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莉 《实践》2010,(5):51-52
民族民俗节日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基因,是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民俗节日是多元文化的表征.它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原动力,也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的象征资源。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4,(1):8-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融碰撞,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和复制的重要价值,同时也面临被边缘、取代、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险。中国电影人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成长,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起步的。世界上任何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都渗入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有些发展迅速的民族,往往正是属于保持和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可以说,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必将推动其经济的加速发展,而其经济的繁荣,又必然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贵州有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李金蓉 《理论学刊》2002,(3):117-119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生活方式的趋同和市场价值理念的相似。但与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以多样性为前提一样,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各民族国家间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刺激各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及不同于经济的特殊价值,也决定了民族文化差异的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5.
郭建宁 《前线》2017,(3):49-54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是民族复兴的集中体现。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思想文化激荡中确立文化自信,在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中树立文化自信,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坚持文化自信,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阐释文化自信。要强基固本铸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坚持传承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感召力。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发展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民族文化在日益频繁的交流、碰撞中越来越呈现出某种全球性的融合趋势,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经济强势衍生的文化强势也已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7.
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先行者的一贯心声,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始终不懈地追求民族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的意义在于:它是民族复兴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民族复兴的一项基本目标,是民族复兴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要坚持发展中心,夯实复兴基础,不能用文化消解、代替经济社会发展,动摇"一个中心";要坚持对文化传统的时代解读,以文化传统的挖掘、继承和新的生成的统一,把握文化复兴的根源;要坚持对民族界限和时代局限的两个超越,谋划文化复兴的前途。  相似文献   

8.
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复兴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复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动力。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作了战略部署。201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助推民族复兴的重要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理上具有相通性,在推动民族复兴作用的发挥上具有互补性,两者都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与否及其看法产生了较大分歧,不论承认还是反对,文化全球化作为一个既成的事实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异质文化之间面临着冲突与碰撞,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段论述,站在时代和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化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特征,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也意味着我国与世界要进行全面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立梅 《探索》2002,(5):87-89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其影响和冲击是全方位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国宋,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有效的开展文化建设是涉及我国民抉文化发展战略的大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文化发展战略设想,即维护文化主权、扩大跨文化交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起步的。世界上任何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都渗入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有些发展迅速的民族,往往正是属于保持和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可以说,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必将推动其经济的加速发展,而其经济的繁荣,又必然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贵州有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发源于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红色文化,是在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又融入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髓的一种特殊文化。因此,红色文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诠释红色文化,既要发掘红色文化固有的魅力,又要结合当代文化蕴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国学热”引发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涤荡,发展中国家逐渐丧失"精神家园",产生了民族自卑感。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使取得的举世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在国际社会民族身份的认同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在中国大地出现"国学复兴",甚至"还魂"的热潮。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国学热潮,我们要冷静思索之。首先我们要厘清何为国学?国学为什么会热?国学热的实质是什么?国学能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软实力不仅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内容和标志。从民族复兴的现实实践考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文化发展,对于推进民族复兴的进程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国家的疆界逐步被打破,全球化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本内容,但全球化也越来越深入地涉及到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容,当前,文化全球化已经初现端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在全球化时代,如何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探索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的路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重要条件,更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站在大国崛起的立场上,为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联成一体,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是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思想、性格、心理中的积极因素,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动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历史大变革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民族冲突和文明冲突日趋尖锐,民族精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弘扬、培育和发展新时期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