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5 毫秒
1.
《探索》2016,(5)
网络民粹主义是一种强调将社会分为人民与精英两大整体对抗阵营的网络话语和网络行为,它一方面推崇整体性、同质化的人民,另一方面批判作为人民对立面的社会精英及庇护他们的现行制度,主张政治应当表达人民的普遍意志。网络民粹主义在理念上坚持"以民为粹",但在实践上往往滑向"为民之粹","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构成网络民粹主义的内在张力,它可能成为大众、草根和边缘群体抗争的武器,也可能沦为意见领袖操控民意、攫取名利的工具。网络民粹主义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展开为认同和抗争两个维度,基于理性的非理性、表达不满的批判性和有限抗争的话语性构成了网络民粹主义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具有自身独特的群体心态。文章通过调研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政治认同、关注倾向、社会情绪、价值取向等,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心态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并对如何有效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心态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胡艳辉 《湘潮》2013,(1):4-6,40
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转型与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也存在一个转型与提升的问题。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现状,剖析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民主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改变其在政治参与中的边缘地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融入,提高其政治参与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政治融入方面存在话语权激励缺失问题,即"话语权主体缺失"和"话语权环境缺失"两大约束。要破除约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融入,就必须实现从"农民市民化"到"市民公民化"的思维转换以及从"权利赋予"到"权利自觉"的模式转变,切实建立起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农民工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尊重农民工基本权利、培育农民工主流政治意识、引导农民工合理组织化。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面临着城乡分割二元户籍制度、不稳定的就业环境、缺乏市民社会的认同以及住宅等问题。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平等的市民权;建立长效就业服务体系,给新生代农民工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增强人文关怀,让新生代农民工带着尊严融入城市;将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纳入城市的保障房服务体系,解决其"居者无其屋"的难题;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增强其对城镇化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主体性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及社会权利缺失的状况。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回归,在个体层面需要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能力,改善其维权意识;在社会层面,需要优化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权利的制度环境,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其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呈现出政治民粹主义、民族民粹主义和文化民粹主义等表现形式,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发挥、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等方面具有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为有效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消极影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在包容中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完善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和优化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面临着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扩张、制度化政治参与弱化的困境。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普遍偏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不实;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渠道受限,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不力;三是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文化相对落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文化内化不深;四是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排斥,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社会认同感不强等。  相似文献   

9.
网络民粹主义以网络为主要阵地和载体,在具体立场上表现为反权威、反精英、平民利益至上等,有着传播快、表现形式激烈等特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社会产生了较大冲击,也不可避免地侵袭到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其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警惕和消弭网络民粹主义在高校的滋长,既要加强对网络民粹主义实质和危害的剖析,更要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作为处理民粹主义的基本原则,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认同、价值认同,帮助大学生克服非情绪极端、无意识盲从,坚持独立思考、理性认知;还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虚拟空间平台。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报》刊登长子中的文章说,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1亿多新生代农民工正喷涌而出,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我定位变动不居的转型期,其主体特性、利益诉求、生存境遇和发展趋势影响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的安全状况。本文力图从整体上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置于社会安全的框架下予以考量,即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主体特征和生存境遇的系统梳理和整体把握,分析其对社会安全的影响,提出相关社会政策导向性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正在发展和崛起,这一代农民工与其父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他们之间的一系列思想状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文章意在对两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观念、就业观念、城市融入意识、金钱观念和婚姻观念的对比分析,研究和掌握两代农民工思想状况的差异性,从而能更好的营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思想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一种表现为诉诸"爱国主义""民族正义"等口号之下的民粹主义言论,掩盖群体暴力行为的非法性。在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话语非理性中,"爱国"显然成为施暴与逾越法律事实依据的借口。第二种表现为通过网络达成"民意认同","民声"动员之下网络民粹主义侵犯公民权利。民粹主义话语无视对于自由、生命、良知的尊重,彻头彻尾地将民意推向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追求城市生活的动机更为强烈,目前正处于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的边缘化境地,陷入身份认同困境。为了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相关部门要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和培训、实现"回流式"市民化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民粹主义风潮席卷全球,既广泛发生在印尼、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在美、英、法等欧美发达国家里接连上演,这反映出民粹势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也由此引发了学界对民粹主义、民粹思潮的热情讨论。作为内生于西式民主政治的一种负面倾向,民粹主义很容易导致西式民主政治走向"劣质化"。《生死民主》一书的作者约翰·基恩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形式和倾向,它是当前民主危机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对此,除了探究民粹  相似文献   

16.
熊俊  揭萍 《理论导报》2014,(12):39-41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暴力犯罪在行为人和行为方式上呈现较明显的特点。户籍制度是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暴力犯罪的诱发因素之一,劳动力市场、社会服务、人际关系变化等社会因素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犯罪会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渐进式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体系,拓展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以及加强文化和法律教育,完善立法、提供必要的司法保护,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部分,农民工作为政治生活的主体,其政治认知水平较高,政治态度较为积极,具有较强的参政能力和参政意识。但他们在城市的政治参与中实际处于"缺位"状态,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农民工自身三大因素造成。因此,应从改革选举法和选举制度、完善信访制度、发展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和培育公民意识等方面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能力和素养,以影响政治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政治参与与实现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德平  杨倩 《学习月刊》2009,(18):92-93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政治参与的意义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亦称参与政治,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政治参与就是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直接参与或试图影响城市社区政治过程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80后出生,拥有农村户籍而在城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当前既无法回归农村政治生活又不能融入城市政治生活,成为事实上的政治边缘人。他们的有序政治参与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缺乏社会组织保障、自身能力较低等问题。营造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文化氛围,畅通其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发挥统一战线在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中的引导功能,提升其自身有序政治参与能力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在接受和认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关系着我国当前的政治稳定。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西方多元文化通过网络的强势传入以及网络对社会负面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消解作用。为此,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加强网络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规范网络监管、构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