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殖民时期西方国家的暴力扩张不同,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与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机制的经济全球化相呼应,伴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民族主义价值的扩张,西方文化也随之不断扩散。当代中国,网络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在整体文化格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文化的中国形态不是有序的,而是无序的。从而,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了种种文化冲击波。  相似文献   

2.
前线文摘     
《前线》2018,(11)
正刁大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当前,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仍未根本改变,西方国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时臆造一些概念、说法来歪曲中国,无理攻击中国为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所做的努力,无端指责中国为推进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这些歪曲抹黑中国的言论,反映出"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仍有市场,冷战思维在西方国家一些人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3.
聂圣平 《求实》2012,(6):66-69
国际地位上升后的中国,受到国际社会一些反动势力的敌视,其意识形态也跟着"遭殃",成为斗争的"主战场"之一;全球化的加强和国际联系的紧密,使中国同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随之增多,这为西方"和平演变"中国提供了新的机会。为了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增进国际相互信任、坚持做责任大国、主动参与文化全球化、提高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国际联系密切后带来的社会思想多元化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地不断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等,都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党史纵横》2013,(6):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各国之间软实力较量加剧,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全面挑战。综合各方观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威胁。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西化"、"分化"的重点转移到中国。他们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先发优势,宣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普世价值",乘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强迫或引诱他们认同西方价值,从而实现文化同质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寄托着人类价值追问和价值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普世价值"不仅专注于绝对的、神圣的和恒在的理念世界,更攀附于现实当中的话语体系构建,以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为话语核心,充当着西方争夺话语主导权和意识形态扩张的思想先锋。"普世价值"在中国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国家独立的主权意识和民族意识,破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以及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国家认同。认识与消解"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及其现实危害,不仅需要构筑社会主义的"中国价值"和"中国话语",更需要以"共同价值"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来解构和取代"普世价值"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呈现出政治民粹主义、民族民粹主义和文化民粹主义等表现形式,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发挥、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等方面具有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为有效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消极影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在包容中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完善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和优化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包括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在内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文章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内涵及外在表现,在国际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性、开放性、交融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认同过程遵循着从观念认知到行为实践的客观规律;国外对中国话语持有不同的评价和态度;促进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需要从"理解认知""认同内化""实践外化"三个层面做出路径安排。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知识分子由民族的、爱国的立场推进到人民的、无产阶级的立场,有力推动了知识分子对新生国家政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客观真理性与价值崇高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遵循“实践出真知”的认识逻辑,是在新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生成的自觉思想认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遵循思想自身矛盾运动的思维辩证法,在思想交锋中走向辨明是非,达致认同;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发挥着凝聚思想共识、价值共识,进而捍卫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新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划时代的意义,增进了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感,也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9.
尹书博 《学习论坛》2006,22(6):28-31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纽带。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就丧失了必需的凝聚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从党和政府的角度讲就是权威性;从公众的角度讲就是认同。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深层次要求。从文化意义上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认同,必须用先进文化武装全体党员;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调控和引导;必须建构整个社会的新型道德体系;大力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政教关系问题上,一些西方国家研究者认定中国宗教是“官办宗教”,或者叫“国家控制宗教”,并把此作为他们攻击中国政府“压制宗教信仰自由”的一个重要依据。这种看法源于意识形态偏见,也是西方文化中心论作祟,但由于西方宗教学说在国际上长期占据垄断地位,又占据话语高地,这种谬误流传甚广,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作用。本文试图对当代中国政教关系做些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势文化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加以运用,极力推行西方的政治民主和文化价值,使西方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这即对文化多样性产生挑战又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形成冲击。中国要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必须突破单纯防御性的思维模式、积极参与国际机制修改与创建、发挥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认同感、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12.
贾英健 《求实》2003,(1):20-23
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社会实践过程和文化的扩张性运动.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是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推行文化霸权实现其对其它国家的文化渗透,从而使整个世界的发展按照更有利于服务他们利益需要的新的全球想象来重构世界.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国家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代名词,并使其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当代得到彰显.全球化不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倒是"意识形态的终结"本身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势文化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加以运用,极力推行西方的政治民主和文化价值,使西方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这既对文化多样性产生挑战又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形成冲击。中国要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必须突破单纯防御性的思维模式,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修改与创建,发挥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认同感,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14.
正西方正通过影响或收买中国精英,来搞垮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而搞垮中国的国家认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当前舆论界存在的问题需要警惕。第一,国内一些媒体的标准出现问题。他们使用的语言、语境,特别是判别是非的政治标准,是照搬西方媒体的观点、立场、语境  相似文献   

15.
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中国面临的意识形态和网络舆论问题更加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入侵,企图在中国复制西亚北非国家的"茉莉花革命"和东欧中亚的"颜色革命"。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也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必须高度重视。一、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和舆论工作的复杂局面热衷于对第三世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西方国家,单方面地认为世界就应该是他们所设想的那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也是国家主权利益在网络虚拟空间的重要体现。网络社会思潮传播的多元化、新媒体技术传播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特征、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的不断侵蚀、西方国家"网络自由"文化的蛊惑等因素必然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性地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网络技术强国、强化和完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法治建设、不断强化"心防"力量、还应积极处理好"同心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据中国新闻网5月6日报道,"2014年《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发布会"6目在北京举行。报告认为,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是稳定的,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威胁。报告指出,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民主输出,它们利用现代传媒和文化产品的输出大肆宣扬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质疑中国的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西方意识形态对高校传播渗透依然严峻且富有挑战性。文章从阐释西方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以及渗透战略透视西方意识形态流变过程,探析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渗透的逻辑维度、实现路径、实质特征以及影响挑战,揭示西方意识形态对高校传播渗透过程。文章进而提出,高校意识形态的防范策略可从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权、增强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明辨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以及铸造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精神等方面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9.
正全球疫情快速扩散蔓延,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增速下滑,社会矛盾加剧,妄图转移民众视线,把矛盾焦点引向中国。他们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话语权优势,鼓吹围堵打压中国,大打意识形态牌。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的研究主要从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建构几方面展开。学界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概念、内容与结构等的探析,回答了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形成原理的探讨及历史经验的总结,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形成的问题;通过对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建构路径的考察,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建构的问题。今后的研究,从研究思路上看,应从理论进路扩展到现实进路、从国内研究走向国内外对比研究、从宏观研究走向宏微并举的体系化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要加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形成规律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历史与基本经验、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要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从逻辑思辨研究走向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