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效果历史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轴心,它实际上是由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和时间距离这三个基本概念构成的。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为效果历史理论搭建了逻辑演绎的框架。效果历史理论阐明了主体在诠释过程中的积极姿态,不仅使读者取得了主体的资格,而且使文本也获得了主体的资格,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就是文本、读者、作者之间的效果历史事件。效果历史理论展示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这是对理解问题思考视角的转化,理解问题在主体间性这一理论基石上达到了更高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这三大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强调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凸显了译者理解的主动性,更加明确了文本意义阐释过程的动态性和循环性。阐释学在给翻译研究的认识论、实践论带来启迪的同时,其局限性也同样令人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应重视关于文本"有根性"的消解、文本逻辑结构连续同质的假性认识和文本阅读中的经验主义幻象等文本问题,同时着力关注文本背后隐性社会历史语境与话语结构的主动发掘。在重构文本的具体历史语境中不断地逼近读者与作者的"视域融合",将文本研究纳入到思想史谱系中以实现二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阿尔都塞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走出阿尔都塞"的倾向,越来越强调阿尔都塞的理论影响和学术史效应,以及与西方左翼激进政治话语进行理论对话,"后阿尔都塞派"的影响越来越大。针对这种趋势,我们认为更应该"回到阿尔都塞"对阿尔都塞进行思想史的研究。学术史效应应该以思想史研究为基础,夯实学术史争论的理论基础和文本思想依据。阿尔都塞思想史研究应该以当代学术史的争论和政治实践效应为背景,从理论上介入当代学术政治史的争论。建立二者之间的"解释学循环",有助于建立阿尔都塞研究的历史性和当代性之间的"视域融合",超越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理论原教旨主义和庸俗的实践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作为特殊的阅读活动,因为有了特定的读者——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其实也走过了一个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教师中心最后是学生中心的变化过程。我们一直以来就没有停息过的"课堂中心"和"课堂主人"之争实质上就是"读者中心"与"文本中心"在教学活动中的思想交锋。事实是,在我们新的课程理念中,传统的解释学理论与新锐的解释学理论共存交织,纠缠不清。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段表述,我们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对话理论的影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另外,旧的阅读理论也阴魂不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说:"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知人论世不正是中国最古老的作者中心论吗?不同的阅读理论混杂在一起,其必然结果是阅读教学莫衷一是,不知所措。于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相似文献   

