不确定性社会中行动主体的焦虑感、功绩主义导向下行动目标的单一化、数字时代影响下行动手段的透明化。在实践中,青年内卷行为可以分为“规范—有效型内卷”“创新—有效型内卷”和“无效型内卷”三种实践类型,以及“逃避”和“反抗”两种自我反卷策略,它们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意义。可从减轻青年主体的风险感知、倡导分散多元的行动目标、优化青年内卷的实践空间、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秩序等方面消解和调节内卷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