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务院设定行政许可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发布决定设定、取消和调整行政许可,是行政许可主要设定主体。国务院设定行政许可权被滥用,设定行政许可程序、内容不规范,设定行政许可具有随意性。国务院将非行政许可审批、核准等措施排除在行政许可之外,规避了《行政许可法》约束。国务院设定行政许可的实践妨碍了《行政许可法》实施,增加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高枫 《行政法制》2004,(2):13-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将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所确立的行政许可设定制度、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行政许可的统一办理制度、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制度以及监督检查和责任制度等等,都是对观行行政许可制度的规范和重大改革。行政许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和管理方式,其本质主要  相似文献   

3.
根据法律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设定行政许可时,应当遵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不得越权设定行政许可。对于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应当是在上位法没有设定行政许可的情况下,下位法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上位法已经设定行政许可的,下位法只能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本案中,原告购买的是工业用盐,而法律及国务院《盐业管理条例》没有设定工业盐准运证这一行政许可,因此,地方政府规章不能设定工业盐准运证制度。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对所属各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由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依法继续实施;对法律、行政法规以外的规范性文件设定,但确需保留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事项的行政审批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现决定予以保留并设定行政许可,共5 0 0项。为保证本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对实施本决定所列各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等作出具体规定,并予以公布。有关实…  相似文献   

5.
便民——行政许可法的显著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娟 《行政与法》2004,(7):101-101
便民,是行政许可法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进行了规范,行政许可项目过多、过滥的问题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行政许可实施主体作了创新性规定,可以促进在实施行政许可方面存在的关卡过多,推诿扯皮问题的解决;规定了行政许可的程序制度,解决了在行政许可方面存在的手续繁杂、效率低下的问题;对实施行政许可期限、收费等方面做了规范,解决了在行政许可方面存在的久拖不办、权力寻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0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中国建立法治政府的重要一步。它确立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不仅有利于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而且有利于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一、行政许可设定制度的创新:切断行政权力的无处不在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重要行政手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规范和制约,行政许可事项过多过滥,行政许可的设定呈现出随意性与机械性,谁都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都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事  相似文献   

7.
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存在许多弊端,行政许可领域的腐败问题不容忽视:有的行政许可项目的设定权混乱,几乎一讲行政管理就要审批,审批过多过滥;有的对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限制,权力与利益挂钩,以权谋利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权力运作不透明,权力运行过程缺乏应有的监督,为一些不法分子贪赃枉法、搞幕后交易提供了条件;还有的在管理方式上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无形中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方便。《行政许可法》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作为出发点,既注重从根本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又体现出政府管理理念正从管制…  相似文献   

8.
行政许可之地方立法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法学评论》2006,24(2):83-91
《行政许可法》只是规范和控制行政许可的阶段性成果,地方立法则是规范和控制行政许可滥用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许可“双刃剑”的特性,地方立法关于行政许可的现状及审批制度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决定了地方立法控制的必要性。地方立法控制行政许可有权力的制约性作为理论基础,有法律的相关规定作为制度基础,有地方立法的特殊性作为现实基础。地方立法控制行政许可的方式有,对设定行政许可权范围进行限制,对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进行限制,对行政许可设定进行监督,对行政许可行使进行监督以及跟进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9.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规范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的程序,确保行政许可设定的合法、适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定义)本规定所称的临时性行政许可,是指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确需立即采用行政许可的形式实施行政管理,由市政府规章设定的实施期限为一年的行政许可。本规定所称的起草单位,是指按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上  相似文献   

10.
二、行政许可的设定 19.行政许可条件应当具体到什么程度? 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行政许可,应 当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条件。这样规定 的目的是,减少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许 可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性过大的 问题,以确保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 公平、公正。因此,行政许可的条件作为 行政许可制度的重要内容,应当尽可能 明确、具体,符合行政许可公平、公正原 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收费实行的是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适用该种制度,从价值上讲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从效力上讲不能对外产生法律效力;从程序上讲有悖于正当程序原则,最终将导致公路收费存在诸多问题。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高速公路收费已经不宜适用行政审批制度,有必要重新确立适用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赵德铸 《行政与法》2006,2(8):123-124
民事诉讼中的附属问题是民事诉讼中对与诉讼相关的行政事实或证据判断问题,在诉讼中对它的认定和判断决定着民事案件性质或裁判结论。民事纠纷,会因行政权的介入而使问题变得复杂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民事纠纷,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必须探讨新的制度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许可标准的冲突及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梅英 《法学研究》2014,36(2):46-60
行政许可标准,是对行政许可的法定条件、程序的解释和细化,在学理上属于许可的裁量基准,在功能上构成了许可获得的限制性条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阶梯式"规范体系。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视角下,市场准入过程往往是多个单一许可组成的复合许可过程,由此产生了不同部门间实体和程序标准的冲突现象。其发生的内在机理是行政权及许可背后的部门利益与家长主义规制,外在形式则表现为复数机关参与的异位规范间的冲突,性质上多属经验冲突而非逻辑冲突。由此,解决的路径在于:一是现行行政服务中心基础上不断修正的行政协调模式;二是具有共性效力之协调技术的提炼;三是通过基准制定和公布义务的规则治理。  相似文献   

