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治理理论是现代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最新科学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深入理解治理理论本质内涵,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现状,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治理理论是现代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最新科学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深入理解治理理论本质内涵,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现状,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是对党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契合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状况,符合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解决社会治理具体矛盾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治理什么样的社会、怎样治理社会的问题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历史是一部探索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从理想走向实践,经历了从社会改造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演变过程。回首百年党史,坚持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发挥多元主体治理效能;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导,兼采中外社会治理优秀思想资源;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重心,加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性思维,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重要经验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贾玉娇 《中国民政》2020,(2):52-52,5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指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民性"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鲜明特质,贯穿中国社会治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公共治理理论是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理解,进而促进社会治理目标实现的重要理论基础。深化对理论基础的认识,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前提和保证,对积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反思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弊端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提供了启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国家治理的新理念新战略,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思想,为解决国家治理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多来,历经了不同的社会治理形态,但《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理论真理始终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治理思想包涵了社会教育需要满足论、劳动需要满足论和权利需要满足论三方面,阐明了进行社会治理达到的目标:实现社会的自我治理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国70多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也随之变迁。要实现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在民族地区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改善民族地区治理效果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此,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的主要内容,分析当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汪庆华 《公安教育》2014,(12):47-4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新飞跃。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新发展,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更广阔的作为空间。在新形势下,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不断提高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治理制度与人道主义思想告诉我们,社会治理制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治理制度与人道主义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人道主义的彻底实现是社会治理制度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治理制度的完善、公正又是人道主义彻底实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周建超 《群众》2020,(3):31-3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提供了基本依据。理论维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制度具有生命力的思想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首先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以无可辩驳的理论逻辑和不容置疑的实践逻辑证明其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为我们国家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重大创新。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政治信念、思维方式、价值选择,把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转化为"四个过硬",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协商民主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我国比较完整的新时代协商民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新时代协商民主理论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现实基础:宪法和法律、党和国家的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新时代协商民主理论奠定制度基础;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党内党际党群协商民主思想为新时代协商民主理论提供思想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体日益多元、主体参与能力不断提高为新时代协商民主理论奠定主体基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为协商民主理论提供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5.
在强调哲学社会研究创新的当今时代,地方治理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在全球化学术交流中保持地方治理研究的中国特色,非常值得引起广大研究者的认真反思。我国的地方治理研究要贯穿马克思主义情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打破西方治理话语的垄断地位,在中国特色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相结合的本土化层面上推进地方治理话语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地方治理研究在存在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构建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研究话语必须贯穿马克思主义情怀,立足我国特有的政治文化传统以维系特定生活共同体之根基,面向我国当前的政治现实问题以确保对社会现实的有效回应,尊重全球开放治理的变革之道以彰显开放包容之气质。  相似文献   

16.
周玉东 《前沿》2010,(4):81-83,87
在社会公正已成为凸显问题的今天,研究马克思公正思想,能更好地为我国促进社会公正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支撑和行动指南,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公正主义思想的内涵、基本特点等,从公正思想角度揭示对我国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并提供相关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时代问题研究范畴,属于国际社会整体观和前景方向观的问题。习近平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全球治理联系在一起,对现实世界的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是一个具有人本性、整体性、实践性的有机整体。社会治理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探照下实现发展创新,为我国社会治理之落实群众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社会活力的目标实现奠定根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是一个具有人本性、整体性、实践性的有机整体。社会治理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探照下实现发展创新,为我国社会治理之落实群众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社会活力的目标实现奠定根基。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之一,国家治理公平化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公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国家治理公平化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国家治理制度的公平化基础上,包括政治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公平化、经济制度和市场体系的公平化、社会治理和保障体系的公平化、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系统的公平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