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云南省腾冲县民政局积极探索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各项救助制度不断得到规范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了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救助,一个符合县情、成效显著的城乡救助体系初步建立。一是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县政府多年连续把这项工作列为当年着力为民办好事做实事之一,作为“民心工程”列入主要议事  相似文献   

2.
郝坚峰 《中国民政》2011,(11):19-20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其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救助范围逐步扩大,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操作管理更加规范,政策落实及时到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多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有效保障了全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3.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连续8年将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工作纳入政府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或十项民生工程,各项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年提高.目前,河南省社会救助体系已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发展起来,但是还存在救助制度不够健全、救助对象认定手段落后、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许多地方临时救助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医疗救助资金规模小而结余较多、城乡低保工作管理不够规范、基层工作经费没有稳定保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西政报》2006,(13):33-34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省政府决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扩大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建立城市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现就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5.
一、浙江省构建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涵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科教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十大重点领域的实事内容。省政府自此每年在省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具体的年度承诺,并确保全面完成。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这项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探索形成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衔接、覆盖城乡、标准适宜的“大社保”体系首先,在促…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讯     
湖南省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通知》(湘政发[2005]14号),要求今年全省普遍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城乡低保(农村特困户救助)和救灾、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扶贫和法律等专项救助相衔接,以完善各项优惠政策相配套,以其他临时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为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要加强部门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政》2005,(4):30-31
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求,缓解城乡贫困众就医困难问题,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和《湖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对建立和实施我省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提出如下方案: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14]74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通知如下:一、基本原则临时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性制度,是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的一种制度安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讯     
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委发[2005]9号)。《意见》明确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用3年时间在农村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市建立起以比较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到2010年,在全省建立起覆盖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省委、省政府把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进行部署,先后出台一系列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政策措施,初步实现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操作程序科学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江西政报》2008,(9):36-37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临时生活困难,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建章立制、规范实施,切实提高对因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能力,现就建立健全我省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以下简称“临时救助”)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2.
正青政办[2021]1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医疗救助省级统筹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 21年3月5日青海省医疗救助省级统筹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切实减轻城乡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13.
<正>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黔府发[2017]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健全救助供养制度整合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  相似文献   

14.
<正>城乡低保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低保工作又是实实在在的基础民生保障工程,规范化既是路径也是目标。李克强总理近期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城乡低保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该项制度的全面规范实施,对于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维护党和政  相似文献   

15.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病的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最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是最后保命的"底线",彰显公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政》2010,(12):61-61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江阳区城乡社会救助管理局,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以教育、医疗、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和慈善事业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实际运作中初见成效。(江阳区民政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从最初单一的城市低保发展到目前包括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覆盖人口逐年增长,救助资金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8.
基地专页     
《中国民政》2006,(6):58-58
大同市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山西省《大同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出台,突出强调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市需要建立和完善的12项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积极开展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扎实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互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实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积极实施城乡教育救助;积极实施再就业援助;积极实施法律援助;积极实施廉租住房等方面的救助。市政府还成立了救助体系工作领导组,统一组织、协调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大同市民政局孙亚格)  相似文献   

19.
信息互联网     
两纲两法●“两纲”首次纳入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青海省省长赵乐际在前不久闭幕的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 :“认真实施妇女儿童纲要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冯延华)●福建省实施康复工程 ,开展生命救助行动 ,确保“两纲”目标实现。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两纲”中重难点问题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确定2000年为群众办15件实事中 ,将“实施康复工程 ,开展生命救助行动”作为15件实事之一。具体内容是 :1 为300名家庭困难的7岁以下聋儿开展听力语…  相似文献   

20.
《政策瞭望》2007,(9):55-55
2007年,吉林省把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特殊人群救助、救助设施建设等八大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