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而且关系到是否能够应对国内外各种思潮和错误思想。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应从话语价值体系、话语表达体系、话语传播体系三个维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志芳 《前进》2014,(8):58-59
<正>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大战略任务的同时,明确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办公厅又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影响党和国家事业进程的重大问题来看待。这都表明,贯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有机统一。情感认同作为认知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中介,是认知认同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行为认同的产生提供感情因素。一般而言,感觉、认知、体验和反应四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得以生成的必经阶段,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其中,感觉是情感认同生成的起点,认知是情感认同生成的基础,体验是情感认同生成的关键,行为反应是情感认同生成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提供了较为清晰的逻辑理路:通过环境刺激来引发大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感受;通过理论感召来奠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通过情境创设来推进大学生切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实践强化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杨全柏 《新东方》2014,(6):58-62
教育环境影响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是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基础。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形成支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培养和强化主体意识、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创新、诚信、民主、合作意识,重视教育环境,增强价值观念的包容性,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发挥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河南省委也作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决策和部署。文明河南建设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德治方略,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敝明程度。  相似文献   

6.
分析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应当遵循价值观内化规律,从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实践行动三个维度探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路。思想认知是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基本前提,价值认同是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过程,实践行动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将核心价值观付诸于实践才能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价值认同必须以实现文化认同为基础,因此,从文化认同危机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困境、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文化认同的方向探寻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胡近 《探索与争鸣》2000,(10):13-14
价值观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的基础。目前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 ,这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基本轨迹。但是 ,还必须看到 ,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敏感而不成熟的群体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 ,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失重感” ,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乃至变革 ,并日益呈现出多元取向的特征。当前 ,高校学生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位趋向 :一是 ,价值主体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中的个体本位取向是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他们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体系 ,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并…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5,(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赢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和自觉遵守。关注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动因,从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两个方面入手,有助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转化提供心理基础和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围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贯彻落实胡主席这一重要思想.就是要自觉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融入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之中.着力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努力在部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全面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代青少年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青年认同、拥护的主流价值观至关重要。因而,思政教师要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在生活中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前进方向。一要加强理论教育,提升青少年价值认知。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资源和文化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可以从儒家文化中找到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我们应该汲取儒家文化中的精华,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彰显儒家大同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关键在于要大力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未能足够重视"人的需要"维度,难以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需要格局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在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宣传的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指导,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以引导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多层次需要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并内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14.
赵瑞华 《人民论坛》2015,(5):190-192
在当今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的社会现实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导和引领,首先就要赢得社会共同认可。只有真正赢得社会大众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的、有效的、不竭的力量源泉。因此,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基础,有助于为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正确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在当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规范社会大众的思想与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又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而且还是抵制西方价值观念渗透,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但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过程中,存在表述方式抽象,宣传途径单一;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制度的异化现象严重;部分党员干部言行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等问题。应通过宣传变革;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群众利益;党政干部勤政为民,带头示范;民族文化实现开放融合等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社会认同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基础、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深入人心、改革开放经济成果普惠民生、民主法治发展进步开启民智、价值观念重建吁求成为共识、中国道路提供发展独特样本是其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一种社会制度、一个时代本质的价值观,它是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的统一,是标志性与强辐射性的统一,也是体系性与论断性的统一。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社会和谐最坚实的基础,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一元主导,多元依法相随”的价值观念格局,是合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以立为主,重在引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的基本方针;应以“三个一致”为核心内容的动态生成性价值评价标准,取代整齐划一、相对静止的价值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方向、社会发展的走向、优秀人才品格和信念形成的趋向。文章分析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和具体特点,并探索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机制,必须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逻辑,认清其逻辑起点、基础与目的,并在这个基础上,从教育解读、舆论引导、体验感悟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20.
薛利锋 《传承》2013,(2):73-73
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三个倡导”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辩证关系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包容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具备大众认同的理论品质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