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近期台湾两个主要在野党领袖,冲破半个多世纪的人为藩篱和现实的种种羁绊,在半个月内先后访问大陆,刮起一股强大的"登陆"旋风,使原本对危险的两岸关系充满紧张、担心、焦躁、愤慲、悲观等种种情绪,骤然间为之一扫.这无疑是几十年来两岸关系中最重大的事件,它必将对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反分裂、反"台独"斗争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辉 《理论学刊》2004,3(2):23-2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走上了分裂和“台独”之路。较大的分裂和“台独”活动有五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舆论、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坚决反对分裂、反对“台独”,打击了台湾的分裂和“台独”势力。以史为鉴,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有利于正确把握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正确应对未来两岸关系中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观思大智慧     
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对全世界华人来说,似乎是“两岸关系节”。从4月26日到5月13日,当今台湾地区两大政党的主席连战和宋楚瑜应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一前一后跨越台湾海峡到祖国大陆访问。海内外媒体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评论,可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海峡两岸、乃至  相似文献   

4.
澳台关系在20世纪有三个重大转折点,1966年澳台关系全面断绝;1998年,澳台关系逐步恢复,台湾政权在澳门设立了半官方的机构;1999年,澳门政权回归中国,2000年3月台湾政权由国民党执政转为民进党执政,澳台关系在“澳门钱七条”的原则指导下,顺利发展,特别是在双边航空、旅游、贸易、劳务合作等方面上长足发展,澳台关系不但不受到目前两岸关系停滞的影响,还将在21世纪里促进两岸关系,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久营 《探索》2003,(4):42-45
半个多世纪以来 ,海峡两岸关系虽然经历了无数风雨 ,尤其是近年来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了严重曲折 ,但就基本趋势而言还是前进的 ,在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大方向稳步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正日趋成熟。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入新的世纪 ,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 ,本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精神 ,进一步贯彻落实小平同志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 ,江泽民同志的“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八项主张 ,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四点对台工作意见 ,扎实做好促进统一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6.
“四岁从艺六岁红,梨园田里苦耕耘,唱派奇秀惊四座,领袖曾为湘剧迷。”这是长沙一位诗家,对以女儿之身,在台上演了半个多世纪“须眉”的国家一级演员、现在仍健在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刘春泉的赞美。  相似文献   

7.
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里,湮埋着半个多世纪以前一段惨烈悲壮的红军西路军历史。很长一个时期里,西路军问题一度是党史和军史研究中的一个“禁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由于事件参与者陈云、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干预,并得到了邓小平的坚定支持,使得研究这段历史的环境逐渐改善,西路军的历史真相逐步得到澄清,并渐为学界和公众所接受。回顾这段历程,个中的曲折和种种鲜为人知的内幕,令人深思和感叹:认识和接受历史真相有时真的很不容易啊!《毛泽东选集》对西路军问题的“定论”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2…  相似文献   

8.
“3·20大选”后的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危机,民进党政权的政治实力上升,主导台湾政治发展方向的能力和条件增强。但民进党政权的政治危机导致台湾政治不稳定,同时对两岸关系带来挑战。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不在台湾当局手中,没有美国的支持,“台独”也不可能实现。因此,未来4年的两岸关系仍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但民进党政权并没有真正放弃“台独”选项,两岸关系能否从危机变成转机,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9.
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因内战而导致海峡两岸分裂,至今已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在这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两岸关系不仅没有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反而又增添了诸多变数和困难,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政治上,具有“台独”党纲  相似文献   

10.
所谓海峡两岸的半官方交往,即海峡两岸以民间面目官方实质形式进行的交往。这种交往开始于偶发性事件,随后逐步发展成为两岸交往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模式,对结束两岸对峙、隔绝局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两岸“尸通”与“华航事件” 两岸交往,自1949年国民党去台后,因两党长期、紧张的对峙,而一直处于隔绝状态。1979年元月,大陆发出《告台湾同胞书》后,两岸关系虽有缓和,但由于台  相似文献   