14.
检察权的本质是法律监督权,而完整意义上的法律监督权,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诉、职务犯罪侦查、诉讼监督等权能,还应当包含封行政机关一般违法行政行为的监督权.行政检察制度改革应当成为未来检察改革的核心,并围绕法律监督权“程序性”、“准司法性”、“专门性”等特点,构建行政公诉、行政一般监督、行政立法监督、行政诉讼监督等制度。  相似文献   

15.
论可诉性是行政行为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明金 《法学论坛》2006,21(3):77-82
可诉性是指法律行为的可诉性,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诉诸法院司法审查的一种本质属性,这是判断行政行为的一个根本标准;过去,我国学界对行政行为特性的认识却忽视了这一点。可诉性是贯穿于行政行为与行政诉讼的一条红线,它使公民行政诉权的行使与法院对行政权的司法审查成为可能,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论案例指导制度的法律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郜永昌  刘克毅 《法律科学》2008,26(4):135-141
将案例指导制度定位为法律适用机制,就是意图在现行的司法体制框架里,通过指导性案例具体化、细化法律原则,使其可以像法律规范(规则)那样可以发挥裁判准则、行为规则以及(裁判结论的)评价准则的功能,以恰当、公正地处理纠纷。但这一定位没有看到以成文的制定法为核心,根据依法裁判原理构建起来的现行司法制度、诉讼程序制度的特点,没有看到指导性案例法律效力的特点,以及依法律规则裁判与依指导性案例(法律原则)裁判所要求的不同的裁判方式和运行条件,从而极有可能忽视相应的司法程序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论建立市场取向的行政许可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行政许可制度改革如何坚持市场取向 ,实现根本性的制度突破 ,这是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制定《行政许可法》的一个重大方向性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建立我国新型行政许可制度的建设性方案和创新思路。文章论述了上海浦东新区试行的告知承诺制的价值、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建议 ,提出并论证了实行一个部门许可是解决当前多头许可的根本性出路问题 ,探讨了创建政务服务局、实行后置许可、进行网络化许可和采用默示许可等其他制度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8.
陈军 《行政与法》2013,(3):88-95
在公私合作背景下,行政行为和行政法律关系趋向复杂化,传统的行政诉讼制度出现缺失。时下,司法能动主义在我国法院系统和法学理论界备受关注。为适应公私合作背景下纠纷问题解决的需要,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面临选择司法能动还是制度重构的抉择。结合中国法治实践,行政诉讼制度的重构,是比较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  相似文献   

19.
"以审判为中心"的政法政策同样适用于行政诉讼制度改革,它要求法院发挥自身司法能力和司法制度能力,有效地介入涉法行政争议之中,并藉此保护法益。在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是法律监督上的国家权力结构关系。法院优位于行政机关,法院作为独立裁判者指挥诉讼管理关系和裁判过程。以审判为中心的行政诉讼制度构造,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法院司法能力在解决行政争议上的优位角色,应完整地发挥行政诉讼法的制度能力,即发挥立法、司法解释、司法组织及指导性案例的制度功能。行政诉讼司法准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诉讼管辖、庭审制度等,是否体现了"以审判为中心"的制度改革方向,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行政争议的实质解决和法益有效保护。"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政策和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为中心的行政诉讼制度,影响了法院的诉讼角色和功能。回归司法权和诉讼制度本质,宜在行政争议、行政行为和法益之间构造出一致性的诉讼结构关系;宜从组织和体制改革转向程序改革,发挥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在塑造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姜明安 《中国法律》2009,(4):8-11,63-67
一、行政诉讼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 行政诉讼具有救济功能、监督功能和解决行政争议、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对于行政诉讼的救济功能和监督功能,在《行政诉讼法》已制定20年后的今天,人们已达成了比较广泛的共识。但是对于行政诉讼是否有利于改进“官”“民”关系,消除老百姓与政府机关的矛盾和冲突,保障社会稳定,即行政诉讼是否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有不少人,特别是少数政府机关及其领导人,对之却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