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三才  陈斌 《人大建设》2006,(10):20-22
今年以来,沁阳市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支持法院执行工作,使一大批久执难结的案件得以顺利执行,有效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案多多人大高度重视近年,沁阳市法院每年审结的民商事案件都在1000件左右。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案件执行却越来越难:“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明着顶、个体执行人躲着顶、宗族势力硬着顶”,还有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被执行人利用法律空白逃避债务等棘手问  相似文献   

2.
余澜 《湖北社会科学》2004,(11):125-127
“执行难”是人民法院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审判阶段司法不公、法制观念淡薄、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强制执行法律不健全、执行阶段法院工作存在问题。理论的匮乏是妨碍“执行难”解决的首要因素。必须首先进行执行理论的构建,更新执行工作观念。在此基础上,“执行难”的解决要从制定统一的强制执行法、形成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建立统一领导、分权制约的执行机构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一、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因素 1.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 在实际执行中,常常碰到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的案件。被执行人对法院的判决服判,对法院依法执行亦没有抵触情绪,但没有履行能力,无财产可供执行,而这类案件又多出现在国有企业当中。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的病症一直困扰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今天,政企不分的现象在我国依然大量存在,造成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局限性和不灵活,负债经营,步履维艰,无力履行债务。而国有企业败诉的案件往往  相似文献   

4.
辖7县1市1区560多万人口的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近两年来共执行结案16000多件,执结标的额6亿多元,但全市法院仍在“执行难”,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存在,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执行工作机制不完善。2005年以来,曲靖市人大常委会针对辖区涉及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被执行人案件增加且多造成执行难而引起上访的实际,决定将配合法院搞好该类案件的执行作为人大工作的一个重点,具体采取四条措施。  相似文献   

5.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1,(22):35-35
执行判决、裁定是民事诉讼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法律和司法的威严。但各级人民法院普遍反映执行工作难——实践中,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后,被执行人往往以各种方式逃避、规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特别是与财产相关的义务,这类行为也被形象地称为“老赖”。  相似文献   

6.
在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过程中,因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而出现“执行不能”状况。在这种状态下,法院穷尽各种方法和途径后仍无从实现债权的,应及时终结执行。在执行中贯彻穷尽原则,对重树公正效率观念,诠释法律裁判的权威,提高当事人风险防范意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日前,黄浦区人大常委会对该区法院2004年以来的执行工作情况展开调研,发现目前法院执行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执行难”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并且在传统的“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应执行财产难动,协助执行人难求”现象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四方面难点: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一种规则,适用是规则的生命,执行则是法律获得生命不可少的形式与途径,更是法律的目标与果实。然而,我国民事执行中被执行人规避执行行为日趋严重,规避手段复杂多样,使得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难以实现,司法权威受到严重损害。为此,各级法院创新执行方法,积极探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系统等反规避执行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度设计、具体实施及社会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的准确把握与分析,对于完善我国反规避执行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执行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家司法活动的“瓶颈”,目前执行难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被执行财产难动,攻克这“四难”迫切要求执行机关在“人”的问题上取得突破,为此,文章有的放矢地深入论述了如何提高执行人员的敬业精神、法律业务知识、执行方式方法,以求有力化解“执行难”。  相似文献   

10.
一、“执行难”的主要表现中央有关文件将“执行难”概括为四句话,即:“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被执行人难找”是指,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故意躲避人民法院的传唤,有的拒绝接受人民法院的执行通知书;有的举家迁移,长期下落不明。公司、企业拒绝执行甚至以强力阻碍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  相似文献   

11.
今年,青州市人大常委会把监督法院解决“执行难”作为促进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帮助解决执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监督支持法院大力破解“执行难”,“执行难”的问题在青州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民法院调解、裁定、判决的民商事案件“执行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此,长宁区人大常委会把有效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作为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加大监督力度,督促、支持法院破解“执行难”难题,推进法院执行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法院判决“执行难”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军 《公民导刊》2007,(9):53-54
法院判决“执行难”是一个既陈旧而又至今保持着极高关注度的话题。判决案件执行时“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严重影响到受害人及其家属正常的生产生活。由此引起的越级上访、异常上访、无理缠访居高不下,受害人及其家属甚至采取围攻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等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14.
<正> 7月27日,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当地媒体上发布执行公告,敦促50名长期欠债不还的被执行人在10日内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迟延履行者将在中国法院网上曝光。湖南省公安厅作为被执行人,以执行标的额269万余元赫然排在首位(《浙江法制报》8月11日)。贵为厅级单位,又是堂堂的执法机关,竟被法院拉了“清单”,并且还上了榜首,确实是“赖”出了点水平。照理说,既然是执法机关,更应该模范带头执行法律才是,至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法院“执行难”一直为社会所关注,甚至已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瓶颈和焦点问题。据《南方都市报》2 0 0 3年12月19日报道,时下尽管造成“执行难”的因素很多,但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和人情干扰等却首当其冲,“70 %执行案有党政官员批条”,而一些领导身边便是一个权力市场,有些人就利用领导“批条”赚钱。为“保护地方利益”,一些地方政府干脆发文件限制外地法院到当地执行,外地法院来执行案件竟必须经当地行政领导批准(可谓另类批条)。而有些地方规定法院要查封企业财产必须经市委、政法委等批准。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成立了“投资环境保…  相似文献   

16.
卢品慕 《桂海论丛》2006,22(6):82-84
民事诉讼判决执行难问题已成为司法的一大症结,理论界和各级司法部门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民事诉讼执行难的原因,从司法层面上分析主要是审判过程中忽视了财产保全、法律文书瑕疵和违法的执行异议造成。从当事人层面上分析主要是不申请执行、债务人逃避债务和被执行人死亡等原因。解决民事诉讼判决执行难问题,要建立诉讼执行保障基金制度,确立自然人破产的法律制度,建立国家民事诉讼强制执行法。  相似文献   

17.
<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大量民事经济纠纷案件诉诸法院,民事经济未执行案居高不下,“执行难”成为困扰当事人和人民法院的一大难题,出现变相的“迟到的公正”,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名至实不归,影响法律权威。“执行难”成了人大代表评议的焦点、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执行难”?多年的实践证明,出路在于改革。要根据执行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科学的执行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执行的公正与效率,实现执行工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执行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最感到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可以说,判决的执行问题已经使中国的各级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不堪重负,当事人也往往对法院怨气冲天,尽管法官的判决本身可能是完全公正合理的。“执行难”不仅使法院陷入窘境,而且严重削弱了法院的司法权威、司法信誉和公信力。执行工作实属审判机关的额外负担,法院耗费相当的精力抓执行其实是“不务正业”的表现,步入了司法的误区。从根本上讲,法院行使执行职能实质上是司法行政化这一积弊的体现,是法院的审判职能与政  相似文献   

19.
债务人规避执行、隐藏财产,被执行人悄然躲避……近年来,法院执行遭遇着“人难找、财难寻”等难题。安吉法院拓宽工作思路,争取社会合力综合破解执行难,其中借助公安警务信息资源,与公安联动执行,提高清理积案执行率的创新做法得到最高法院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正> 针对“执行难”,上海一些法院开始尝试以“悬赏执行”的方式,让更多的知情人站出来说话,加快执行的效率。社会公众现在登录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网站,就可以看到被执行人的有关信息以及悬赏金额和比例。(新华网4月13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