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硕勋烈士,是李鹏总理的父亲,四川高县人。学生时代曾就读于四川省立一中、北京弘达学院、上海大学等校。1921年在成都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在上海转为中共党员。  相似文献   

2.
边辑 《党史文汇》2010,(5):16-16
李硕勋(1903-1931), 又名李陶,四川庆符县人。中学时期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当选为四川省学联出版部主任,并组织了四川省社会主义青年团。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十分重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他认为,研究和学习党史,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和党的事业服务;有助于弘扬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有助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有助于教育广大青少年,坚定他们跟党走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十分重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他认为,研究和学习党史,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和党的事业服务;有助于弘扬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有助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有助于教育广大青少年,坚定他们跟党走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刘华,原名炽荣,字剑华。1899年9月10日生于四川宜宾县一个佃农家庭。1923年8月半工半读进入上海大学中学部学习,在这里接触到马列主义。1923年11月22日,刘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庄严的党旗,他满怀激情地表示:“为党的事业、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先烈李硕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烈士的家乡隆重纪念,以无限敬仰的心情,深切缅怀这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顽强奋斗、英勇献身的革命先驱。李硕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我国进步青年学生运动的杰出领袖,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卓越指挥员,英勇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硕勋同志追求真理,立志报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他出生在二十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那是中华民族饱经忧患、灾难深重的时期。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他目睹帝国主义列强…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崇高信念,确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这与他从四川到法国这六年的生活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在赴法前后的岁月里,现实的困厄锤炼着他,他的理想经历了从破灭到重塑的过程。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道路,他的立场经历了从早期朴素爱国主义者到坚定共产主义者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会坚定党员干部跟党走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改革开放的信念、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信念。党校教学中要创新载体,加强党史教育。  相似文献   

9.
李鹏总理回故乡杨自田翠屏山下波涛滚,万里长江第一城。大雾茫茫归故里,符江河畔出新城。这是李鹏总理视察故乡四川宜宾地区高县时的即兴题诗。六十多年前,李硕勋在琼海壮烈牺牲后,李鹏曾在母亲赵君陶的怀抱里回到过父亲李硕勋的出生地高县庆符镇。六十多年后,李鹏偕...  相似文献   

10.
李硕勋与《中国学生》杂志吴家华近年来随着有关文选和书籍的出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早期青年学生运动的杰出领袖李硕勋的光辉业绩广为人知。李硕勋年仅28岁即牺牲在军阀的屠刀下,但他生前在文章中所阐述的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理论,不愧为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崇高信念,确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这与他从四川到法国这六年的生活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在赴法前后的岁月里,现实的困厄锤炼着他,他的理想经历了从破灭到重塑的过程。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道路,他的立场经历了从早期朴素爱国主义者到坚定共产主义者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党员心声     
《军队党的生活》2010,(2):39-39
◇党员,就要“忠诚于党”,要时时刻刻听党话、跟党走,坚决为党的事业作贡献。 ——65447部队张海军 ◇共产党员必须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牢固树立听党指挥的信念,努力锻造英勇善战的能力,终生践行服务人民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编前话:2015年春天,我们有幸结识了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谢太平先生,并读到了他的专著《万马军中一哑兵》。我们立刻被书中的“哑兵”所吸引。由于大家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哑巴”就成了他的名字。这位“哑巴”战士,从误入红军队伍,到革命战争年代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再到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革命军队对他的培养和影响,也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于是,我们特约谢太平先生选取“哑巴”一生中的若干闪光点,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心中的信念     
心中的信念苑秀国敬业篇他叫商秉正。他把“秉正”,“秉公办事,堂堂正正做人”作为心中的信念,办事的准则。他是北京海淀区工商局北太平庄集贸市场工商所所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曾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于1987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北太平...  相似文献   

15.
张宏杰 《廉政瞭望》2014,(21):68-69
刘光第是四川富顺人.戊戌六君子之一.但是对于他的经济状况.很少有人注意。 光绪九年(1883年).他高中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时年不过24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奇怪的是,中了进士之后,他却一直没有到北京去当官。因为家里太穷.他拿不出到北京当官的本钱。  相似文献   

16.
我叫段小辉,今年34岁,1987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榆树市土地管理局地籍科工作。在大学期间,我曾多次提出入党申请,并两次填写了《入党志愿书》,然而,都没能如愿以偿。但我没有气馁,始终坚定一个信念:无论何时何地,我跟党走的决心不动摇,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志愿不更改!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认同、理论认同及其变化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绍君  徐坡岭 《探索》2000,(1):71-73
与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伴生的一个重要政治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新内涵的的认知和认同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社会主义信念的削弱。本丈认为,社会主义信念的形成来源于两个途径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理论认同和对社会主义目标的价值取向认同。后一个认同又直观地体现在对共产党人的价值形象认同上,并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考察实践中社会主义信念的变化轨迹,进行了证实。最后得出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是,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新内涵的研究和宣传,争取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内涵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党的建设,重新确立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人的价值形象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滇军爱国名将朱德,与曾任北京(民国日报)总编辑、同盟会的老会友、1918年聘请到他的旅部任咨谋的孙炳文,政见一致,志同道合。早在1920斗,他俩在为改造中国寻求新道路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到马克思的故乡去1922年3月,朱德离开昆明,5月中旬回到四川南溪家中。他一面安排家事,一面做着去北京的准备。挚友孙炳文已于一年前先行到了北京,他们相约北京会合,6月底,朱德到了上海。7月初的一天,他从上海到了北京,出了火车站,雇个人力车,直奔宣武门外孙炳文的住处。二人见面,格外高兴,孙炳文对朱德如约而至甚是钦敬。“玉阶兄,来得这样…  相似文献   

19.
我与陈刚同志相识相交相知27年。1940年初,我从中央文委调中央社会部任调研科长,从兰家坪到了枣园,认识了陈刚同志。此后彼此就一直保持着联系和友谊。新中国成立,陈刚同志和我先后回四川,又一起在川南区工作。他任内江地委书记,我任泸州地委书记。四川合省后,陈刚同志和我又先后调四川省委工作,且先后分管工业。一直到1967年,陈刚同志不幸逝世。从相识到永别,27年间,陈刚同志是我的良师、兄长和朋友———因为我们共同的革命信念、共同的思想见解,也因为我们不同的革命起点和性情秉赋。陈刚同志是我党第一代革命家…  相似文献   

20.
小唱 《党员文摘》2008,(7):32-32
十几年前,他从上海大学冶金系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工具厂。参加工作不久,他就迷上了炒股,用700元启动资金炒到600多万元,后来他索性辞了工作,专职炒股。可股市风云变幻,1993年遇上熊市,他账户上的资金很快缩水至不足10万元。他万念俱灰,含泪退出股市,离开上海来到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