11.
1918——1922年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流行着一股时髦的“左倾”思潮。这股思潮在共产党和领袖作用问题、策略问题和组织问题上宣扬种种错误观点,败坏马克思主义的信誉,阻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列宁对“左派”共产党人错误观点的一批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里,湮埋着半个多世纪以前一段惨烈悲壮的红军西路军历史。很长一个时期里,西路军问题一度是党史和军史研究中的一个“禁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由于事件参与者陈云、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干预,并得到了邓小平的坚定支持,使得研究这段历史的环境逐渐改善,西路军的历史真相逐步得到澄清,并渐为学界和公众所接受。回顾这段历程,个中的曲折和种种鲜为人知的内幕,令人深思和感叹:认识和接受历史真相有时真的很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13.
杨永生 《新视野》2007,(2):92-94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动态平衡”政策。20世纪90年代,两岸关系趋向缓和时,美国提升美台关系,干扰两岸关系发展;台湾“三党”访问大陆后,美国动态平衡政策有了新变化。这一政策是以美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矛盾、灵活、多样,但是实施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和扩大与美国的双边关系来打破美国动态平衡政策,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4.
2月8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国台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指出,台湾当局领导人继元旦发表对两岸关系极具挑衅性的讲话后,再次抛出所谓“三个诉求”,公然推翻他自己做出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这充分暴露出他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再次说明他是两岸关系、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麻烦制造者和破坏者。李维一说,去年以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出现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势头,两岸同胞对此倍加鼓舞和珍惜,国际社会对此感到欣慰。然而,台湾当局领导人却与此背道而驰,继元旦发表对两岸关系极具挑衅性…  相似文献   

15.
张心阳 《唯实》2011,(4):94-95
一 我们通常都说“以权谋私”、“以职谋私”,但却忽视了另一种谋私手段——以“左”谋私。 我们来看历史呗。康生的发迹并非因为是“官二代”,主要始于1942年在延安搞的那场“抢救失足者”运动。因为此,他很快成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柯庆施可谓是从领袖言论中领悟意向的神人,以在“潘杨事件”、“胡风事件”中得“风气”之先的果敢作为和在庐山会议上准确把握领袖的脉搏的“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6.
陈晋 《新湘评论》2010,(9):56-59
“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此一回的演行,仍永久存在”。 说这话的,是1919年上演的五四运动的思想界领袖之一李大钊。五四运动恰恰是“只演一回”却能贯注于后世的历史大戏。它如同一团不灭的火,从20世纪的那一头燃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它也像是一条前涌不息的思想河道,从20世纪的那一头流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  相似文献   

17.
陈晋 《学习导报》2010,(9):56-59
“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此一回的演行,仍永久存在”。 说这话的,是1919年上演的五四运动的思想界领袖之一李大钊。五四运动恰恰是“只演一回”却能贯注于后世的历史大戏。它如同一团不灭的火,从20世纪的那一头燃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它也像是一条前涌不息的思想河道,从20世纪的那一头流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  相似文献   

18.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对“厦门破狱事件”的认识上,曾经有过分歧。对这些分歧问题,我想谈几点意见。第一,厦门破狱斗争胜利和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关系。1930年5月25日厦门破狱斗争胜利,象平地一声惊雷,震动了全省、全国和南洋各地。厦门是个孤岛,但破狱斗争却不是孤立地发生的,它是和全国革命形势的转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在未能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 ,在全世界人民的反战浪潮中 ,以查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帮助伊拉克人民实现一个更好的未来”为由 ,美国主导发动了这场伊拉克战争。这是美国推行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是美帝国在为其“长治久安”种试验田、唱样板戏。这场没有悬念的战争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 2 1世纪前半叶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的走向。一、伊战是美国“整合中东”战略的“试验田”美国发动伊战不是孤立事件 ,而是早有预谋的 ,是美国中东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一 )新安全战略是美国调整中东战略的根据。9·11事件让美国发现反美情绪在阿…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式人物,一位深受景仰的现代文化宗师。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武装的缔造者之一和主要军事领袖,大部分精力花费在与敌人生死决战的残酷战争中,但由于他骨子里的“革命文化情结”,心中始终不忘另一条战线——风云变幻的文化战线。在南征北战的枪林弹雨里,他“指点江山”;在马背上、窑洞里,他“激扬文字”,关注“文化同行者”的种种心迹与表现。这个时候,影响毛泽东最深的当算鲁迅。毛泽东说过,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是伟大的革命家,他尊称鲁迅是“中国第一等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