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刘奇凡 《当代贵州》2013,(19):42-43
铜仁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铜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铜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适应铜仁文化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部署,铜仁市委、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  相似文献   

2.
加快构建铜仁文化旅游与“大武陵”整体联动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贵州省欠发达程度最深的少数民族地区。将铜仁文化旅游纳入横跨黔湘鄂渝四省市的"大武陵"文化旅游圈范畴来科学统筹,可以使铜仁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后发优势,并成为武陵山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09,(12):1-1
为强力推介“梵天净土 桃源铜仁”文化旅游形象品牌,丰富钢仁地区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加大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梵净山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吸引国内外游客来铜仁地区观光旅游,促进铜仁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视野下的铜仁文化旅游形态清晰呈现在世人面前。旅游产业结构日臻完善,正在从过去单一的观光型向度假型、休闲型、商务型多元、立体转变。现实有证,铜仁的发展,注定要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里找到支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文化,最高层次的旅游境界,是在对山水的欣赏、风光的感受之上,对景点的文化精髓的深刻体会。贵州是全国战略布局中的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目前,我省正在抓紧编制实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规划,着力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具有丰富独特旅游文化资源的铜仁如何乘势而上,实现文化旅游业的率先突破、后发赶超,本刊记者采访了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夏庆丰。  相似文献   

6.
<正>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率先振兴的一场旅游盛典2012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体育局、贵州省民委、贵州省宗教局主办,由江口县委、江口县人民政府、铜仁市旅游局等承办的"铜仁市第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2012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节"在风光迷人的梵净山太平河省级风景名胜区隆重举行。"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提升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旅游具有必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是旅游的焦点和轴心;旅游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与旅游融合凸显产业发展空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互动发展,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我们既应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创新的文化眼光,同样需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  相似文献   

8.
旅游文化是解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最佳结合和科学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加强桂林旅游文化建设研究,对推进桂林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桂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桂林旅游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桂林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自觉”解决旅游本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等基本认识问题,高度重视桂林旅游文化的核心思想,严格遵循“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脉;重视现代科技,重视环境美学;面向普通百姓,面向未来发展”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黄娴  蒋兴勇 《当代贵州》2012,(28):32-3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内涵,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市场活力。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致力于“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务院文件第一次以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来定位一个省的文化与旅游发展,这既为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平台,也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造独特市场品牌,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要求。贵州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已成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0.
旅游是文化经济产业,旅游只有与文化高度融合才有生命力。“推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推进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努力建设旅游大省”,省十届二次全会强调“打造旅游品牌,发展和谐旅游,建设旅游大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实际,推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11.
龙长春 《当代贵州》2012,(36):10-11
近年来,黔西南州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相荡相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比翼齐飞、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坤 《当代贵州》2014,(29):20-21
依托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生态资源,铜仁市确立“四化同步、一业振兴”战略,规划建立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欲识铜仁近,奇山满眼生。”这是清代大儒郑珍沿锦江大峡谷乘舟进入铜仁境内后的咏叹。关于铜仁,贾平凹《说铜仁》这样解读:“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铜仁市将旅游业作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以梵净山景区为龙头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2,(18):11-12
铜仁市坚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改革攻坚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布局,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率先突破的重要方面来抓。以品牌为导向树立文化自信自古以来,湘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铜仁相互交融、相互涤荡,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生态文化、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极具多样性。立足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铜仁努力培育鲜明的文化品牌,把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定位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着力将梵净山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景区,把铜仁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4.
桂林围绕"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二者的融合,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肖凌之 《学习导报》2011,(19):58-59
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旅游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进步和人们文化消费提高的反映。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是促进张家界旅游产业扩容提质升级,以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14,(3):42-43
镇远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实施“文化旅游兴县”主战略,建设新城、开发新区、保护古城,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扎实推进和现代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这也是旅游产业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趋势。兴国旅游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文化旅游的繁荣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产品的深度化、多元化,为传统旅游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空间,使兴国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分析了旅游与文化相互促进的主要内容,指出了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提出了闽东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可以通过挖掘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来为旅游业服务,而文化产业又对旅游产业链起到了推动延伸作用。本文以太原市为例,分析了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优势和问题,并结合国内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提出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太原“华夏文明看山西旅游中心”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郑桂章 《新湘评论》2007,(12):39-39
随着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进一步增强,旅游消费越来越看好,被喻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的旅游产业成了全国各地极力推崇的新型产业。永顺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培植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已经取得一定的实效。2007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5.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6.9%,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可突破1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可实现3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