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长期以来,因为有的同志片面理解遵义会议决议中提到的长征初期所犯的"逃跑主义"错误,使得人们的认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偏差,使这段历史被披上一层神秘面纱.在纪念英勇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向广大读者真实系统地介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王勇 《党史文汇》2004,(5):16-17
周恩来总理在主持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中常常讲到"外交无小事".的确,外交工作事关国家利益,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容不得任何的大意和疏忽.在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中,也曾有过一些因工作失误造成的事故,发生在"文革"期间的"雅典事件",就在当时的外交界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5日,是东江纵队胜利北撤到达山东解放区烟台市60周年纪念日。笔者有幸亲身经历了北撤这一历史事件。回想当年的北撤历程,真是感慨万千。现将当年参与北撤的过程及所见所闻写成回忆录,以为这段历史增添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4.
霞飞 《党史博采》2009,(5):39-46
"九一三"事件后.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很顺当地按姓氏点出林彪手下"五大将"——黄、吴、叶、李、邱.其中的李.指李作鹏。但人们对李作鹏的历史,了解得不多.只知道他是林彪的死党。那么.李作鹏又有怎样的经历呢?他怎么成了林彪的死党呢?让我们翻开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对"高饶事件"中几个问题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饶事件"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本文在对有关资料,尤其是新公开、新发现的资料 进行细致考察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饶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东北一党员"来信、高饶阴谋的揭露时 间等问题加以考证和说明,以期有裨于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1951年提出"人民内部的矛盾" 概念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少奇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探讨,起步于建国初期关于国营工厂内部"公私兼顾"、"公私矛盾"的争论,但探讨不久就被迫中止.其原因是建国初期发生的批判李立三在工会工作上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高饶事件"等党内斗争.刘少奇探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这段曲折历史,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表明了思想理论准备和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东路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重大事件,在中共党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史学界对此事件的背景、性质及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异说纷呈.同时,理清"中东路事件"和"中东路战争"及"中东路的问题"的关系,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中东路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从中汲取有益的史鉴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1920年底或1921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护送陈独秀脱险,在赴天津的途中,二人策划组建中国共产党之事,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是党的初创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以及史学工作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9.
艾兵有  潘亿生 《党史文苑》2010,(2):28-29,38
"班洪抗英事件"是佤族人民自发组织的抗英斗争,在边疆各族人民和全国爱国志士的援助下,取得了伟大胜利,维护了国家疆土,捍卫了民族尊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班洪抗英斗争极大地推动了佤族与汉族等各民族的认同,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严重后果20世纪70年代,由于翻译有误和多个环节均未把好关而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外交事件。1972年6月5日,中国与希腊建交,周伯萍作为首任大使于1973年3月28日递交国书。5月7日,他在去希腊外交部商定马卡雷佐斯副首相访华事宜后,回到大使官邸,让大使翻译去使馆查看有无其他请柬。值班翻译见大使翻译匆匆而来,即问是不是从科威特使馆招待会回来,他把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科威克"误读为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摔跟头”     
蒋国平 《唯实》2009,(2):96-96
“摔跟头”也叫“摔跤”,是生活中常见之现象。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摔些跟头,尤其是孩提时代,不摔跟头恐怕就学不会走路。 人们常用“摔跟头”来比喻工作或人生道路上的失误或失败,这比喻还是较贴切的,不管什么“跟头”,或是影响前进的步伐,或是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更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或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