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内需为主,且出口竞争力较低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对外贸易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一般说来,发展对外贸易是为了发挥相对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分工与协作,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因此,衡量对外贸易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以贸易规模和...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加工贸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加工贸易产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区域发展不平衡、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阻碍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应构建符合长期发展战略的贸易产业政策,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型加工贸易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国发[201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产业升级、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加工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放慢,产业和订单转出加快,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传统竞争  相似文献   

4.
《宁夏政报》2016,(5):14-17
正国发[201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产业升级、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工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放慢,产业和订单转出加快,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削弱。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快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5.
朱书刚 《前进论坛》2010,(11):23-24
<正>新能源产业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今年召开的"两会"都以倡导新能源及低碳经济为看点。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王艳涛 《人民论坛》2012,(17):68-69
由企业聚集而引起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进一步升级的重要模式,而我国快速发展的各产业集群也面临着没能形成较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明显"软肋"。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弊端,探讨了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利华 《长白学刊》2012,(3):103-105
近年来,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展现了一些"亮点",但总体上仍呈现出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关联度低、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竞争力弱、节能减排压力大等问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二五"时期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主要对策有:内力和外力相结合,培育和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动力;着力完善积聚园区,打造产业升级的新平台;加强政府引导,建设产业升级的新环境;打造全新融资平台,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培养引进人才,构筑产业升级的新优势;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8.
<正>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贵港市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自主创新,推动存量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努力实现"主导产业成集群、传统产业大升级、新兴产业有突破、现代  相似文献   

9.
<正>新常态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什么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转型"和"升级"可以相提并用,只是"转型"强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全面更新和转换,"升级"则强调在原有基础上产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4,(2)
<正>发展绿色产业关系到经济结构转型和未来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竞争。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内容。从国内看,党中央各次会议都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为此,江苏2013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1.
<正>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能否在一些关键节点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决定着一个区域乃至一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当前,江苏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环境形势和目标追求都大不同于以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多样化、差异化开展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2.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上有必要、也有可能选择走低碳生态发展之路。根据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应该从经济发展、能源利用、城市建设、社会消费、生态修复等五个方面进行战略谋划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动不仅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使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从而使经济发展实现从低层次经济形态到高层次经济形态的演变并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虽然都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演变,但两者起步模式不同:前者是"产业发展拉动技术创新","后者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维革 《长白学刊》2011,(1):153-156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一般说来,转变发展方式主要有两大引擎:一个是科技,一个是创意.创意产业是对三次产业进行越界、重组、创新和升级而产生的一种新产业,也可以称为第四产业.用创意产业推动吉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创意工业及创意文化产业,必须建立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重庆产业发展面临着传统支柱产业支撑力减弱、要素成本优势衰减、高端科技人才不足、农村产业振兴任务繁重等突出问题和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应按照"质量为本、创新引领、人才优先、城乡并进"的发展思路,立足"四  相似文献   

16.
贺信     
陈昌智 《小康》2013,(1):74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值此"2012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在重庆隆重召开之际,我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2012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以"生活方式转变与休闲产业发展"为主题,从国家战略、产业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20,(18)
正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变为高质量增长时,人才成为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些迁移的人们是以怎样的标准来选择"向往的城市"的呢?最近几年,各地不断上演"抢人大战",加大补贴力度,放宽落户限制,完善配套措施……层出不穷的政策出台,背后是主政者们关于"人才是经济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清醒认识,更是各地经济、产业、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较量比拼。  相似文献   

18.
智慧产业是我国的一大朝阳产业,是我国当前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途径。未来我国加快发展智慧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应当加快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发展智慧产业的科学模式,不断优化智慧产业的服务体系,加强智慧产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相似文献   

19.
在"新常态"下,为了促进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学术界一般认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是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然而过度强调提高生产效率,不重视环境污染治理,会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损耗资源、积蓄负面风险因素,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甚至退化。加快环渤海地区科技资源的整合,有助于遏制资源枯竭,优化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效用,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蔓延至世界各国,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国内经济发展步伐,与世界各国保持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为此文章将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为导向,对战略所涉及的沿线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产业的升级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实现国内经济的腾飞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