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国财政立宪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永忠 《人大研究》2004,(11):44-45
一、财政立宪的重要意义财政立宪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财产权和自由权,保证国家公权力行使的能力及其正确行使,一国宪法对国家的财政权和人民的财产权以及对国家的财政权在不同的国家机关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界分的一项宪政制度。财政立宪不仅是世界宪政国家的源头,也是一国实行宪政的基础,在我国更是推动法治国家和宪政建设的重大举措:1.财政立宪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客观需要宪政就是政府受制于宪法,为有限政府,即政府只享有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这一切又受制于法治,意味着权力的分立,以防止权力集中和专制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掉入陷阱的清末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掉入陷阱的清末宪政中共宝钢党校杨小川博士“预备立宪”、“筹备立宪”、“君主立宪”、“假立宪”、“伪宪”、“立宪运动”和“宪政”等是人们对本世纪之初,即1905年以后5年间由慈禧发起的那场政治改革的不同称呼。过去普遍认为清末宪政是清政府专制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3.
从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大臣赴外考察宪政,“以期择善而从”,1906年清政府“仿行立宪”,中国政治的发展就被纳入到了宪政的不归之路。2004年,我们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中国的宪政整整历经了100年,百年的宪政之路可谓几多欢乐几多愁,盘点百年积淀的宪政资源,对我国进行政治制度创新,建设宪政民主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曾明快地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此后新中国的宪政,基本上就是在这种思想下建构起来的,其间,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主义价值取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可以说, 新中国立宪主义的最初历程,基本上就是民主主义竞克了自由主义,或者说是压倒了自由主义的历程,而其间特别值得深思的是对人权的价值没有予以足够的认知,甚至曾予以集体性的漠视和践踏,10年的“文革”动乱,就是其登峰造极的局面。时至今日,将立宪主义单纯地理解为一种诉求民主政治理想的观念, 在我国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学术思想中仍是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6.
人权的宪法保障是现代宪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宪法对人权的充分保障首先体现为公民基本权利立宪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宪作历史考察,并在对现行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立宪进行检讨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宪法第二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50年来, 我国的人大制度经过艰难曲折的演变和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或者说, 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国家民主 ) 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为今后继续前进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 也应该看到, 人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民主法制的建设, 还是很有限的, 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距离实现“法治国家”或宪政国家的目标尚远。有的学者说我国目前正处于宪政的“入口处”, 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 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 实现宪政, 还任重而道远。这里亟须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最根本的是, 必须调整和理…  相似文献   

8.
艾国 《人大研究》2004,2(3):28-30
在民主立宪国家中 ,公民民主宪政观念的发育程度对于该国的民主宪政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民主宪政观念本是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而非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固有。鸦片战争后 ,民主宪政观念始在中国传播。由于种种原因 ,民主宪政观念在我国始终是少数人的观念。我国的大多数公民并未形成自己的民主宪政观念 ,有些公民甚至对宪法缺乏起码认知。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民主宪政建设 ,已经成为我国民主宪政建设的最大障碍之一。影响我国公民民主宪政观念发育的因素很多 ,如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等。经济基础与民主…  相似文献   

9.
许超 《传承》2010,(27):86-87
清末,清廷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各方面势力的攻击下逐渐走向瓦解。为了维持统治,清廷着手实行宪政。作为晚清重要的教育家和知名学者,于式枚被政府派遣出使德国,亲身考察宪政。正是在此次考察中,于式枚形成了他对立宪的独特态度。  相似文献   

10.
田威 《人大研究》2005,(1):29-32
一般认为 ,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 ,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 ,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 ,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反映。本文对近百年来中国宪政理论作一梳理和简介。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政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 ,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为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该过程进行了分类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以政权性质为标准 ,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和…  相似文献   

