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是全方面的,农村社会的基本面貌因此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是第一个划分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学者.依据他的理论,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已经使其成为较为典型的"复杂社会".因为在这个由大传统和小传统共同构成的复杂社会,我们可以同时发现两种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即城市的、精英的和主流的文化传统和农村的、大众的和非主流的文化传统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除此之外,本土与外来的,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传统也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正>马克思主义既属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亦属于学科学术思想之显学,与本土的中国文化传统之比较、互释一直都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固有文化土壤,同时也推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过,这两者的融汇由于实际问题的困扰和急迫,还远远没有达到深入的地步;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确实带来了20世纪中国社会进程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渗透进本土文化土壤、凝结到血液之中仍需时日。我们认为,二者还处在初级交互的"格义"阶段。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为文化自信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底色",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增强了文化自觉意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远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和而不同"思想强调的某些非平等对抗性"不同"并不有利于社会和谐,它忽视了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平等对抗之"不同"和确立平等对抗性"不同"之"同"。我们需要赋予"和而不同"以新的内涵,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以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正>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数十年间跨越了西方数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文化也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发生着巨大的离析与整合。它并非始终受制于原初性而没有变化,也非如时下某些论者所称已经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6.
李辽宁 《今日海南》2014,(11):16-16
正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官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官"者,官吏、官员之谓也,是阶级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统称。从性质来看,"官"是一个中性词,意味着一定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治理模式,孕育着不同的"官文化":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官文化"以"权治"(亦即"人治")为核心内容,通过权力和权谋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官  相似文献   

7.
周敏  卢武 《青年探索》2020,(4):40-48
文化自信,就是国家之宝藏,民族之宝藏,人民之宝藏。在影视文化传播视域下,如何让当代青年接受并传承这些"宝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年轻化"的视角切入,分析《国家宝藏》的叙事形态、叙事内容与传播方式,总结《国家宝藏》年轻化的成功因素;另外,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解构传统文化年轻化的价值,以彰显传统文化年轻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年轻化是一个重要命题,敏锐抓住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用生动活泼的影视语言去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心中活起来,在当代社会传承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教育以及传统,溯源其文化根源和哲学内核,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道家文化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强调教育应该合乎"自然";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强调"学道"之核心。然而,社会的进程乃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典范,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诠译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9.
正近代社会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变动时期,它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固有格局,李鸿章、曾纪泽、梁启超都感叹说是"三千年一大变局"、"五千年来未有之创局"。在近百年间,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急剧从传统向现代飞跃,中国文学体系也从古典向现代全面转型。近代中国作家队伍、读者群体、文学观念、创作内涵、形式体制、文学语言、文学传播方式以及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都发生了迥异于古典文学的质  相似文献   

10.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刘红梅 《传承》2008,(6):31-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铁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铁路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根"与"魂"的作用。当今中国铁路,无论是服务国家宏观战略需要,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旅行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是运营管理模式,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以文化软实力推动铁路企业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3.
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道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出路就是把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落实到中国的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层面,即把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价值信仰资源与建构公民社会之公民信仰相结合。信仰的指向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儒道互补而推衍出"天道"、"和谐自然"、"公正"三个概念,是儒道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三个理念对于中国在21世纪构建公民社会中,培塑公民信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晓斐 《思想战线》2012,38(4):17-20
围绕"差序格局"和公私道德的讨论,已经论及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图式。运用文化图式的视角,从文化角度来探讨社区内部自身的动力学,可为理解传统背后的驱动力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并可藉其对理解村落权力关系提供一种解释方式。在近百年的路村"麦货会"实践过程中,村民的文化图式得以再生产并发生变迁,而再生产或变迁了的文化图式又解释了不同历史时期"麦货会"组织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已然发生了深刻变迁,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也随之遭遇了重大转变,但并未质变的熟人社会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最大基础。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曾在传统社会治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考究乡村文化的"历时"和"现时",衰落成为乡村文化的当下生存状态,渐行渐远的乡村忌讳和日益飘零的乡风民俗是其表现形式。乡村文化的日益衰落并不意味着其丧失了存在基础、丢失了社会功能;相反,新形势下挖掘社会治理的文化,可能或可成为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企业有什么样的力量?中国企业离一个伟大的企业还有多远?中国离一个真正的大国还有多远?乐施会探索着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上企业的"洪荒之力"。企业也有民生责任"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浓厚人情文化传统。但反观现实的中国社会,"毒奶粉""毒胶囊""含氯可乐""明胶事件""活熊取胆"  相似文献   

18.
威尔海姆·海因里希·里尔是19世纪德国颇有影响的学者,文化民族学的代表.在德国向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社会发生分裂与解体、理性社会倡导个人自由和解放、社会革命时时"威胁"现存政权的时代,里尔提出了调和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政策".他依据"自然演进的历史观",在"地域-伦理学"和社会人类学的基础上表达他对道德政治的看法.他的"道德政策"就是要把传统的家庭、乡镇和社团等自然发展的社会组织纳入现代社会,使之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并以此消解现代社会的种种紧张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要吸取传统仕途文化中"廉洁"与"公正"思想的精髓,使之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源泉和行为典范,从而更好地推动"五位一体"框架下的社会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亚太地区在最近50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首先是经济的强劲发展已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主要的经济区域。其次是它的政治、社会、传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有识之士早已注意到世界文明重心正在"东移"到亚太地区,人们企盼和呼唤的"亚太时代"或"太平洋文明"正在到来。亚太地区特别是其中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必然牵动和影响有关国家的宪法及宪制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有关国家需要以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它们刻意追求和实现的经济模式、政治结构、社会设计固定和确认下来;另一方面,也需要以宪法这一最高的法律形式统一整个国家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