6.
理性地看,"误读"是接受主体对作家及其文本的选择、补充、升华和创造。以"误读"理论观照学术界对毛泽东关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阐释历史,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鲁迅"横眉"一联的阐释,是在中国新旧文化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在作者意思允许的‘特定期望和可能的体系’"中,从作品中采集出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朱逸 《学理论》2012,(29):38-40
现代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暂且悬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取得的成果,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实地视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的传播、生长的进程。其中的"回归"维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性",尤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而"对话"维度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获得"当代性",进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发展的"理论双维",这两种理论维度实际构成了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域"和"当代视域",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身体"叙事无论是真实的肉体叙事,还是符号化或话语化的叙事,都对文本的叙事和情节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贯穿在文本内部,涵盖主人公身体,心智变化,并延伸到文本的外部,涉及作者的身心状态和读者身心共鸣。旨在分析"身体"叙事对于勾画人物,深化主题,文本建构的作用,同时,使得读者深刻理解"身体"叙事对于揭示人的主体性和多重社会身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文本群中,"社会"既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考察马克思所开启的思想变革的崭新视域,蕴含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意义。"社会"的历史性表明了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致思理路;"社会"的整体性再现了"一个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社会"的典型性遵循着"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根据奈达的"读者反映论",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我们翻译任何作品,目的都是为读者服务.如果译者不顾读者反映而自行其事,其翻译绝不能算是好的翻译.作为奈达等值理论(Equlvalent Theory)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高度重视.以荆州店名为例探讨中英双语店名的翻译特点,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指导,提出英汉双语店名翻译的"四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7)
"成心"是《齐物论》中的重要概念,人的是非观念都从它生发出来,阻碍着人们体认大道。作为认识的前结构,"成心"与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前见"有相似性。庄子主张开放心灵,泯灭"成心",齐是非以齐万物;而伽达默尔坚持保留"前见"来帮助理解,以"视域"融合沟通过去未来的认识。"前见"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概念,能够帮助理解庄子要超越的"成心"。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广告翻译的研宄都是单纯的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这样的研究方法显而易见的忽视了广告的社会性功能和美学功能.德国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一读者期待视野为我们研究广告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样的理论视角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广告翻译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两次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过程;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第二次视野融合,即译者头脑中的潜在文本和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过程在广告翻译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尼采之"美的慢箭"与中国传统之"淡雅"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两者无论是在文本范畴内,还是在审美形态视域下,都体现了极大的同一性。"美的慢箭"与"淡雅",作为一对范例,体现出,在中西方审美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差异,也存在着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异质性的事实本身致命地打击了理论的"抽象同一性".单向度的理论舍弃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从而破坏了理论创新的基本机制.马克思自身在人类解放的理想中,面对"脱节的时代"不断走出前人的理论"襁褓",而创新机制在于对当时时代的现实把握.当今在中国转型时期,身处全球化时代,理论界出现了大量的"面向文本"的"主体迷失"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事实本身视角与文本视角的"互文性"阅读的方法是必要的,而且"面对事实"是更高的创新"法度",但并不是要否定"面向文本"的价值,而是将面向事实作为了理论研究的皈依.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唯物主义"开始成为阐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方案,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其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的密切关系而言,"新唯物主义"逐步拓展为能够对唯物史观进行有效说明的阐释方案。然而,"新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有待说明的理论形态,不仅不能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形成充分的阐释,还可能遮蔽这一文本所包含的丰富意涵。与之相比,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参考系的解释框架,能够有效地解释马克思为何在批判的、革命的意义上强调实践活动的意义,而且能够有效地在《提纲》与其后的唯物史观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理论之间搭建一条更通畅的"思想之桥"。  相似文献   

16.
解释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其基本的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关系问题。近代解释学把解释学当作一种纯粹的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并且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是一种认识关系。由此,不少人认为,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大众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关系也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从哲学解释学观点来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是一种认识,而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处境、视域的影响。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民生状况制约了大众的视域和处境,同时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经济安全是基础,政治安全是根本,而政治安全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的安全。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及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动,多元价值观、各种理论对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不可小觑。国内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矛盾问题、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化以及信仰教育的弱化,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做到"守"与"为"的统一:"守"得坚定彻底才能增强定力、不忘初心,"为"得切实有效才能指导实践、引领未来,最终以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国家政治安全。  相似文献   

18.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主客相融、亦主亦客,集本心与天理于一体.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经典诠释,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良知,去与经典文本意义中体现出来的圣人的良知相交融.从了解经典文本的符号意义,进而了解经典文本意义中的"理".最终达到对于圣人良知的体悟,实现自己的"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良知"就是"良知"致"良知".  相似文献   

19.
吴俊忠教授的"花萼书系"四卷文集,展现出一位人文学者四十年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历程,形成了俄罗斯文学研究、文学鉴赏研究、深圳文化研究三大学术板块与学术亮点,显示出学科跨界的特点,彰显了文化学者的人生况味和学术研究的大众情怀。作者用文化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学,又将文学研究升华到文化研究的理论高度,较好地处理了"学院派"研究与经世致用之关系,体现了对现实人生的人文关怀和"学以致用"、服务大众的治学理念,真正做到了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的统一、人生哲思与浪漫情怀的统一,为读者构筑了一个"诗意栖居"的智慧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4)
政府基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制定了"就近入学"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大众和市场根据自己的理性选择对政策做出了解构与重构。本文基于对二手房中介业务员的访谈,对"就近入学"政策下的学区房择校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对言说的访谈文本、书写的政策文本和二手房网络信息文本进行搜集和分析,探析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建构的"就近入学"政策,是如何被基于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家长和市场所解构与重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