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2017,(1)
有机马克思主义自称吸收了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虽然两者在理论生成的时代背景、强调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为生态危机寻找出路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等方面都有着共通之处,但是,两者在理论建构的资源借鉴、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分析、解决生态危机的道路选择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比较分析有机马克思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两种理论的异同,既可以看出前者在本质上并没有超越后者,又可以更加坚定对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再从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无一不是人类发展科技、应用科技所推进的结果,又无一不是人类依赖科技、崇拜甚至迷信科技进而导致人类中心主义膨胀的逻辑必然。科技的应用似一把“双刃剑”,它把人类从愚昧、野蛮推向文明,又使得人类仰仗科技而忘却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个基本认知。当近现代科技推动工业文明创造无比丰富的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粮食短缺等等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跨入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是该好好反省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价…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群众价值观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民、爱民、裕民、从民、亲民和信民的"民本思想",提出以"一切为了群众"为核心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点之一,对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基元性的意义。它以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为视角,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强调自然界对人本质确认的重要意义,揭示了人与自然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本质统一性。其最终价值取向是以生产方式为中介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佳状态:人、自然、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三维统一。  相似文献   

5.
有机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界定为追求共同福祉,自命为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因此与核心内容为公有制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有机马克思主义指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现代性理论,自诩为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现代性,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二者毫无共同之处。有机马克思主义信奉唯心主义的过程哲学,以过程马克思主义自居,用过程哲学或有机思维抹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水火不容。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企图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粗糙小思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自由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价值观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人民性的基本精神,是对社会主义基本性质、基本精神和发展方向的重要表达。马克思自由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认真思考和领会马克思主义自由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民族凝聚力,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很有影响的学派。瑞尼尔·格仑德曼关于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内部争论不休的问题。最近,“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尼尔·格仑德曼在(新左派评论)第187期发表题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挑战)的长篇文章,批评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倾向,就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格仑德曼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三派意见。一派是“马克思主义异端”的观点,主张抛弃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王帆 《理论学刊》2020,(4):130-13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有密切关系。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儒家社群伦理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之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理论与儒家人性变迁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与儒家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儒家思想之重践履,以及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儒家贵公思想等都存在相互融通之处。正是这些融通之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生态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反思.引发了价值现研究的理论转向.这种理论转向首先来自于对自然资源有无价值的争论以及"自然价值"的提出,表现为生态价值观的形成.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自然价值的理论内涵.揭示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现有关"内在价值"的错误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龚群 《红旗文稿》2012,(7):8-10
当前,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所践行,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一大热点。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这一基础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7,(1)
共同体思想由来已久,人类历史长河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共同体思想当属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近来,正在形成中的一种国外马克思主义新范式——有机马克思主义也在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诠释共同体思想。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共同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借鉴,但从本质上说它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自由共同体思想的高度,其理论建构和实践归属都还存在不少局限。置于新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价值共识,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位的人生价值观。人是社会存在之物,“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7页)这是社会生产决定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同上),也就是,人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之中,也只有在这个大集体之中人类才能够生存、繁衍。同时,人才成长的实践也表明:任何人都是先从社会中吸取知识和力量,享受他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此基础上才逐渐获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领。可以…  相似文献   

13.
邵鹏  安启念 《求实》2012,(8):4-7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阐明了人和自然之间是通过实践的中介实现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异化劳动导致自然的异化等观点。其理论特质在于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来剖析生态危机的根源。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理论根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诉求。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潮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兴起的。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并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面对着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繁袭扰,我们必须从全球性视野解蔽自然灾害与生态危机多发的深层原因。我们不能局限于"控制自然"与自然的"报复"、"人的解放"与生态的"裂缝"等抽象价值争论的窠臼之中,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分析自然规律、生态辩证法和"自然—人"的内在关联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积极变革,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与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3,(5)
生态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否持续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清醒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爱护自然;要充分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扬弃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是简单孤立的定义,而是多层次逻辑联系的系统理论。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和谐。围绕这一核心,通过生产方式变革减轻人口压力,提高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并由此促进市场优化,规范行政、法规,构建生态文明的文化。源头入手才能标本兼治。中国的农业基础主要还是自然经济。对应的文化具有两面性,从生产方式入手优化内涵,关键在于减轻人口压力,把资源收益用于社会保障,侧重独生子女家庭。坚定实施人口从数量到素质转型,经济的内在机制和保障能力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将升华为民族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5,(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表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此视域下,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多元价值观冲击,进入改革攻坚期思想意识形态呈现出的新态势,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重要而紧迫,也具备了其构建的现实基础,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当下呈现出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流派和思潮,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哲学基础,批判资本主义,实现了怀特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阐释和新发展。作为新的形成中的流派和思潮,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生命力是不容低估的,对于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这是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来的又一次改革,表明了中共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决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美丽中国梦。同时,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和不容忽视的高度,成为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关键词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论价值观     
正价值观是人的观念、看法和取向,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制高点,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个人行为的总开关。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人。人生在世,不可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都要受法律、道德和价值观的制约。价值观可以引领方向,用来判断是非,解决对不对的问题,引导人们积极地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可以  相似文献   

20.
生态价值观:一种新的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价值观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当作判断自身行为是否合理的标准。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价值观,就是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有用性,其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代人究竟应当怎样衡量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又应当如何评价自己决策行为的功过得失,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和价值的取向与判断标准。解决好环境和资源的价值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