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伦人是缅甸与泰国最重要的跨国民族之一.本文就缅泰克伦人跨国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克伦人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缅甸少数民族武装聚集地——缅北紧邻中国,该地区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与中国有着广泛的联系,缅北民族冲突对中国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和对中国在缅甸的投资带来新的挑战,对此,中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缅甸目前正处于从军人执政向民选政府过渡时期。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却越来越严重。宗教冲突首先是在缅甸西部若开地区爆发,然后扩大到缅甸的其他地方。众所周知,缅甸是一个佛教为主的国家,穆斯林仅仅是少数。而且,一般认为,缅甸国内的穆斯林是东南亚地区最不激进的群体之一,而佛教教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和平与非暴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缅甸佛教徒与穆斯林的暴力冲突?笔者认为英国殖民统治政策造成的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是缅甸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缅甸政治转型过程中日益高涨的佛教民族主义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缅甸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些无法融入缅甸社会的中国人因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种原因而陆续离开了缅甸 ,那些仍然留下来的华人很好地融入了主流社会 ,有时甚至很难辨别出他们与其他诸如缅甸、掸、及克伦等种族集团之间的差别。绝大多数华人能讲缅语 ,并取缅甸名字和穿戴缅甸服饰。更重要的是他们跟缅甸人一样 ,一般都信奉佛教。他们对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越来越多地同缅甸人通婚 ,促进了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二战结束以来,东南亚各国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挑战。其中,缅甸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缅甸1948年独立后,至今70多年来,内战仍未能平息。期间,缅甸发生了四次军事政变,出台了三部宪法。宪法的废立过程与内容是理解缅甸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视角。本文基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结合宪法社会学和宪法解释学的方法,从动机、社会关系和制度三个层面对缅甸三部宪法的废立过程与内容进行解读,从中发现缅甸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背后的政治挑战与思想变迁。  相似文献   

6.
伍庆祥 《东南亚研究》2022,(3):34-51+154
二战结束以来,东南亚各国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挑战。其中,缅甸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缅甸1948年独立后,至今70多年来,内战仍未能平息。期间,缅甸发生了四次军事政变,出台了三部宪法。宪法的废立过程与内容是理解缅甸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视角。本文基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结合宪法社会学和宪法解释学的方法,从动机、社会关系和制度三个层面对缅甸三部宪法的废立过程与内容进行解读,从中发现缅甸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背后的政治挑战与思想变迁。  相似文献   

7.
缅甸罗兴迦人问题的历史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甸罗兴迦人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复杂的历史背景,引起世人普遍关注.本文试图就国际上存在争议的罗兴迦人身份问题、若开穆斯林与佛教徒的历史纷争以及罗兴迦人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8.
缅甸历史所称公元前 85 0年释迦族在缅甸太公建城之说 ,乃抄自梵文经典的印度传说。至缅甸载籍中蒲甘王朝阿奴律陀以前之事迹 ,则多缺乏根据。在缅甸的早期国家中 ,最主要的是骠国 ,早在公元 1世纪时 ,骠国就已经开始出现 ,到公元 7世纪时 ,骠国已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缅甸封建社会经历了萌芽 (蒲甘王朝时期 ,从 10 44 - 12 87年 )、分裂(12 87- 15 31年 )、发展 (东吁王朝时期 ,15 31- 175 2年 ) ,鼎盛 (雍籍牙王朝前期 ,175 2 - 182 3年 )。在 182 4- 1885年间 ,英国向缅甸发动 3次战争 ,1885年 11月 ,缅甸王室灭亡 ,全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入这一地区。然而,配套的健康保障制度却十分落后,针对跨境地区“人能跨境工作”而“健康保障体系却不能跨境发挥作用”的矛盾,本文以中国、老挝跨境地区为例,指出该地区对健康保障制度的需求及建立跨境健康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从健康保障制度的提供方、需求方及服务方式三个方面分析该地区建立健康保障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探讨该制度实施的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杨祥章  李忠艳 《东南亚研究》2022,(6):47-68+154-155
东盟自成立以来一贯倡导不干涉原则,并将其从反对外部势力对本地区事务的干涉拓展到不干涉成员国内部事务。但东盟的不干涉原则在应对成员国事务的实践中并非一成不变。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东盟在缅甸对不干涉原则进行了尝试性调适。通过考察东盟在2003年德拜因事件、2007年“袈裟革命”、2008年“纳尔吉斯”风灾、2012年以来的若开邦罗兴亚人危机和2021年军人再度接权后的应对方式,可以发现,东盟建设性介入缅甸事务的主动性在加强。上述五个案例表明,东盟不干涉原则在应对缅甸事务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张力和限度。不干涉原则的调适虽然增强了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但影响了东盟内部的协调一致。同时,维护东盟的整体性是东盟调整不干涉原则不能触碰的红线。  相似文献   

