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勇 《河北法学》2002,20(2):50-5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富裕了。因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人的个性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经济交易活动获取利益。但是人口之重负 ,资源的短缺 ,导致了获利机会的减少和利益的矛盾。所以 ,大量有害经济秩序的获利行为就不可避免———大量不法获利行为发生了。显然 ,我们应该用刑法来调整这些行为 ,即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刑事法律体系来规制这些不法获利行为。  相似文献   

2.
刘涛 《政治与法律》2020,(3):113-124
网络空间中的帮助行为实质不法具有行为对象上的不特定性、行为方式上的非外在可辨别性和侵害结果上的非实体性,网络帮助行为的不法归责模式因此具有独立化的必要。在功能主义的视角下,针对实质不法的特点,网络帮助行为不法归责模式凸显主观不法要素对不法归责范围的厘定效果和客观归责上的功能维护与管道治理的目标。网络帮助行为的不法归责不同于传统的犯罪参与归责模式,刑法对此类行为的规制较共犯归责原则宽松,但也应当对其进行合宪性解释,归责边界应当遵循社会宪治的理念,以社会功能分化的视角构建网络时代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刑法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3.
论不法经济行为中罪与非罪的界限赵长青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新时期,评判不法经济行为的性质,划清不法经济行为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界定得当,既能开放一些新生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又能准确地打...  相似文献   

4.
梁根林 《法学研究》2013,(2):131-150
刑法修正案八生效以来,扒窃应否一律入罪、但书是否得为扒窃的出罪依据之争,困扰着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前提是,建立对但书及其规制下的罪量类型、政策机能、体系定位、出罪机制的基本共识,消除刑法知识转型时代不同话语系统囿于语境差异的对话困难。通过以阶层犯罪论体系与我国刑法规定为背景,立足于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的融通,分析我国刑法特有的罪量要素的类型与政策功能,可以认为,扒窃包含为但书所规制并须结合刑法的规范保护目的进行涵摄的罪量要素。从扒窃行为的客观不法与“扒手”的人的主观不法两个维度,才能揭示扒窃的规范含义,并据以依次判断扒窃行为是否该当扒窃型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扒窃作为盗窃罪的不法行为定型,既表明我国刑法包含涵摄罪量要素,也展现了我国刑法以行为不法为基础,重视人的不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法规范与刑事法规范并行的二元违法立法模式,是确定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范围、关系的法源所在.在我国立法模式下,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的对象、范围均具有不对称性,均需区分交叉部分与独立部分.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规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规制对象相同并不意味规制范围相同,需要进一步通过规范保护目的区分行政不法与刑法不法范围的交叉部...  相似文献   

6.
裁判员受贿操纵体育竞赛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体育竞技赛事的正常运行,因而有必要在刑法上加以规制。然而,分析此类行为在现行刑法上可能涉及的罪名可知,受贿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在此并无适用空间,至于诈骗罪则仅当涉及体育赌博时方可有限地被适用,因此有必要增设新罪名。关于规制操纵体育竞赛的刑事立法模式,德国刑法于2017年所增订的体育赌博诈骗罪与操纵职业体育竞赛罪采取了“不法约定模式”,其将犯罪构成要件的核心置于通过贿赂所达成的事前不法约定,存在过度提前处罚的疑虑。我国关于增设操纵体育竞赛罪名的立法建议则多采取“操纵行为模式”,其系以操纵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核心,但因难以明确界定操纵行为的概念而导致构成要件范围过于宽泛。由于上述两者皆存在缺陷,本文在对操纵体育竞赛采取分类规制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制裁判员操纵体育竞赛的“枉法裁决模式”,建议在我国刑法上增订“裁判员枉法裁决罪”。  相似文献   

7.
论体制改革中我国刑法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建立在不同经济体制模式上的各种刑法观,其实质差异主要集中在对犯罪的本质属性、刑法功能及罪刑关系的总体认识上。作者着重探讨了体制改革中我国刑法观转变的三个问题:1.生产力标准与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评价问题。作者指出,将生产力标准作为评判行为社会危害性有无及程度的价值尺度,是正确的。但不能将其曲解为纯粹的经济标准、等同于局部标准、误解为唯一标准或看作是个人标准,要对生产力标准内在的丰富涵义,有一个全面、科学的把握。2.体制转换与不法经济行为的刑法调整问题。作者就经济改革中刑法调整的内容、范围、手段、程度等进行了全面论述,认为在现阶段,刑法对不法经济行为的调整必须做到及时、慎重和适度。3.社会进步与刑事法律的民主化问题。作者在这一部分,就刑法的平等性、民主性、科学性、社会性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刑事立法思想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关于刑法调整重点对象的转移问题 刑法调整的重点对象是什么?这与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总任务有关,但也常常受制于统治阶级对各类犯罪实际危害性质及危害量的感受和认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治阶级制定刑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强有力地维护高度集中的国家意志,刑法的锋芒也主要指向危害政权稳定和统治秩序的犯罪。在经济犯罪和治安犯罪方面,刑法往往更关注后者。只有当危害经济运作的行为同时严重破坏了国家计划甚至对统治秩序的稳定形成重大威胁时,对这类不法经济行为的行政性调整,才会真正让位于刑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刑法调整的对象是否应当有重心的转移,刑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有两项:其一,是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其二,是打击严  相似文献   

