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农村家庭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这是农村和谐家庭建设中的瓶颈之一。农村家庭中性别不平等的评价指标包括婚姻非自主性别比率、彩礼过度率、传统观念认同性别比率、离婚率、家庭暴力度、新生儿性别比、夫妻不平等度、自杀性别比率和平均受教育程度性别比率。将以上指标按重要性程度赋权,经过综合加权后,得到的综合分值,即为性别不平等度,它可以反映农村家庭中性别不平等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走出农村,脱离农业,转向城市工业、建筑、商业等领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小农经济模式.由于长期的传统性别文化在农村积习已久,影响深远,使得这种家庭分工模式也具有了社会性,导致了当下农业女性化、性别比失衡、农村老龄化严重等现代 "新三农"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摒弃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刻板印象,学会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去分析现代"三农"问题的实质,便于我们找准症结,正确面对,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开始失衡,而出生性别比失衡最终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文中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出生性别比失衡进行分析。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基本状况以及社会性别的概念与理论。接下来着重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对社会的影响,最后提出改变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按照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说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开始持续升高,进而逐步在婚姻市场上出现婚姻挤压现象。对于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学术界有比较激烈的争论。从制度的角度探寻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特别是农村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计划生育制度和城乡不平等的二元养老制度是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深刻的转型,农村青年婚育观念和婚姻行为处在不断演变和调整之中。农村贫困地区青年通婚圈不断向外乡镇、外县市、外省市扩展,择偶观偏重个人资本。农村贫困地区青年生育观念更多地保持着农业社会的传统,同时也带有社会转型期的某些特征。值得关注的是,农村贫困地区新生幼儿性别比严重失衡,有关部门亟需调整相关政策,及时遏制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社会性别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实质上是在人为因素主导下对女性出生与生存权利的非法侵犯与强行剥夺,而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现有社会经济基础上父系家族制观念残余与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形成了不合理的性别结构和性别关系.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关联性因素的分析表明:出生性别比失衡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在公共生活领域乃至日常生活领域被某些特异的社会因素推向边缘化的一种自身地位下降或自我和群体价值缺失的重要标识.因此, 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其关键是要真正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大力形成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逐步扭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以保证实行有利于女性健康发展的社会政策和改善女性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7.
"男孩偏好"的社会性别文化是导致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的根本因素.现阶段我国人均GDP的提升、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以及妇女发展对改变"男孩偏好"的社会性别文化均十分有限.劳动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社会显规则、潜规则均趋同性地保障妇女得到与男子同样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改变是决定"男孩偏好"社会性别文化发生"拐点"的标志性尺度.  相似文献   

8.
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是近些年来我国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在出生性别比问题初露端倪之际,以其敏锐的触角感知此问题并对其进行探讨的主要是人口学者.稍后,随着出生性别比的不断升高及出生性别比问题的实质及隐患的逐步显露,从事社会学、女性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也纷纷加入对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恋爱婚姻家庭领域,目前大学生的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混杂;社会性别教育可部分改变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念和行为;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设置社会性别教育课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出生性别比失衡发生在生育率下降且存在强烈生男偏好的社会,反映了性别平等方面的社会问题.中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失衡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这种人口现象是社会问题的突出反映,也会引发一系列人口、社会和家庭问题,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回顾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趋势和特点以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应对,从制度安排、村落文化、家庭需求和个...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主流化中的社会性别预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预算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手段和方法,用以评估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女性和男性、女童和男童产生的不同影响.社会性别预算的分析和倡导可以为制定有效和公平的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社会性别预算工作,必须做一些必要的相关准备,借助于一些分析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够更为全面有效地进行预算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家庭与社会都存在着许多碰撞,因此,整合、建构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就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两性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现代广告创意中的性别表现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广告中的性别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经常是极度模式化的,其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随处可见.这种权力关系首先表现为广告中男女之间看与被看的关系模式,其次表现为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家庭分工模式.广告创意中性别因素与表现形式的不同,是既定的男权中心文化的产物,对男女两性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妇女参政不成熟,因而国家对妇女参政实施了保护性政策.在社会转型时期,实施性别保护政策的背景,包括妇女自身的素质和不成熟的参政客观环境都在发生变化,保护性政策实行的主客观条件都在逐渐丧失,因而,逐步取消性别保护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平等、发展与和谐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妇女运动发展的主题。平等与发展互为条件,只有在平等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性别间的和谐。在平等与发展基础上促进性别和谐的主要途径包括:将性别平等和谐的理念纳入立法和公共政策,逐步消除社会领域以及家庭领域中制度性的性别歧视壁垒;将性别平等和谐的理念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划,保证妇女在参与发展中实现性别的平等与妇女赋权;从构建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入手,为实现性别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青春期教育,已经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的青春期教育从无到有,现在正处于一个发展推广的时期。本文试图就男女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做些探讨,以便进一步增强青春期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女性参政面临诸多困境妇女参政的结构欠佳、层次偏低;妇女参政的比例偏低;妇女参政的政策环境尚不理想;参政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参政女性的被动性较强.以个案访谈的方式访谈的十几位女干部的参政经历也印证了这些困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化、性别文化都是权力关系的产物.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权力的一种转化方式,包括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它在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权力构架起来的性别文化模式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反映并挑战这些权力的不平等,致力于打破这种权利构架.打破现有的这种性别不平等模式,就要建构一种平等的性别文化,也就是建立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性别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保险需求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女性在各方面也更重视自我保护和对自身利益的争取.从人寿保险公司的一组样本数据回归可以看出,保险需求和性别差异有密切关系,男女两性的保险需求差异可以从生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