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认为,认识客体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并不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广袤的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而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生关系,与认识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性质以及目的和愿望相对应的那一部分物质世界。换句话说,认识客体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结果。没有同主体发生认识和实践关系,在认识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 分析研究农村资金构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办法,对于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经济、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资金构成因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农村资金来源主要是由自有资金、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三项因子构成。由于现行经济体制之间的相互摩擦和经济政策的相互钳制,使得粮食生产中的资金供需矛盾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发展速度。仅以地处江汉平原的监利县为例,“六五”期间,全县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15.9%,而“七五”  相似文献   

3.
4.
我国对单位犯罪立法起步较晚,司法实践中处理单位犯罪案件也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步增多的。由于单位犯罪在犯罪主体、承担责任主体上有其特殊性,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主体等许多具体问题的理解还存在分歧。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适用《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尤其是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界定,成为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对单位犯罪的主体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出发,探索政治体制改革中所遇到的一些障碍,并力求寻找克服这些障碍的途径,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阶级结构上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引起了西方学者的不同思考,他们提出了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化”、“工人阶级一体化”、“无产阶级消失论”等观点,从而得出社会主义主体多元化的结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工人阶级的界定,所谓“中产阶级”等新的阶层仍然是雇佣劳动者,属于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无产阶级仍然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选举国家公共决策机构的组成人员和国家领导人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事情,它是社会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力量相互对比的过程。选举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参与选举的政党和各利益集团及选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到国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基础,因此,厘清我国享有选举权的主体,对于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和构筑国家宪政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区域,风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扎实做好救灾应急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保障受灾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助,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而救灾工作的主体应在县、乡两级政府。  相似文献   

9.
谢俊德 《新东方》2005,(7):29-3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里面,有许多问题值得去思考和深入认识,执行力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然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个问题却被我们大大忽视了,执行意识淡漠,执行能力低下,执行效率不高,执行成本提升,失去许多发展机遇。在强调提高行政效率、讲求行政成本的今天,执行力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因而,十分必要对提升执行力问题进行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主体认识结构问题,是微观认识论研究中的极其重要而又难于解决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已成为现代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本文试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追朔关于主体认识结...  相似文献   

11.
心态要素是认识心理的非理性因素它潜移默化地在认识过程中起作用心态要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信念、意志、情感、习惯、兴趣、直觉、本能的反映等等,亦即常说的下意识。这些是认识心理的非理性因素。主体在认识某一事物时,在主客体的双向建构过程中,无不受到心态要素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认识主体自身而潜移默化地起作用。鲁迅说,一部《红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和微观化,学术界对认识的本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认识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新构造(“重构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选择论”),等等。这些看法,思考的基轴线在于认识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主体认识结构及其特点陈晓龙长期以来,我们对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只注重和强调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忽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主体认识形式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必然使我们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过程中,一方面在理论上把认识、反映只...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区的主体及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勇 《中国民政》2005,(6):27-28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导下,和谐社区建设涉及政府、社会、社区、居民多方面力量的互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资源的整合,社区成员相互关系的协调和多样化需求满足.因此,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区的主体及其途径,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命题.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人才自用就是个体通过各种合情、合理、合法的途径,展现自己的能力,取得用人者的认同、信任,获得周围群众的广泛支持,达到用己之长、肯定自我价值的人生目的。人才自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精神的要求,有利于激发  相似文献   

16.
绿色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通过对城市绿色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培养绿色理念、健全绿色社区发展机制及质量标准,对搞好绿色社区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如同其他改革措施一样,企业兼并在我国也遇到了多重障碍。如何消解各种障碍因素,以赋予企业兼并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 多重障碍:导致企业兼并步履维艰 概括地说,企业兼并就是企业间的吸收合并,即在商品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优势企业吸收(兼并)劣势企业而成为存续企业的形式。企业兼并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  相似文献   

18.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美籍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这种组合引入生产系统。这种创新活动一般包括“创造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的材料或供应源”和“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在这里,熊彼得把发明和创新作了严格的区别。创新就是发明的第一次商品化,在发明未转化为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与经济上是不相干的。技术发明不经过创新就不可能对产业系统产生影响。一项科研成果只有经过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以来 ,改革将不可遏制地深入到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地带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国有制一维线性的超稳定结构 ,使其变为多维动态的耗散结构。这是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而又要求继续深化的必然趋势。但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却是不容怀疑的。一些人漠视这一点或者根本不认识这一点 ,这是理论上缺乏准备的幼稚表现。须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必须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之上 ,其基本标志是要看是否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构造起新的国有制基础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并且是否能创造出高效益来。  一、公有制为主体既要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领导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这是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早已验证了的伟大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