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概念,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西部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对促进少数民族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实现各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西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工作,不仅需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狠抓"特色",切实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乡村绿色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加强生态评估,建立生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乡村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和航标。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中经济和产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问题,避免简单地用乡村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代替乡村振兴,已成为破解乡村振兴实质和内涵的关键所在。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振兴问题上,需要正确处理和破解有形层  相似文献   

3.
林业是"三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兼具资源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独特性,将在乡村振兴伟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该文以宁波地区为主要研究样本,从生态建设筑起扎实基础、产业建设增强经济实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乡村风貌三方面分析、总结林业的现实作用和宁波的经验做法,为推动乡村林业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要进一步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优秀乡村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释放出持久的生命力,更好地推动首都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文化保护体系。建立农林、文化、文物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部署优秀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相关事宜,梳理好乡村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性规划,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政府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基于当下我国乡村文化日趋衰落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涵是对中国乡土社会、乡土文化的极大弘扬,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体系,为世界文化多元性提供中国样本。应全面系统分析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积极探索乡村道德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方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强化乡村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是构建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乡村文化作为蕴含深刻社会变迁意味与人文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国悠久的农业社会的历史记忆的构成部分,同样也是当前强势工业文明冲击之下,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与新农村建设这两个维度,表达的是城镇本位与乡村本位的发展取向与目标,成为当前乡村文化保护的宏观背景。无论城镇化与农村"新"化,直接指向了对传统乡村生活体系的重构与建构,国家政策是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力量,经济力量为主要依托和核心考量。乡村文化保护与中国乡村发展的整体战略之间的巨大张力以及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凸显的是乡村文化价值的隐性与长期性和经济利益的显性与即时性二者之间的冲突。对此,国家必须在进行系统的乡村文化遗存调查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与财政支持,并有效协同市场与社会两大主体,共同推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和繁荣乡村文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工作创新,完善配套措施,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是丰富农民生活的精神食粮,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守护乡村文化的根脉,应加强保护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努力创新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对构建"美丽乡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潘盛俊 《人民论坛》2012,(17):120-121
文化资源对我国乡村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文化资源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发存在诸如受城市文明的冲击、乡村旅游业的商业气息过浓、本位文化产生变异等问题。要采取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并存,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等措施,实现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与媒介形态的更迭,在万物皆媒的传播格局中,乡村民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乡村文化的封闭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媒介对于乡村文化生活的意义,既要关注媒介的"呈现""连接"与"参与"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到媒介接触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在大众媒介营造的文化氛围中乡村文化逐渐趋同,影响着乡村文化的创造性及文化主体性。为此,应借助大众媒介之力,保护乡村文化特色并寻找其新的发展契机,从而健全乡村文化心理,在数字化的新媒体传播中建立乡村文化自信,进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突破"三农"现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兼顾好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低、乡村基础建设薄弱、生产生活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绿色持续发展,因此要大胆探索创意农业、提高农业科创能力,探求农业产业发展新出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性转型,同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共建机制,强化农业产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振兴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2,(5)
松阳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县内有百余个保留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75个,总数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是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近几年,松阳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积极探索"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实践",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传统文化得到加强保护与发展,全县...  相似文献   

13.
<正>以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为契机,将农村环境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的优势,让改善环境与发展经济相得益彰实现良性互动,这是我区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另一条重要经验。全区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把开展生态乡村活动与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深度融合起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等同步建设。如依托广西秀美山河及多元民族文化,把特色旅游产业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既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在带领农民种植果树和盆栽绿化村屯过程中,把果树种植和盆景栽培发展成致富增收的绿色产业;通过把畜禽粪便应用于农  相似文献   

14.
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旅游业是发展乡村产业的首选。近年来,南宁市青秀区紧盯发展趋势,以产业为支撑,以特色为主导,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融合传统文化内力,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后劲。不断挖掘特色传统文化,加强文旅产业互促互融,打造乡村旅游青秀名片。一是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业的文化属性和以文塑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21,(19)
正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河南省洛宁县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金果、金鸡、金牛等"五金"产业扶贫,打造"上戈苹果""德青源鸡蛋"等一批特色品牌,让贫困群众种上"摇钱树",鼓起"钱袋子",到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河南省洛宁县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正【摄影报道王春潮黄慧梅】武夷山市五夫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近年来,五夫镇人大主动作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保护开发、旅游产业结合,积极打造"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古镇""农业种植大镇",助力五夫升级版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开发并举,为美丽乡村建设留住乡愁。贯穿五夫村、兴贤村、五一村,汇集了兴贤书院、朱子巷、刘氏宗祠等众多文物古迹的兴贤古街,是五夫朱子文化遗存遗迹最集中的地方。为了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需要将3800米电缆入地敷设、迁移及更换表箱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贺州市的广大农村正向着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繁荣景象大步迈进。乡村旅游、质量农业和农业示范区成了撬动贺州乡村振兴的"三驾马车"。创建生态村屯让农村变美富川瑶族自治县虎头村地处龟石水库边,耕地面积少,生态保护严,全村种养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是"十三五"贫困村。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居于"五大振兴"之首。南川是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打好"融合"牌,走好致富路,着力构建"田园风光为载体、融合发展为路径、产业兴旺为目标"的乡村产业振兴格局。一、重庆市南川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突出规划先行,统筹谋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下,关注基层社区的文化和价值观,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能使地方民众受益,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并推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普惠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亚经验",以及中国10年来的相关保护工作,特别是鲁中地区保护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实践表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景在于融入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国家基层社会治理是一种互益互补的关系;顺应当代城镇化急速发展的社会态势,在乡村社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社区,促进"城乡民俗连续体"的良性重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随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乡村产业空心化、传统文化没落、道德权威弱化、农民主体意识淡薄、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如何有效传承与发展乡村传统伦理文化推进德治、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推进自治和加快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产业振兴,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成为基层组织和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尚书村(以下简称"尚书村")"3391"治理架构为例对乡村治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