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光祥 《世纪桥》2008,(21):15-18
<正>莫衷一是的姓"资"姓"社"之争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姓"资"姓"社"之争,并非偶然。究其原因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搞清楚。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提出",中国模式"中不仅有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有"政治模式";而"政治模式的核心"是"英才主义民主",也就是"威权主义政治"。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有一次"新权威主义"问题的讨论,但因讨论题目离现实太远而不了了之。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国化即滥觞一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也在问题与主义之争后蔚然成风。中国化思潮的流行不仅启发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客观上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不仅为中国化思潮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也丰富了中国化思潮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也有一个方向问题,前面也必须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既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把、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一)高举旗帜,确保乌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严重挫折,西方敌对势力趁机掀起新一轮反马究思主义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他们散…  相似文献   

5.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双方批判了冒牌"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要素--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空谈"主义",强调中国实际问题的重要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实际.批判了照搬"主义",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实质上已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意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学术界兴起了全球化研究的热潮.在9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从文化或者文明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考察,逐渐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研究框架.文化全球化研究至今方兴未艾,这个总主题下的全球文化、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文化帝国主义等重要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关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和实质出发,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曹然 《世纪桥》2010,(17):33-35
20世纪初,日俄两国本着一贯奉行的军国主义,为了推行各自的"大陆政策"和"远东政策"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而这种扩张政策的制定,既有本国的政治因素,又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正由于他们的政策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日俄战争的历史必然性,而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形势则为战争的爆发提供的了现实条件,日俄战争是人类进入20世纪初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相似文献   

8.
张蕊 《党史文苑》2014,(4):16-17
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三次思想论战影响颇大,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它们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9.
熊剑龙 《求实》2005,(Z1):25-26
一"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之争,其实质是宪政主义和管理主义之争的历史延续,前者重视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后者关注效率.作为宪政主义的延续--新公共服务,主要的理论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对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批判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批判中大力传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下面简要评述他对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批判。一、对实用主义的批判20世纪初,胡适给中国引进了美国的实用主义。瞿秋白对这一哲学流派进行了系统批判。他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把实用主义区分为理论意义上的和实践意义上的两方面来考察和评价。对理论意义上的实用主义,他基本给予否定。指出:"实验主义首先便否认理论的真实性,而只看重实用方面"①。"实验主义只能承认一些实用的科学知识及方法,而不能承认科学的真理。实验主义的特性就在于  相似文献   

11.
“问题与主义”之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治银 《世纪桥》2008,(9):21-22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双方批判了冒牌"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要素——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空谈"主义",强调中国实际问题的重要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实际。批判了照搬"主义",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实质上已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意蕴。  相似文献   

12.
刘军 《理论学刊》2006,1(1):15-18
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的实践终结了,然而这一实践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发展却起了明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这是20世纪苏联模式留给21世纪走向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给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在21世纪初融入经济全球化留下了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美国这个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度里,契约自由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之一。因而,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包括所有工人在内的保护性劳工立法几乎没有取得什么重大进展。然而,在进步主义时代,"只是为妇女"的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初由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倡导并推动的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主义价值理念和具体实践。它强调在多样化社会制度总体和平并存,各国之间仍然存在利益竞争和观念冲突的现代国际体系中,每一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其理论原则是新型义利观,其建构方式是结伴而不结盟,其实践归宿是增进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就其理论来源和价值目标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天下主义""和合主义"相结合,在21世纪的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的"国际主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问题是我国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之一。20世纪初,毛泽东正是在关心农民、研究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一系列胜利。建国后.也正是在如何对待农民问题上.毛泽东作出了影响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进程的决策。研究毛泽东有关农民问题的思想.特别是关于农民合作思想的探讨.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但在学术思想领域却有独到的建树与影响。辛亥革命前,刘师培在日本受到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从研究西方社会主义学说入手鼓吹无政府主义,并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学说相会通,勾勒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蓝图。无论是他的无政府共产主义论、无政府主义平等观,还是新式重农抑商说,都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刘师培的理想社会思想是20世纪初西方社会政治思潮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产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语境下知识分子力图变革社会现实、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7.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使现实的中国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国际环境的渗透、社会结构的变迁、体制的转轨、阶层的分化、文化的多元化使当前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潜在的威胁和挑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拓展并充分发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粘合"功能,是转型时期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探索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入手,准确判断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发展动力,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各种诋毁,在"主义之争"和"政党制度之争"中砥砺前行;在经济基础领域围绕"市场与计划"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在上层建筑领域围绕"民主与集中"这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等问题,不断探索和总结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的科学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特征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充满生机活力,展现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光辉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刘畅然 《党史文苑》2007,1(5):21-23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是否具备产生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条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性质等问题上,至今吏学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基本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对中国近代工人阶级"人数较少"这一突出弱点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其实,这一弱点具有辩证性、相对性,没有从根本上妨碍本阶级政党的产生,也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具备产生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从其产生开始就是工人阶级政党.  相似文献   

20.
“替代全球主义运动”是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的一种寻找另一种全球化以替代当前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运动。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最初的名称是反全球化运动,其目标主要是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拉美国家制定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随之,这项运动逐步扩展到美国和欧洲,并在20世纪末达到高潮。从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到90年代“反全球化运动”的勃然兴起,再到2007年第五届国际马克思大会提出的“替代全球主义”,可以说,“替代全球主义运动”与“全球化”、“反全球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厘清替代全球主义的产生及发展脉络,对我们正确把握这项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