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似乎是作为一些领导者的一条成功经验,而事实上,经过时间的推移,有的人思想已经僵化落伍,甚至不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个时候再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法则去约束自己,不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将会对事业产生影响。为此,在使用人才时,我们不妨在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前提下,采取些“用人有疑”与“求同存异”的方略,采取些“有限授权”和“有限信任”的办法。换句话说,对于下级要有二定程度的授权和有限的信任。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被奉为用人要则,几乎成了一个千古不易的信条。应当说,这种“不用”和“不疑”,对优化用人者与被用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及授权管理具有必然的意义,但若据此认为它是一条不可一时违背的绝对真理,那就不是辩证的态度了。其实,许多时候,疑人要用,用人也要疑。疑人要用——广开招贤纳才之门“疑人不用”的误点在于思想的狭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显然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因为它只强调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即用人要疑,疑人也用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领导者用人的一种流行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领导者用人时,对被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既用之,则信之,”若对其有怀疑,存有戒心,就干脆不用,以免后患。“疑人”真的不可用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何谓“疑人”?从领导学的角度而言,是指领导者在用人时,对他人完成(或履行)所要承担的任务(或职务)的品德或能力表示怀疑,不可信任。这种“不被信任的人”就被称为“疑人”。显然,这里的“疑”只是领导者一种“主观判断”,实际上被疑之人存在着两种情形:一种是有充分的实事材料证明某人“不可…  相似文献   

5.
今闻某公司因近年来提出了一新的用人理念,即“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一理念被本地广泛关注。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认为用人也“疑”不就对人不信任吗?这会给被用者带来思想和工作上的多重压力,被用者因为被“疑”而可能在工作中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甚至会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这会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工作效率、效果。本人听了这些后,却有不同的认识和想法。我认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正是对传统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理念的科学纠正,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人性弱点。这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指出了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理论缺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用人疑人,疑人用人"的当代理论张力与现实法则.  相似文献   

7.
有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选拔领导干部上本应提倡用人不疑。但纵观近年来在用人方面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为了强化干部的跟踪监督力度,确保干部健康成长,笔者认为,用人也要“疑”。其理由有二:一是对他们提任前所做工作的充分信任和肯定是对的,他们之所以能提任,正是他们提任前的政绩是干出来的,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本无可非议。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某人提任前工作能力很强,工作作风踏实,群众反映好,一旦提任后就开始变了,变得自以为了不起,升官了,开始腐化堕落了。以致一些乡镇的书记…  相似文献   

8.
“用人不疑”辨王重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中经常听到的一句名言。其意是说,对于你使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毫不怀疑,让他放手去干,否则,就干脆不用他。笔者管见,这话只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至少算不上"普遍真理"。近看电视连续剧《唐明皇》,颇有感触。唐明...  相似文献   

9.
用人当疑     
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即使在“入口”关时选好了德才兼备的人,随着时间的推进,如果不加以限制,继续学习提高,也可能会变为一名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的人。过去人们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不管是有德无才者还是有才无德者,用,当然要用,疑,仍然要疑。这种疑本身就是一种防范,一种监督。通过“疑”,可以促使当官者秉公办事,清正廉洁;通过“疑”,可以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威慑力量,不让贪心者有可乘之机,打消其侥幸念头;通过“疑”,可以让有才无德者无法耍花招,做手脚,搞不正之风,从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充分施…  相似文献   

10.
赵良坤 《党课》2013,(8):62-62
刘云山同志在出席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时曾强调,选一个干部就是树一面旗帜。“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进”。选人用人向来是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才有“栽好梧桐树,招来金凤凰”、从细微处识别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各种选人用人方法,才有刘备、李世民、武则天等一大批选人用人的杰出“伯乐”。刘云山同志提出的“选一个干部就是树一面旗帜”,就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1.
领导艺术     
每个领导都要对自己的实际权力进行约束和控制,防止和纠正自己“越权”。 防止“越权”要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疑人不用与用人不疑。领导者对下属“越权”与对下属不信任、不放心、不放手有关,这种不信任,主要是对其工作的认真态度、工作方法、办事能力信不过,  相似文献   

