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1942年秋,党组织把我从云阳调到重庆《新华日报》当校对,当时只有18岁。调我到《新华日报》工作时,中共南方局组织部秘书于江震叮嘱我:到报社以后,除了当好校对外,还要利用报社的环境认真学习整风文件,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党性。我按照于江震的叮嘱,严格要求自己,在《新华日报》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在这期间,我亲自聆听过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教诲,提高了思想,增长了对党的认识。同时,生活在这个革命的集体里,对上下级和同志之间那种亲密无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情景,倍感温暖和鼓舞。由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我于1943年底离开了报社到地方工作。光阴荏苒,尽管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我对在《新华日报》工作的这段日子,对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和报社领导人章汉夫、潘梓年等同志的身影,对许多往事,至今还历历在目,十分鲜活,真是终生难忘啊!我从1938年入党时就订阅了重庆《新华日报》,从此它就成为了我学习文化和政治理论的教科书。在阅读《新华日报》时,常读到周恩来写的代论,说服力极强,非常喜爱,于是我就向引导我参加革命的指路人李唯请教,要求他告诉我关于周恩来的革命事迹。他对我说:“周恩来是我党的领导人,文武全才。他领导...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战争期间,受毛泽东的推崇而形成文件在全党通报的文章没几篇。除郭沫若的《屈原》和《甲申三百年祭》外,就只有民盟著名政治活动家张申府在1942年1月11日为纪念《新华日报》创刊四周年而作的《新华,新华,我看你生长、长大》这篇文章了。张申府在这篇文章中热情洋溢地称颂《新华日报》是“全国最好的报纸”,是“抗战的一个有力的精神武器”,“每一提起新华,我就联想到新中国,实在‘新华’就是新中国的象征”。不过张申府在赞扬《新华日报》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希望。他希望“新华日报尽量扩充副刊,尽量发挥教育作用”;他说,《…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笔者通过电话,向四川教育学院教授邵英侠了解了抗日航空烈士邵瑞麟的事迹。他告诉笔者,他家珍藏有《空军忠烈录》以及几份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复印件等珍贵资料,并向我讲述了抗战中其父邵瑞麟烈士的悲壮故事。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团结了一批积极为抗战而创作的木刻作者队伍。周恩来不但是这个组织活动的指导者,更是这些木刻作者的知音。 1939年 2月 28日,《新华日报》副刊版刊登了 21岁的青年作者王琦的木刻作品《在冰天雪地中的我游击队》。作品真实刻画了游击队在冰天雪地中艰苦战斗的场景。此后,王琦连续为我党创办的《战时青年》杂志每期创作封面木刻。其中有《嘉陵纤夫》、《警报解除以后》、《奔马》、《原野之春》等等。当时,周恩来对王琦设计的封面除鼓励赞美之外,也提出过一些批评意见,还要求他多为《新华日报》提…  相似文献   

5.
1944年是朱明王朝灭亡三百周年,也是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洽好又逢甲申,《新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准备发表纪念文章、时在重庆的郭沫若闻讯后.积自己多年对明史的研究心得,写成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在当年3月19日的《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4日。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惠浴宇同志诞辰100周年。从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在60年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惠浴宇同志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中国奋斗了一生。10年前,我与几位他的老下级曾合写《怀念惠老》一文(载于1999年6月27日《新华日报》),由于篇幅所限,言犹未尽。  相似文献   

7.
父亲谢任甫,是原“重庆十大名医”之一。行医之前,他曾短暂担任旧重庆市政府小职员,一个偶然机会得以为《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助一臂之力。我自幼随父学医,多次听他绘声绘色谈起这段故事,颇多感触。现整理发表,以饕读者,并为史籍补白。  相似文献   

8.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当局不允许《新华日报》报道事实真相,《新华日报》用开天窗的办法刊登周恩来的题词。1938年《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后,深得广大后方军民的喜爱,争相订阅,发行量急剧上升。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经指令性派订和免费赠阅,发行仅为万份左右。印刷条件落后、经费来源相对极少的新华日报竟很快发行到3万份,最高达5万份。面对这种冷酷的现实,国民党当局使出浑易解数来暗算《新华日报》,但他们费尽心机,仍无法战胜这份人民热爱的小小报纸。(一)1938年《新华日报》创刊,1939年5月蒋介石就…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新闻学方法,对《新华日报》在中共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运用各种新闻手段所发挥的作用、《新华日报》在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意义等方面,对《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了新的考察与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示了《新华日报》作为一个“方面军”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接见章汉夫等人时说,《新华日报》是报纸,但更是手榴弹,更是机关枪,因为它的目标也是所有武器的目标: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毛泽东还说,《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我们党的又一支方面军。《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1947年2月28日停刊,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面向全国发行的机关报。华岗(1903-1972),浙江龙游人,1937年10月出狱后,在董必武的推荐下,参与筹办《新华日报》,出任第一任总编辑,成为“新华军”战士。  相似文献   

