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迅 《前沿》2011,(17)
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由来及其特性,指出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手段,依靠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献数据库并上传到互联网,建立起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与服务体系,让全世界共享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图书馆应该担负起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
2007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去年6月,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本社与云南民族博物馆联合举行的"云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至今仍余音萦绕。在我们精心梳理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原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隐藏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方言习俗、节庆礼仪、生活生产方式……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迹,记录着活灵活现的民族审美。所以,当我们迎来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时候,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与物质遗产的固态化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对它的保护,不像保护自然和历史遗产那样单纯。在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本刊特邀请了我省部分从事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及保护工作实践的专家、学者撰文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3.
2007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去年6月,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本社与云南民族博物馆联合举行的"云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至今仍余音萦绕。在我们精心梳理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原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隐藏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方言习俗、节庆礼仪、生活生产方式……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迹,记录着活灵活现的民族审美。所以,当我们迎来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时候,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与物质遗产的固态化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对它的保护,不像保护自然和历史遗产那样单纯。在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本刊特邀请了我省部分从事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及保护工作实践的专家、学者撰文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6,(11)
正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保存一个遗产的断面,而是保存文化的传承,它需要更有活力地去发展2016年中国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数据显示,文化遗产越来越引人关注,我国各地的保护工作也是如火如荼,但"保护性破坏"的争议不绝于耳。《小康》带着对于这种争议的疑问采访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家杜晓帆,对此,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项江涛 《思想战线》2012,38(4):108-11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媒介的参与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更应是"主动性"的。所谓"媒介的自觉",指的是把媒介参与的"主动性"有的放矢为深入挖掘、真实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及生成、发展的规律性,并使其转化为大众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形成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创新、认同的社会信息环境。保存"原真性",发现"规律性",应是媒介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本质表达,也是媒介参与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物中包含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以民俗文物为载体。两者是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强势文化不断侵蚀弱势文化的形势下,加强对二者的保护、保存、传承和研究,特别是对二者的结合进行研究,对保存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仕勇 《创造》2007,(1):44-48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纳西先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近千年来以相濡以沫,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市井生活,以"常民生活空间"的完整性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镇.自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古城因其秀美的自然资源、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城中极其丰富而又极具个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也是乡村振兴的内源性新动能。面对乡村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把物质文化遗产之"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神"融会贯通,需要对传统的"形"与现代的"神"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只有大力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保证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力 《北京观察》2014,(8):44-45
正根据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信息的平均寿命仅为44至75天,灭失原因主要有:网页内容更新、网站内容重组、网站主办者消失等等。作为一种"原生性"的信息,互联网信息除了数字形式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形式,如果不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及时保存,许多具有研究利用价值的信息将会消失,我们将失去未来研究的重要资料,其损失是无法估量和无法弥补的。  相似文献   

10.
<正>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将是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于浩 《中国人大》2011,(5):53-54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这部法律的出台,第一次从法律上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确定了国家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保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方式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标志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历史时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涛 《北京观察》2012,(5):10-13
"北京地区人类文化遗产的完善与开发利用"的调研还在进行当中,委员和专家们的舟车劳顿还在继续,我们相信,在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中,他们定会风雨无阻,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13.
张磊 《群众》2020,(4):46-47
为深化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与传承工作,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环境,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活态性、整体性保护的新路子,2011年原江苏省文化厅下发《关于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打造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生态化保护工程的意见。此后,省厅与各地密切协作,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凝聚共识、制定规划、出台措施、建章立制等方面入手,先后建成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极大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传承与发展。2019年3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颁布,为我们系统梳理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贵州民族戏剧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文化,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一种戏种。这种源于古时的巫术的最古老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  相似文献   

15.
1998年3月,作为福建省永定县博物馆馆长,胡大新到福州参加培训。在和福建省文物局的人聊天时,他得知福建武夷山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来他说,当时,听了这个消息,心里一震。作为研究土楼20多年的专家,胡大新有了一个特别的想法:"既然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我们应该尽可能把它推出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引起全球关注,使它能够永远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6.
论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曾梦宇  胡艳丽 《前沿》2010,(11):132-134
侗民族是我国民族人口数量居第十二位的民族,同时也是人口集聚度非常高的民族。侗族以其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特色、完好的生态环境,为我们保存了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发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功能,同时又在历史发展的动态中保护和传承侗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经济工作者、民族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所需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近日获得通过,并于7月1日起施行。条例在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存、传承、传播以及管理与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规定,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本级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梅剑飞 《群众》2014,(4):57-57
<正>"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南京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寸土不能让、寸土不可退’的关键时期,加强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不久前痛陈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三大病症,他呼吁要有更多的南京人来监督那些对文化保护不力的"糊里糊涂的官员"以及对文化有任何破坏的"糊里糊涂的企业。"与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13)
正《小康》杂志上期刊发的"寻找文明密码"封面专题,让我又一次看到了这本新闻期刊多年来坚持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媒体行动力。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联系我们最近联合举办的"中华名城行"大型公益活动,我觉得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不仅需要一种人文情怀,更需要行动力,因为行动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石庆秘 《前沿》2010,(18):177-180
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一种前沿技术应用。文章力图通过数字化技术这条纽带,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形等多种技术,探索唐崖土司王城的保护、研究、修复、旅游开发的策略与方法。减少对文化遗产原生态的随意改造,有效缓解旅游开发与保护中文化资源传承与利用的矛盾,扩大文化资源的群众性与受众范围,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供高科技支撑,提高文化旅游资源的科技含量;真正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实物遗址保存,以此达到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