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普通工人。我们这个企业建立了党支部,所以我有幸能接触到《当代党员》,并在她的感召下努力工作,勤奋学习,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读《当代党员》时,心中总有许多感动。我认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体现在本职工作中的,所以我以《当代党员》为老师,像她所介绍的许许多多先进党员那样,冲锋在前,享受在后,我也因此多次受到了公司和部门领导的表扬。我目前正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希望能够继续得到老朋友《当代党员》的帮助与支持,使我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
拿到2005年第12期《当代党员》,我一下子就被封面上朴实厚道的刘安模的形象吸引住了。《让信念之声传遍仙女山》一文,我读了三遍,一个对党赤胆忠心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屹立在我面前。当读到刘安模常对乡亲们说“思想要老来红”时,我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说出了当代老党员、当代老年人的心里话,闪耀着当代老党员、当代老年人的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中共党员,也是《当代党员》的忠实读者。我觉得《当代党员》越办越好,很有特色,我很喜欢,特别是“当代论坛”、“特别报道”、“特别策划”、“当代风采”等栏目,我每期必读。  相似文献   

4.
苟渊 《当代党员》2010,(12):72-73
作为一名长期阅读《当代党员》的老读者、老作者,我对《当代党员》充满感情。这些年来,《当代党员》给我的总体印象有三:首先是“快”,紧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行报道;其次是“精”,选题精辟、稿件精炼;再次是“活”,语言生动,表达活泼。  相似文献   

5.
夏思扬 《当代党员》2006,(12):51-51
作为《当代党员》的一名忠实读者,这些年来,我一直自费订阅《当代党员》,我觉得它权威、实用、通俗。它不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一份值得收藏的珍品。今年第9期的“特别策划”——《让学习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组稿件立意新。质量高,可读性强,让我再一次体会到春风拂面的感觉,我也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当我一口气读完这组文章时,心情像彩虹一般绚丽。我希望各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每月少抽一包烟,也要把《当代党员》带回家。  相似文献   

6.
陈正权 《当代党员》2007,(12):45-45
前几天,听到一位朋友说起他的同事不喜欢看《当代党员》,我就像好朋友被冤枉了一样,忍不住向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当代党员》的好来:  相似文献   

7.
2007年7月1日,我从一名教师转型到基层政府从事宣传工作,与《当代党员》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能够在《当代党员》上发表稿件成为我的梦想。时光飞逝,转眼过了5年,我的第一篇作品《山村里的光影使者》终于刊发在2012年第10期《当代党员》上。这时的我在区级党报做时政记者。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位72岁的农民党员,近日,学习了《当代党员》刊登的《“提问栏”里故事多》,党员和群众都说,文章报道的村干部是好样的,值得村干部们学习。  相似文献   

9.
我是上海市一个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职时长期担任基层单位的党支部书记。现在已经退休,在社区做老年工作。退休后,我自费订阅《当代党员》已有一年多了,每当看到一期新的刊物时,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常常是一口气从头至尾读完刊物。我感觉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还在和《当代党员》一起成长。欣喜之余,掩卷沉思,将自己的感受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打工青年,工余勤奋笔耕,迄今已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认识《当代党员》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周我到厂里办事,看见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崭新的《当代党员》,精致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吸引了我,出于好奇,我向办公室领导借阅了这本杂志。回家细细一读,我觉得“当代论坛”、“特别策划”、“助您成功”、“巴山夜雨”这几个栏目很亲切,很耐读。但令人遗憾的是,刊物没有一个专门为打工者倾诉心声的栏目。打工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在都市谋生,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需要人文关怀。所以,作为一个打工者,我建议《当代党员》能否为打工者开辟一个倾诉心声的栏目,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振兴重庆。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慰籍     
虽然我还没入党,但我对《当代党员》的喜爱并不亚于党内人士。在漫长的打工生涯中,《当代党员》伴我成长,慰籍着我的心灵。 在对生活、对工作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常常看看“助您成功”中的精品美文;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读读“心灵沟通”、“七嘴八舌”,从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我是秀山县的一名高中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阅读《当代党员》,不知不觉已有4年多了。我到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同学们在周末一般都外出上网或者看电视,而我却喜欢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聚精会神地阅读《当代党员》。4年多来,是你,陪着我度过了寂寞的岁月;是你,让我这个山里娃知道了山外的世界。我从心里感激你,你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3.
我今年4月写的一篇《群众对村务公开有“五盼”》在贵刊第6期上刊登后,在璧山县大路镇党员干部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大家一致说贵刊真正是市委的喉舌,真正是全市党员群众的良师益友,是广大党员及群众信得过的好党刊。为什么这样说呢?此文我曾投过其他一些报刊,结果均石沉大海,还是《当代党员》能够倾听基层声音,既敢听真话,也敢为群众说真话,就为这一点.我们耕兽为《当代党员》叫好。  相似文献   

14.
与《当代党员》相识、相知,始于一个平常的夜晚。而后,尽管岁月流逝,工作多有更换,但唯一不变的是床头案前的那一本《当代党员》。记得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临近年底,工作繁多,各类总结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深夜10点,办公室里依旧回响着我"噼里啪啦"的打字声,长久注视电脑屏幕的眼睛酸涩不已。怅然间,我看到了摆放在办公桌旁的《当代党员》,心烦意乱之下,我顺手拿起翻阅。  相似文献   

15.
我是《当代党员》的忠实读者,因为它报道宣传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让人觉得真实而又亲切。今年改版后,《当代党员》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一、刊物的策划意识增强了,更加具有问题意识。如今年第4期特别策划——《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创新探索》,推出了典型经验和专家支招组成的系列报道,及时回应了基层党组织对如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疑问。  相似文献   

16.
唐汁 《当代党员》2007,(12):59-59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从高二的时候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看到《当代党员》开始,她就走进了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读书爱挑剔的老年人,一般的杂志我很难读下去,然而,《当代党员》却让我读出了一些味道。感慨之余,就想拿起笔谈谈读你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你们爱看哪本刊物,有何理由?”一次闲谈,我和几位同事扯到这个话题。“论熟悉程度,当属《当代党员》!”对第一个问题,同事们异口同声。可是,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却各持己见。“以往在学校教书时,我经常看到校长办公桌上摆放着《当代党员》。一次,我随手翻看了一会,感觉这份刊物很有深度,文章也很生动,一来二去竟上瘾了。”一位美女同事道出她的理由——“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9.
我读《当代党员》已经有20多年了。1981年的一天,我在一个党员朋友家里玩,偶尔看到了一本《重庆支部生活》杂志,我一读就被吸引了。从此,我每月都要到单位找这本杂志看。就是这本只有32开本的杂志,成为我的人生伴侣,使我从一个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党员,又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党的基层干部。20多年来,我的每一个进步,都与这本杂志的指引、教育分不开。1989年,我在梁平县工作期间,一位编辑到县委宣传部约稿,我写了一篇题目为《赤诚送迎万家客》的通讯稿,刊登在1989年第3期《重庆支部生活》上,从此以后,我对这本杂志的感情就更深了。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中共党员,也是贵刊的一名热心读者。我觉得每期的《当代党员》都有几篇好文章和几个感人的故事。读了去年第12期的刊物,我觉得《我的幸福到哪去了?》和《懂得幸福才会拥有幸福》两文给我的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