11.
尽管越南越族灶神信仰在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到汉族祭灶习俗的影响,但由于信仰的深层象征及各民族选取、发展文化材料的方式不同,两者仍呈现出较大差异。越族灶神信仰的形成过程即越族本土民间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与整合过程,它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越族民间信仰乃至越族文化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关于扶南主体民族族属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平 《东南亚研究》2007,(1):72-76,94
扶南是公元初兴起于今天柬埔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古国,但是,对扶南的主体民族到底是什么民族,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考证后认为,扶南的主体民族就是早期的高棉人中的一支。  相似文献   

13.
扶南国是古代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强国,有着五六百年历史.但是,对其主体民族是什么民族,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以宋书记载"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为主要论据,认为扶南的统治阶层是马来民族.  相似文献   

14.
泰南自1909年签定《英暹条约》归入泰国版图以来,马来穆斯林的分离运动就此起彼伏、经久不衰,成为困扰泰国历届政府的不靖问题。“9.11”事件的发生,使这一长期并未休眠的火山再度喷发,且火焰呈越烧越烈之势,其影响不仅波及泰国国内,还远远地扩散到了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5.
16.
“奥郎.阿斯利”是马来西亚的土著族群,国内相关论述极少。本文分析了“奥郎.阿斯利”问题的形成和政府为解决问题而针对“奥郎.阿斯利”人所实行的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奥郎.阿斯利”人的影响。最后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对其政策进行了宏观上的评析。通过本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奥郎.阿斯利”这一落后族群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以及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得失,为多民族国家处理落后民族或者族群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1860年以后,清政府对东南亚华侨开始实施全面的保护政策,并采取了在华侨居住国设立使领馆、与有关国家签订双边条约及规定等措施。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这种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南亚华侨的利益,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8.
19.
Myrna S. Austria 《East Asia》2012,29(2):141-156
Why are the ASEAN economie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xious about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stay competitive is an obvious answer. Greater cohesion is also imperative for ASEAN to sustain its credibility of being able to provide the platform for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Yet what is offered by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the ASEAN Framework Agreement on Services, and the ASEAN Investment Area may not be adequate or comprehensive enough for the Association to amass the economic clout commensurate with its position as a pivotal player in East Asia. 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is thus the logical, but not automatic, extension of these regional efforts. Can it come to fru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ASEAN economies may address key issues that have hampered deeper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e Special Issue, Illiberal Politics in Southeast Europe, on the retreat of liberal democracy in the region. It focuses on the central themes that link all the papers together: free and fair elections, media freedom, judicial independence, privileged access to public resources and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It seeks to disentangle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lliberal politics in the region and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in the illiberal practices and strategies incumbents use with the aim of staying in power indefinitely. The main argument is that democratic backsliding in Southeast Europ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unfinished transitions of the 1990s, which gave rise to new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lites and that blending those two into one resulted in the dominance of the executive over the judiciary and legislature. These new elites became entrenched during the wars and conflicts that affected the region. The enabling factors were of societal origin – clientelist practices, corruption, nepotism and mistrust in politics accompanied by external factors –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pull and push factors (from the EU and Russia) along with a domino effect of democratic backsliding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