11.
政府财政权与国家财政权处于不同的层面,政府财政权仅仅只是国家财政权的执行性权能,但这种权能不仅具有公共行政权所共有的扩张本性,而且具有更为根本性的直接财产权益损益性,必须通过财政立宪构建科学的宪政框架加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夏新华 《求索》2008,(5):200-203
法国是欧洲大陆第一个系统地形成宪政文化的国家,其宪政体制产生了世界性的示范效应。法国宪政文化在中国移植的命运跌宕起伏:由清政府极力抗拒到民国新政权的致力效仿,即所谓“辛亥以后之共和运动,开口必日法国如何,美国如何”。法国宪政文化对民初中国之立宪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各政党对于政府之形式,多数认为“法制较为适用”,主张以“法制为善”,采用责任内阁制。关于大总统的选举方式,各政党比较一致的主张是参照法国,采取间接选举。而梁启超则仿效法国国民议会,在中华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制度设计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特会”的设想。民初几部宪草中关于“参政院”的设计,更是借鉴法国宪政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通过税收立宪,实现了国家征税权的宪法限制、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地位、纳税人权利的宪法保障,最终走上了宪政发展的道路。我国宪法税收条款缺失,没有规定税收法定原则,行政机关成为税收立法权和执行权的中心,使得征税权在我国成为几乎不受约束的权力。我国宪法对于私有财产权与公有财产权实行不平等保护,只规定了纳税人义务内容而没有规定权利内容,导致纳税人权益无从得到切实保障。税收立宪的价值就在于通过限制国家征税权来保障人权并实现宪政。  相似文献   

14.
高秦伟 《新东方》2004,(3):50-51
政治文明的重心是制度文明,而宪法又位居制度文明的要津。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奉宪法为国之大事,均以建设宪政为最高目标。但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等均不相同,因此对于宪政的理解也呈多样性。我国学者对于宪政的涵义的概括大多是以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本思想为根据的。毛泽东在该文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就是民主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是苏联,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引发了不少问题。财政立宪主义视野下,该现象是由央地财权划分不够合理,以及地方政府权力与当地居民权利不够平衡造成的。如果能够做到以宪法绝对统摄各类财税法律法规,则"土地财政"问题就可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6.
马俊军 《理论月刊》2007,(12):101-106
中国之立宪历史已有百年沧桑,时下依然存在的臣民文化残余是宪政建设的绊脚石,公民文化应该是宪政建设的魂魄,党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中国宪政新的百年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清末宪政运动是中国宪政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引发这场立宪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清政府內焦外困,立宪势力崛起;经济上,清末封建经济体制遭到破坏,民族资本崭露头角;文化上,中西方法律文化碰撞融合,民权意识觉醒。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已意识到,从政治制度上革新,进行法制改革和立宪活动才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从 195 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 ,历次制宪或修宪都蕴涵许多令人回味和沉思之处。宪法的荣辱与悲欢 ,折射出宪政的坎坷与功效 ,也表达了执政理念的变迁。 5 0年宪政命运 ,注释着一个历久弥坚的道理 ,宪法命运与国家命运、公民尊严休戚与共 ,即宪政兴 ,天下治。宪政的建设性框架194 9年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奠基礼。195 4年 9月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成为“立宪治国”的良好开端。这部宪法由序言、正文两个部分组成 ,正文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四…  相似文献   

19.
党主立宪是一种民主制度与党主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政体,是政党主权被宪法制约后的进化形态。党主立宪的关键在于民众监督党组织的权利以至权力的程序化、法律化、具体化。在思想方法上,党主立宪是立足现实的渐进主义,既不指望在较短时间内赶欧超美,也反对停滞不前的固守主义。只要各方面具有协商、妥协的理性态度,党主立宪将成为中国实现宪政的可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至今年已愈百年,因此有必要以更加客观的心态来观察清末宪政的道路。清末宪政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清末宪政以法典化形式开创了中国宪法的历史;清末立宪的成果多为中华民国所继承;清末宪政运动提高了民众对民主宪政思想的认识,向其传播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清末宪政是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现代化的可贵开端。充分认识清末宪政的成就与不足,反思晚清政府选择的宪政模式对百年来中国宪政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