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调研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作为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深入挖掘和弘扬孝文化的合理内核与时代价值,并将孝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基层治理、新型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形成了社会文明风气蔚然成风和城乡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2.
传统孝文化在荆楚大地源远流长,积淀着湖北人民最深沉的价值追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孝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亦不断变革。在今天的湖北社会,孝文化虽然深入人心,但也存在着行孝方式有待改变、行孝能力不高、甚至不孝现象时有发生等负面现象。因此,需要对传统孝文化进行辩证继承、去粗存精,发挥其促进个体成长、圆融家庭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6,(5)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如今,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孝文化正在逐渐淡化,影响农村的治理建设。因此,必须坚持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充分发挥其养老、敬老和爱老等作用,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前沿》2010,(10):149-15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对保持国家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龙江  陈鹏飞 《求索》2011,(10):149-151
孝文化是华夏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今天它仍然是家庭和谐不可缺少的基本道德要求。原创文化中的孝文化具有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尊重人格以及彰显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哲学价值;孝文化在古代法制实践中又积淀了丰富的立法和司法价值。探索孝文化的法律文化价值可以从法律上有效规制不孝,以利于构建新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陈晓明 《求索》2008,(3):73-75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曾经发挥了道德教育、稳定社会、凝聚民族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在传统孝文化有所缺失的当今社会,弘扬孝文化显得十分必要,它不仅是构建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资源,而且弘扬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有利于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应对当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中华孝文化必须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应对多元竞争的文化现实挑战,以进一步焕发新的青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当代中国需要的孝文化,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孝文化,是科学创新的孝文化,是现代化的孝文化。为了推进孝文化的现代化,使孝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孝文化应该不断在其理念上、内容上、形式上和活动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渗透在文化、制度和道德之中,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研究传统的礼仪道德,既有总结传统道德的历史价值,也有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代价值。一 礼仪道德的历史地位礼仪道德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道德修养为第一要义,青少年的道德践行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维持和强化.本文以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述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传统孝文化有很多优秀的道德内容是青少年德育不可忽视并需要借鉴的,但是,当前社会转型、制度变迁,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孝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出现混乱.孝文化的当代际遇,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孝文化来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敏 《湖北宣传》2009,(1):20-21
百善孝为先,孝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之本。它所包含的尊老、敬老、养老,以及爱人、爱家、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美德。近两年.孝感市大力开展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效果明显。如何充分挖掘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品牌、塑造中华孝文化名城、彰显孝感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孝文化在中国传统家庭养老中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家庭道德。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东方文明的精神支柱。但是,我国在生产力不发达,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提前迈入老年社会,  相似文献   

12.
孝悌之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它在价值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孝子、孝行源远流长,历来受到民众与社会的尊崇。当代评选孝子,践行孝义彰显了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强大精神支撑作用。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将“孝”的本源由“孝亲敬老”的义理提升到“大孝为国”的崇高境界,建立传承“孝”与“孝文化”的长效机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14.
王伟 《前沿》2013,(4):126-128
疗治道德滑坡的社会病症,道德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四个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二是推动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三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四是回归文化育人的道德教育本质,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孝文化与孝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上文 《求索》2007,(11):47-49
孝文化由于历史的积淀,逐步形成华夏独特的意识形态,并明显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性、民间性、民俗性特点,同时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孝文化物质资源。我们要以科学态度去认识孝文化,取孝文化之精华,去孝文化之糟粕,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使孝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发扬光大,进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球勋 《前沿》2007,(1):218-22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继承是基础,文化创新是核心。继承不是“原汁原味”的全盘吸纳,创新也不是摒弃一切的另辟蹊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的优劣,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将传统文化的道德实践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实践,从而真正创造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时代特质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如何坚守民族文化之根?在我国银发浪潮即将到来之时,如何发扬中国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对策之一是要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引导他们懂得体贴别人——体贴父母抚儿育女的艰难,体贴老师培养学生的辛苦,体贴社会的关爱。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孝文化日渐弱化,日渐被青少年淡忘。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扬弃和创新的方法,在青少年中弘扬孝文化,增强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弘扬传统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与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相对应,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冢庭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9.
创新道德治理,须构建道德领域的系统治理思维、方式与机制,促进道德问题的善治。执政党的政治领导要深入到以道德文明程度作为体现的政治建设当中来,为道德治理的长效化提供支持。政治领导集体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体现出了道德治理的模范带头作用,而广大社会成员的跟进在呈现政治领导机制作用得到发挥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维护的自身力量。在道德治理的过程中,还需注入法治元素以确保道德治理过程的良性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需注重道德治理过程中文化引领人心的重要作用。对道德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治理,需使得中国社会道德治理达到一种政治领导、社会维护、法治保障、文化引领"四位一体"的四大机制协调联动、平衡发展的局面,促进道德治理不断向好的善治图景及时到来。  相似文献   

20.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需要借鉴多方面的思想资源和治理智慧。恕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规范,确立了共同体内部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基本实践方式,不仅为个体修身提供了一条极具操作性的道路,其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反求诸己的道德要求,也有利于营造互利互助、合作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传统恕道在推动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化等方面有着诸多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