12.
眼下,人们谈到人才的选拔使用,往往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表示自己的果敢。笔者认为,这种用人的观念固然有它的道理,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先说“疑人不用”。其义是对一个人有怀疑的地方就不可使用。实事上,我们对一种事物、一个人的了解,都经历了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而存在疑惑的心理,说明对某个人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如若仅凭直观印象,而不多方考究其内在的实力,对于确有一定能力的人,岂不误人前程?再说“用人不疑”。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如若对一个人仅仅偏重使用,而忽视了监督管理,就很难把人选准用好。前不久,笔者到一家私营企业参观,走进那高大宽敞的厂  相似文献   

13.
“用人不疑”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古语,它的意思是,看准了的人,就要授权予责,放手使用。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一些同志的片面理解,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方面,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有的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用人不疑”的影响,认为既然领导干部在提拔使用前已经过了严格的考核,素质都是比较高的,就应该“用人不疑”,而不应该再去过多地监督,否则就是对干部的不信任。这种把充分信任干部、放手使用干部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对立起来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用人不疑”是指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充分信任干…  相似文献   

14.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三谈用人之道卫庆国我有位好朋友是个中极领导干部,因为一些说不太清楚的原因,被"晾"了一年,最近组织上又决定启用他。走马上任前,上级领导找他谈话,临结束时,问他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他回答说,有困难我自己想办法克服,提十个八个要求,...  相似文献   

15.
晏子曰:“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如此。当然,一个企业的成功,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但要使“蛋糕”越做越大且经久不衰,最关键的还是“人和”,在于知人善任,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于唯才是举,在于量才录用,即在于“三祥”皆俱。通观不同时期、不同国度著名企业的成功史,可见在用人上确实各有“出彩”之处。索尼——鼓励“毛遂自荐”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人老呆在一个地方,会因成功过于自信而失去创造力;而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在各  相似文献   

16.
《天津支部生活》2012,(6):44-44
“勿以事小而慢为,勿以事难而不为,勿以职责不清而推诿,勿以众口难调而退却”,这是和平区干部大走访、大接访、大检查活动的一条原则。2011年以来,和平区委、区政府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接访、大检查”活动(以下简称“三大”活动),区领导带领全区职能部门和党员干部先后走访居民家庭达12万户次,走访辖区单位和企业3500多家,收集各类问题和建议1.2万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1万多件,消除安全隐患600多项,为创新社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感情,用人就要信任人,就要尊重下属的人格,否则不可能使其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人不疑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而不疑的真义是委托。领导者只有充分信任下属,大胆放权,才能使下属产生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下属在工作中开创新局面。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两种领导者:一种是事必躬亲,大事小情都要过问,甚至不放过  相似文献   

18.
瘦猪 《廉政瞭望》2012,(8):65-65
“读书贵能用书,若不能用书,书反蔽智。”这是读书人的微博;“欲莫难于处妻子,理莫难于处父母。能处妻子可以使人,能处父母可以事人。”这是宅男的微博;“濂言勿与交浅者谈,深理勿与见浅者道。交浅言深反生疑,见浅理深反生障。”这是社交的微博;“作战的武器是枪炮,为政的武器是舆论。赏罚公务员的权柄在政治,纠正公务员的舆论在人民。”这是官方的微博;“兵战须兵精气锐,始能战胜。商战须货好价廉,始能战胜。货好在技术,价廉须用政治。”这是军事家、企业家和政治家三位一体的微博。  相似文献   

19.
怎样寸能提高使用人才的艺术呢?概括起来主要是努力做到“知人善任、扬长避短、用人不疑、最佳安排”。一个现代领导者使用人才的水平和能力如何,基本上就在这四句话十六个字之中。  相似文献   

20.
正"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国数千年的用人定律。关心同志、信任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正风反腐,重要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决不能因为信任而放松,甚至放弃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