11.
肖黎 《党史文汇》2014,(11):34-38
正史纪言(1910—1983),山西黎城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是一位战地报人,长期在敌后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先后担任《黄河日报》《太岳日报》总编辑、《新华日报》(华北版)编委兼秘书、《新华日报》(太行版)社长兼总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鼓而呼,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原解放前后,他主持创办《山西日报》,是《山西日报》第一任社长、总编辑,为新中国的诞生,为山西的社会主义革命和  相似文献   

12.
《新华日报》在文艺统战中的多重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日报》作为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大后方唯一公开发行的机关报纸,它在抗战进程中不仅仅扮演着党报和党的舆论阵地的作用。纵观整个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的深度参与,可以看出共产党在充分认识和利用报刊舆论在统战工作、文艺工作引导和团结广大新闻舆论界的影响和力量上的独到见解,而南方局更是将这种见解上升为一种工作思路,运用到《新华日报》的各种实际工作当中。  相似文献   

13.
渝文 《红岩春秋》2013,(5):25-29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大型机关报,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也是我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共在晋东南还创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敌后区域开辟了一块紧密配合军事斗争的新闻阵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伟人是屈指可数的,而周恩来就是其中光辉夺目的一位。他的垂世风范和人格魅力永留人间。抗战时期他在武汉、重庆的斗争实践,给人民留下了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的崇高形象。《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他的培育和领导下,不论环境多么险恶,都保持了乐观精神和旺盛斗志,成为我们党在国统区的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大义凛然,临危不苟 1938年,周恩来领导《新华日报》坚守到武汉沦陷前的最后一天,才同叶剑英等撤离武汉。武汉各报于10月20日左右都停  相似文献   

15.
怀念德安叔     
2008年3月14日.老红军、福建省军区原副司令李德安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万分悲痛。 我与李德安是邻乡。按老乡的习俗,我习惯称他“德安叔”。自1991年6月德安叔叫我为他整理参加抗日战争的回忆录开始,我曾多次造访他老人家.也可算是他的忘年交。至2003年8月.我先后帮助他整理出版了《铁流火花》、《连城风雷》、《冲上黎明》和《史迹琐忆》等4部长篇回忆录。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戴过的盔式太阳帽王衡在《重庆谈判》这部纪实性历史影片中,我又一次看到毛主席头戴盔式太阳帽的雄伟英姿,使我回忆起当年在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时,亲闻毛主席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情景。现在已有不少人知道,这顶盔式帽是周恩来同志送给毛主席的,然而很少有...  相似文献   

17.
李海流 《党史文苑》2012,(15):41-43
范长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的名字在中国新闻界可谓如雷贯耳。然而,在台儿庄大战期间,他亲赴战场采访的往事却鲜为人知。台儿庄战役打响后,中外记者数十人陆续到前线采访。中国记者有《大公报》范长江、《新华日报》陆诒、《星光日报》赵家欣、中央社特派员曹聚仁夫妇等20多  相似文献   

18.
坚持华北抗战斗争的号角──《新华日报》(华北版)概述罗一恒,陈清《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敌后区域创办的第一张铅印的大型日报。它以"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打倒日寇"为己任,英勇地站在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最...  相似文献   

19.
<正>《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对团结、发动群众积极抗日,促进贵州地下党组织蓬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同时也反映其他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一切有利于团结抗战的意见和主张,1938年1月,在国民党统治区武汉创立,武汉沦陷后迁往重庆。1938年4月,《新华日报》在生活书店贵阳分店开始零售。此时全民抗战的呼声很高,人们迫切希望了解抗日战争进展的真实情况,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及其方针政策。《新华日报》虽然可以在国统区公开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刘伯承、贺龙是西南党政军最高首长。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经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繁忙岁月里,"三巨头"时刻不忘西南首府——重庆的文化建设,从而拉开了新重庆文化建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在渝出版《新华日报》在重庆新闻史上,有过两张《新华日报》:一张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由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人称老《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