9.
刑法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刑法与没有刑法,会存在哪些区别?这些就是刑法的机能问题。刑法机能,又称为刑法功能,是指刑法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功效与作用。关于刑法的机能,存在不同主张。二分说认为,刑法的机能分为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行为规制机能基本上只是法益保护机能的反射效果,法益保护机能主要通过行为规制机能来实现。三分说在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之外,强调行为规制机能的独立意义。在笔者看来,强调刑法的行为规制机能具有必要性和独立价值,所以,刑法应该具有行为规制、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三个机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购物的日趋兴盛和繁荣,出现了一些以利用网络购物规则,故意制造卖家违约的假象进行牟利的"网络碰瓷"行为。当前对该类行为未有明确的定性,法律规制存在一定的难点和盲点。有必要对"网络碰瓷"进行刑法规制,当然,对"网络碰瓷"进行刑法规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打击犯罪,更重要的是发挥刑法的预防犯罪功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危险作业罪,将安全生产领域的刑法规制由刑法第134条设定的过失结果范围扩大到惩罚具有引发现实危险的具体危险行为,这一立法变革是对当下社会生产安全风险增大、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的法治回应,是由行为及后果的静态规制到预防危险行为引发后果的立体化立法体现。实践中,因对危险作业行为方式、现实危险等构成要件的理解判断不一,导致司法适用可能出现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基于秩序、利益、自由等表述的经济刑法法益学说在认知进路上存在问题,无法形成本体和功能自洽的法益观。应当承认集体法益的独立性,立足法益二元论对经济刑法法益进行本体重塑与功能展开。它勾连宪法,是保障在经济领域中实现个人自由的外部条件的统一体,也是经济秩序市场经济规范保护的客体。法益不是刑法独有的保护目标,仅根据法益标准难以有效区分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经济刑法的犯罪化应坚持保护适格的集体法益,同时更加注重合比例原则和明确性原则的补充与限制。经本体重塑的经济刑法法益兼具体系超越与体系内在功能,有助于在反思当下中国经济刑法立法与司法的基础上,重构经济刑法的立法理念与犯罪化标准,厘清经济犯罪的类型与解释原理。  相似文献   

13.
黄惠芳 《法制与社会》2011,(28):254-255,26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高速发展,企业在入市时的审批机制已经比较完善,但对于企业退市行为如何规制是回前理论界和实务界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刑法中增设清算不作为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在我国刑法中增设清算不作为罪的建议,以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地理标志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对其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理标志权刑法保护的欠缺问题愈加凸现。仿冒和滥用地理标志的现象屡屡出现,严重危害到市场管理秩序和广大消费者、权利人的切身利益。我国刑法规制的滞后性,导致现行刑法对严重侵犯地理标志权行为的制裁显得捉襟见肘。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对地理标志权刑法保护的现状、刑法介入地理标志权保护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加强对地理标志权刑法保护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合同诈骗行为在我国1979年刑法中并未出现单独罪名予以规制,这种行为包含于诈骗罪中。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越来越大的对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进行较严重的破坏。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且有力的保护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我国1997年新刑法于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规定了合同诈骗罪。这一规定不仅有力的保障了合法的财产所有权,而且更有力的是保护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对使用这一罪名时的困惑,如何理解该罪犯罪构成中的要素问题成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任克勤 《政法学刊》2001,18(2):61-65
经济犯罪是在商品经济运行领域中,为谋取不法利益,严重侵犯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案件具有与一般刑事犯罪案件不同的特点。当前经济犯罪表现出侵害面广,案值大,危害严重等新特点。在发展趋势上其数量增多、形态复杂等将会更为突出。我们要审时度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打击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生产力标准指导刑法标准刍议李清龙在全面加快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形势要求以保障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使命的政法部门以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经济行为的功罪是非,而现行刑法却是制定于计划经济时期,评价经济行为罪与非罪的标准是计划经济标准,稍一...  相似文献   

18.
恶意透支有一般违法型恶意透支和犯罪型恶意透支,我国刑法规制的是犯罪型恶意透支。在各种类型的恶意透支中,积少成多型和骗领信用卡型是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刑法规制的恶意透支主体不仅仅限定为自然人,还应包括单位。恶意透支行为是恶意透支犯罪的客观方面,刑法对于恶意透支行为作了法定解释,但如何认定恶意透支行为,对恶意透支犯罪行为的刑法规制采用何种立法例更适宜等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游戏是一新型的产业,而针对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盗窃行为同样也是新兴的却大量存在的事物。其是否应当受到刑法规制?笔者从盗窃罪的沿革、处理现实问题的需要和刑法价值三个角度,论述刑法规制虚拟财产盗窃行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医疗行为有序开展能够让医患双方预科到各自的行为将会给对方带来怎样的后果,使人们在医疗行为活动中有一种被实现的预期,带给人们以安全感。刑事法律制度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对医疗行为的刑法规制中,其通过对严重损害就诊人员生命健康权益的医疗行为规制,及去刑化的理论探讨,体现了刑法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保障;通过对医疗行为中行为人刑法规制的限制性规定,体现了刑法对医务人员工作权益的保护。突显了刑法最终保障公民权益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